生财有佛:峨眉铸金顶,乐山造佛都 (原创图片待新浪网解锁) ——再走川渝(3) 2011年6月
纵观历史,宗教的盛衰除了个别时候的政治原因外,总是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一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自发复兴的宗教,无论道还是佛,很大程度上就是伴着旅游经济的强势而复兴和扩张的。 青城山、青羊宫和丰都的道教文化虽然是中国根柢的重要部分,可圏可点,但和乐山、峨眉山的“泊来品”佛教文化比起来却低了几个层次。 然而,峨眉、乐山之旅,留下几多尴尬、几许遗憾。 乐山、峨眉山之游,不仅佛教文化熏陶着游人,而且导游巧妙地兜售佛教商品。从乐山之脚至峨嵋之巅,佛教文化热浪滚滚,就连高档的希珍的乌木馆,佛教文化也成雕刻主流,五百罗汉无不让游客惊讶和叹服。明知导游在佛缘堂前,巧言令色半个小时,所谓专题讲解就是一个套,但游人们无不洗耳恭听,宁愿花二十元买个骗。自费项目必掏四百来元没商量,因为漫长的游路是不回头的。你不买东方佛都、乌木馆门票和索道票当然可以,然而,你既跟不上队伍,也不知何时地去寻找旅游大巴。
百年造佛,万年发财
八点钟出发成都,不到十点达乐山,接着就吃午饭。 跟着谈吐斯文的女导游随着人潮往前涌,涌过坡左一龛佛和东坡亭不觉就到了大佛顶部入口。人们依次沿大佛右侧狭窄的栈道小心翼翼地在绝壁上画了五六个“之”字,在女人和小孩的惊呼中终于到达大佛的底脚趾。 抬头仰望大佛,叹为观止,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庄重肃穆,临江危坐。烧香磕头者争先恐后,照相留影者前推后拥,尽管信男善女都不如大佛的一个脚趾。 据资料介绍,这尊弥勒佛坐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背可围坐百人以上。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后面的人流从栈道里往下涌。前客让后客,我们只得从大佛左侧“洞天”走出,沿九曲栈道上往上爬约500米就到了出口。 乐山大佛开凿历时约九十年。史载:古代的乐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尤其是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唐代海通和尚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并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工程一度中断,后经两代地方要员和工匠的努力,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 乐山大佛是雕刻在红砂岩上的。这种岩石质地疏松,易雕刻,也易风化。经一千多年岁月的侵蚀,大佛基本完好无损,其原因除了大佛位于江弯阴坡地段,周围林木稠密外,还有设置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另外大佛原置有高13层楼阁遮盖,只是毁于明末的战乱。然而在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自然的或人为的各种破坏。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乐山大佛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如此“百年树佛”的宏伟工程,其初衷是镇三江之水,解洪灾之忧,也许弥勒真的神通广大,也许中国的龙王根本就不相信泊来佛,依旧置若罔闻,因为龙王本身就是中国人崇拜、信仰、并完全可以依赖的水神。但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海通和尚却意外的为当地人民积累了永远取之不竭的滚滚财源。90元的乐山大佛门票只是一个起点,因乐山大佛派生的佛缘堂和东方佛都,其旅游收益超出大佛的几倍。 我当然不相信明天将去的峨眉山“百日平安佛光法会”仅剩最后两天的鬼话,也不相信佛教开光有特殊与普通之分并且效果如此悬殊,更不相信“开光不请佛,请佛不开光”的胡说,难道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峨眉山和尚,蠢得连现钱也不去抓吗? 我只相信乐山的佛缘堂违背了佛的本义,满堂天价的玉雕佛想掏空善男信女的腰包,是自愿买骗,事不关我,可高高挂起。 然而,有件大事绝不能等闲识之——为了编造大佛的神威,竟然牵强附会地说:1962年,大佛因见大江中饿死的人白布裹尸顺江漂过而闭上了眼睛。只要你临图仔细观察,所谓闭眼,完全是因长久失修导致眼珠风化:至于白布裹尸,简直就是天方夜谈了。导游如此讲,佛缘堂图文也这么说,误导游人,贻害无穷!
