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32|回复: 3

朗州司马刘禹锡(41):《子刘子自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3 15: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3-3 15:29 编辑

朗州司马刘禹锡(41)
《子刘子自传》1
刘禹锡

152608e9oofbibbzwuoubu.jpg

刘禹锡(772—842)



  按 唐会昌二年(842),刘禹锡在洛阳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作《子刘子传》,七月卒。苏轼评说:“刘禹锡既败,为书自解,言:‘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太上久疾,宰相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密,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今人陶敏评说:“刘禹锡一生中,永贞之贬是一大关键,他为此蒙冤受屈数十年,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文中自叙家世生平十分简赅,对于永贞革新始末却记叙特别详尽,指出王叔文‘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掲出永贞内禅的真相,‘建桓立顺,功归贵臣’,是宦官居中上下其手的结果。”

原文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2)。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3)。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4)。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5)。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6)。祖鍠,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7)。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8)。后为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於蛹桥(9)。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10)。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11)。后忝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12)
【注释】
(1)本文自云:“行年七十有一”,当会昌二年(842)在洛阳作。
(2)刘胜(前166-前113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母为贾夫人,西汉 ,中山靖王中山:汉郡国名,治所在今河北定县。
(3)七代祖亮:即刘亮(507~546年),字道德,瀛州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人。北魏到西魏时期将领,恒州刺史刘持真之子。迁都:北魏孝文帝拓跋弘自平城迁都洛阳事。北部:汉末三国时洛阳行政区划名。曹操曾为洛阳北部尉。都昌里:洛阳城中坊名,陶敏认为刘禹锡说的刘亮另有其人。
(4)北山:即邙山。位于洛阳市北,又名北邙、芒山、郏山等,海拔300米左右,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邙山是历代帝王贵胄、显赫人物都趋之若鹜的葬地,汇集古代墓葬数十万座,素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说。 自东周迄五代,有40多个帝王、千余名达官贵人埋骨在此, 号称“东方金字塔”、 “中国帝王谷”。荥阳:郑州属县名。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元和郡县图志》卷八郑州荥阳县:“京水出县南平地。索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小陉山。”
(5)大王父:曾祖父。一昭一穆:谓依辈分排列。古代宗庙制度,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为昭,子为穆,子之子又为昭,依次排列,坟墓亦如此。
(6)博州:州治在今山东聊城县东北。
(7)察视行马外事:指为监察御史。
(8)大乱:指安史之乱。东迁:此指迁至苏州嘉兴县。违难:避难。东诸侯:东南一带的方镇或州郡长官。
(9)浙西:浙江西道。盐铁副使:指盐铁转运副使。埇桥:桥名,故址在今安徽宿县南古汴水上。
(10)浙右:即浙西。不讳:死的婉辞。
(11)眇然(miǎo rán):弱小貌;微小貌。殒灭:同“陨灭”,即死亡、丧身
(12)卢氏:望出范阳,禹锡母为卢徵堂姊妹。县太君、郡太夫人:外命妇,五品官员的母、妻可封县君,三品以上官员母、妻为郡夫人。
【试译】
刘子名禹锡,字梦得。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曾祖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鍠,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士。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于是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蛹桥主持政务。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
【原文】
  初,禹锡既冠(1),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2)。官司闲旷,得以请告奉温凊(3)。是时年少,名浮于实,士林荣之。及丁先尚书忧(4),迫礼不死,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5),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捧檄入告(6),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遂改为扬州掌书记(7)。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8)。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9)
【注释】
(1)既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刘禹锡中元九年(793)进士,年二十二。
(2)间岁:隔一年,谓贞元十一年(795.吏部取士科:当指吏部宏辞或拔萃。唐制,进士及第后,需通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方可授官。
(3)请告:告假。奉温凊(qìng):奉养父母,使之冬暖夏凉。凊:清凉。
(4)丁先尚书忧:谓遭父丧。据此,刘绪当卒于贞元十三年(797)。
(5)杜公:杜佑,贞元十六年(800)六月为徐泗节度使。
(6)檄:征聘的文书。
(7)罢徐泗:贞元十六年九月以虔王李谅为徐州节度使,杜佑遂罢领徐泗。扬州:时为淮南节度使治所。
(8)涉二年:谓贞元十八年(802.
(9)明年:谓贞元十九年。刘禹锡贞元十九年(803)闰十月授监察御史。
【试译】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第二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我捧着任命的文书入告母亲,母亲说:“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
(未完,待续)


152744dfvowoj0o0uufwoo.jpg
常德柳叶湖司马楼
——纪念刘禹锡被贬常德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 15: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祖显赫,其己多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 15:5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5 07: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为永志老师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5:55 , Processed in 0.0440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