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3-2-7 10:14 编辑
(续昨):
中共成立前后在北京工作的回忆
朱务善
一九五六年六月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组织及其作用
我记得一九二一年初,邓中夏同志到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找我谈话,大意是问我是否赞成马克思主义学说,及是否同情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我对于他的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我们认为我们的社会运动应当和我们的工作目的结合起来(时在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以前)。 有一次,我和邓中夏到北大图书馆找李大钊同志,共同商议如何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如何在青年的革命队伍中,加强我们的组织。经过了几个月的筹备,我们就于一九二一年年底就正式公开地成立了。 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除了我和邓中夏、罗章龙(现已脱党)、刘仁静(后为托派)、高尚德、何孟雄等共产党员以外,还有很多接近我们的非党群众,连现在在台湾的黄绍谷也在发起人之列。这是一个公开的学术团体,其目的在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接受先进的青年到我们马克思主义行列之间。这个团体经常的工作分为下列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由该研究会筹备了很多中文、英文、日文、德文的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的各种著作,以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参考。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分为若干小组,讨论有关马克思主义及苏俄十月革命的各项问题。第二种形式是定期讲演,约请当时名人学者,如李大钊、高一涵、陈启修等,规定了各项有关马克思主义学说及世界政治情形等题目作定期报告。第三种是辩论会,由我们订出有兴趣的学术报告,在青年群众中作广大的公开的社会主义宣传。我记得我们辩论过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参加这个辩论的人很多,包括有好几个大学的学生和教员,辩论了两次。听众先后达数百人之多。这样的辩论会,我们常常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名义,约请李大钊同志作评判员。这种办法当然更有利于我们的宣传。后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但是在北京大学,而且在北京各高等学校中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一中心。 在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中,我们接受了很多很多的先进青年到我们共产党的行列中。在这个时期内,最有意味的现象是胡适派的青年学生,无政府主义者,及少数的落后分子后来成为反革命的,很少很少参加这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工作。他们有时候还讥笑我们"爱好新奇",不研究中国自己的文化,偏偏搞什么马克思、"牛克思"舶来品的学说。 因为,在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北京的青年中已经很明显的起了分化作用,一般比较革命的青年大部分都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了。其余的如新潮派的罗家伦、康白情、傅斯年、叶麟这批欧美留学生就变成为所谓欧美资产阶级的德谟克拉西派。其它如无政府主义者,基尔特社会主义者那时都保留着个人的行动。他们在言论上和刊物上,有时发表文章和言论反对马克思主义,但他们在北京没有强大的组织,在社会上没有起甚么显著的作用。(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