东方新都,西方古佛
东方佛都80元门票是自费的,发给游客的是团体票,没有金额标示。导游的答复简单得出奇:都是这样的;按票上的电话问过去,回答与导游口径一致。岂有此理! 1994年以前的乐山,算得上国内品级的佛品仅此乐山大佛。而在1994年5月,距乐山大佛仅一里之遥的乐山大佛景区群峰之间,向世人开放了一座东方佛都。佛都依附山体自然延伸,采用摩崖圆雕、浮雕、雕刻、壁画等表现形式,根据不同材质分别进行石刻、铜铸、彩塑、墨玉等,在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制了国内外佛像三千多尊。因此,佛都是集宗教艺术、雕刻艺术、园林艺术为一体的仿古石刻佛像主题公园,也是乐山大佛旅游景点佛文化的延伸。 从乐山大佛头顶至东方佛都有一条水泥镶砌的山道,记得好象还翻越了一个山坎,大约一刻钟就到了东方佛都的后门。从新凿雕的巨型石窟里穿进穿出,又从陡峭的170多级石阶上往下挪,再绕广场一周,走出公园就到了正门出口。 东方佛都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大门用褚红条石砌建,广阔方正的门额上书“东方佛都”四字,门洞间四尊高5米的敦煌菩萨浮雕,形象端丽丰美,门廊西侧古印度风格的佛教故事浅浮雕神韵飘然,墙后六座小乘教缅甸式佛塔与之烘托,别具一格,肃穆庄严。 举目望去,在耀眼的阳光下好不容易看到了导游一直赞不绝口的170多米长的巨型卧佛。卧佛横亘山腰,头南足北,满山植被象征袈裟掩盖佛像,显现释迦牟尼涅磐升化之态。在凌云河畔和大佛湾内,中外名佛汇聚,或露或隐,或坐或立,错落有致,曲折蜿蜒地构成了壮观宏伟的佛教长卷。 赞叹之余,我又想,如果仅仅满足信徒们的需求,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破费,乐山大佛和峨眉普贤就足够他们随时顶礼膜拜的了。但旅游经济包括乐山的地方经济也许只能这样做“佛”的文章,在他们的心目中,佛的灵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借“佛”生财。 所以,只要能赚钱,干什么都可以的。
十方普贤 千山金顶
第二天七时从山下酒店出发,游览金顶和万年寺,回到山下已经晚上七点了。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圣地,普贤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就有8大寺庙,没十天半月将难尽其兴。但仅就金顶之“金”和万年寺之“香”就让我眼界大开了。金顶变化惊人,仅投资就花了12亿元,且普贤手中的如意、头顶的佛塔和金顶牌匾的金顶二字都是纯金打造,重量达200多公斤。 上午十点许到达金顶。 宽阔的广场上十方普贤高耸蓝天,与金银铜殿交相辉映,朵朵祥云在碧空徐徐飘动,阳光普照下的普贤圣像熠熠生辉,佛、山、云、光浑然一体,构成一幅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壮丽奇观。由金殿、铜殿、银殿组成的华藏寺和卧云庵庄严雄伟,环拱着48米高的十方普贤圣像。典雅优美的普贤菩萨端坐在大象和莲花座台上,端凝、悲悯、祥和。海拔3000多米的天气却变化无常,刹时云蒸雾腾,原本金光熠熠的十方普贤也若隐若现得神秘莫测。 十方普贤号称世界上最高的金佛,铜铸镏金铸造,总重达660吨;高48米代表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即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又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普贤的头像分为三层十面,神态各异,代表世人的十种心态;乘座的六牙神象,六牙代表六度,也就是六种过到彼岸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广场前面是朝拜大道,宽18米,长108米,10级,由10对大象相对拱卫。游人从广场上下去拍照又沿石级回到广场。 改造后的金顶在我眼中是了不起的杰作,尤其是十方普贤镏金铜雕。但美则美也,却多了几分奢华和浮躁,少了几分中国寺庙的传统韵味,更不要说禅味和佛教韵味了,似乎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有点别扭。然而,不管怎么样,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高则是无可非议的,尤其是对弘扬佛教、丰富名山文化、发展旅游业,其意义将极其深远。 中午,下山至万年寺索道入口,刚用午餐,突然雷雨交加,登山索道暂停。约半小时后缆车行至中途又噶然而止,满座失色。也许是普贤菩萨的保佑,几经调试终究平安到达出口。 万年寺位于峨眉山狮子岭下,为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原名普贤寺,后改名白水寺,明万历中改万年寺。原殿宇七重,规模宏大,曾几度兴废。1946年大火,除明代砖殿外几乎毁坏殆尽。现有的殿宇两重,系1953年重建。砖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殿壁、殿顶,甚至门楣额枋、斗拱、窗棂皆为砖砌,所以称作无梁砖殿。殿高17.12米,面阔15.79米,进深16.06米。上呈半圆形中空穹窿顶,下为方形底座,形似蒙古包,象征天圆地方。 殿中央,坐在六牙白象背上的莲花宝座之上的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双眉清秀弯曲,两眼含神平视,两耳佩环,颈戴项圈,胸垂珠饰,身着披肩,环系彩带,胸部半露。双臂弯曲,手执如意一只。铜像高7.35米,重62.1吨。 殿内的四面墙壁上,万佛围绕。内壁下部二十四个佛龛内放有铁铸的佛像;内壁中、上部的横龛道也放有许多的小佛像。穹窿殿顶上,绘着四位飞天的仙女,分别抱着琵琶、箜篌、芦笙、笛子,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殿顶四角和正中,立有一大四小白塔,还饰有狮、象、鹿等瑞兽。 万年寺内游人香客接踵,烧香、拜佛、开光和参观游览间杂一起,拥挤不堪,混杂不清的导游解说在弥漫的香烟中此起彼伏。 其实,如此壮观的峨眉山本是道教的圣地,从汉代起即有道教流传,是道教的“第七洞天”。晋代,佛教传入峨眉山后,修建寺庙,弘扬佛法,较长时间处于佛道并存的局面,梵刹宫观交错其间,僧人、道士竞相发展。但到了明代,佛教鼎盛,道教逐渐衰 落。入清后,羽士绝踪,全山皆为佛寺,道教在峨眉山仅存遗迹。 什么原因让中国的本土宗教在此绝迹?是道教魅力不足,是信众崇洋媚外,还是政府重视不够? (图片暂借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