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3-1 20:19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影像卷)》连载(一)
《世纪回眸》
芬兰传教士镜头下的旧津市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牧师苏布伦(即石约翰)受基督教芬兰差会派遣来华传教,次年由沙市抵津,为芬兰传教上来津传教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用镜头记录清末民初津市风物的西方摄影师。其后芬兰教会宣教副总监 Hannu Haahti、津兰中学校长葛兰夫人和艾琳等亦相继在津拍摄了大量照片,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亘古流淌的澧水河,岸边密如蜂巢的吊脚楼,覆满苍苔的石板路,店招蔽日的街衢,堂皇巍峨的宫庙,教会办的学校和医院,市井百态,人间世相……页页泛黄的照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世纪前发生在津市这块土地上的早已尘封的故事,召唤人们回望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斑驳陆离的故乡。
(1949年以前的照片除标明者外均为芬兰国家博物馆、芬兰国家档案馆馆藏照片,不再一一说明) 澧水河从古至今究竟流淌了多少年,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芬兰人百年前留下的这组照片,则无疑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这条故乡河最早的面目,让人感慨万端而又浮想联翩。这条河在注入洞庭的最后一刻,孕育、滋养了我们生活其中的这座湘北小城,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津市儿女。从这些照片中,我们或可窥见先辈们傍河而居,劳作、生息的情景,遥想当年岸边小城里不断演绎的兴衰聚散、悲欢离合的故事。
▲ 津市澧水河上的摆渡船 (摄于 1902-1920年间)
▲津市的船 津市灃水北岸,吊脚楼边泊满了等待装卸的帆船。帆船种类繁多,达十余种,主要有澧水般又称上河船,多航行津市以上澧水干流 )、九澧驳船(又称津市驳船,多航行津市以下洞庭湖及湘、资元及长江诸水).津市板划(短途拨运)、岩板船(跑涔水、道水等澧水支流)等。(摄于 1902年1月1日)
▲赛龙舟 百多年前澧水河上赛龙舟的盛况:两岸人山人海,船篷上也尽是伸颈观赛的人。古老一脉相承,至今未曾中断。(摄于 1902-1906年间)
▲观音桥码头 观音桥码头又称“江西码头”,素有“津市大码头”的美誉,可谓“舳舻蚁集,商连阁千重,炊烟万户"。初为毛岩所垒,较窄,1933 年始改砌麻石并拓宽。图为码头边人头颜台高耸、樯橹杂陈的热闹景象。图中楼阁为观音阁。(摄于 1902- 1906 年间)
▲津市河渡 民国时期,大码头、江西义渡最盛时有渡船8艘,另有五通庙、观音桥、汤家巷、油榨坊等民渡4处,最多时有船 50 余艘。上图为河面渡船往来如织梭的景象,足证其时津市人流众多,经济活跃,故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摄于 1902-1908 年间)
▲过河的挑夫 面对镜头略显慌乱,也许头一次见到相机这种新玩意。脚前的担子应是篾篓装的桐油,其时津市每年的桐油集散量已达两万担左右。(摄于 1914年)
▲ 摆渡的老人 衣衫褴褛,满脸沧桑,足见谋生不易。(摄于 1923-1949 年间)
▲岸边风景 码头边停泊的船只如行兵列阵,蔚为壮观。图中楼阁为朝阳阁(大码头),朝阳阁为镇最高处,登其顺,全市在目。(摄于 1925-1945年间)
▲河边休憩的妇孺 背景为津市河街的吊脚楼,密如蜂巢,较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吊脚楼亦毫不逊色。(摄于1920 年代)
▲津市鸟瞰 其时津市为湘鄂边、九澧一带重要商埠,在湖南具举足轻重的地位,尤以棉花、桐油市场为最。据 1935 年《湖南实业杂志》载:经此集散的棉花 25 万担,占全省销量 43万担的 55.7%,全省棉花及棉纱价格均由“津帮”商人定夺。津市还是全省第二大桐油市场,全省年产桐油 55 万担,在津市集散达 10 万~ 13 万担。(摄于1933年)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