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3-7 09:14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影像卷)》连载(二)
《世纪回眸》 芬兰传教士镜头下的旧津市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牧师苏布伦(即石约翰)受基督教芬兰差会派遣来华传教,次年由沙市抵津,为芬兰传教上来津传教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用镜头记录清末民初津市风物的西方摄影师。其后芬兰教会宣教副总监 Hannu Haahti、津兰中学校长葛兰夫人和艾琳等亦相继在津拍摄了大量照片,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亘古流淌的澧水河,岸边密如蜂巢的吊脚楼,覆满苍苔的石板路,店招蔽日的街衢,堂皇巍峨的宫庙,教会办的学校和医院,市井百态,人间世相……页页泛黄的照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世纪前发生在津市这块土地上的早已尘封的故事,召唤人们回望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斑驳陆离的故乡。 (1949年以前的照片除标明者外均为芬兰国家博物馆、芬兰国家档案馆馆藏照片,不再一一说明)
津市的街市 清末至民国时期,津市一直保持“四街四十八巷”的城市格局,市面店铺鳞次,酒楼栉比,为九澧流域和湘鄂边境商贸重镇,闻名遐迩。这组照片或可管中窥豹了解其时津市的繁华景象。
▲ 津市一隅 城区位置应在步行街上首一带,对面为彰观山。(摄于 1914年4月11日)
▲ 津市正街 正街为其时津市商贸最繁盛处。(摄于1901-1926年间)
▲ 新洲街景 右边建筑应为福音堂。(摄于 1914年)
▲ 商会后街 位置约在现中医院附近。(摄于1927 年前后)
▲ 通向河边的小巷 挑桶的人应是去河边挑水的。(摄于民国时期)
▲ 津市街景 吸水烟的老妪、着长衫的行人,再现了一个侧面的市井与民俗。图中有“图书石印厂”的招牌,其时津市已有十余家印刷馆及数十家书纸店和附属的印刷作坊。(摄于 1924 年后)
▲ 福音堂侧门 (摄于 1904-1938年间)
▲ 二神庙后街 背景建筑为福音堂(摄于 1920—1925年间)
▲ 二圣后街 路面铺上了麻石,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摄于1923—1949年间)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