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7|回复: 7

13 陶研之隐逸新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30 11: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 陶研之隐逸新说


    二十世纪落下帷幕。一个世纪的陶学研究,令人刮目相看。无论从治学的指导思想,还是研讨的方式方法上;无能是陶学理论的建树,还是探论的规模上;无能从陶学学人的广众,还是从论著的数量与质量上,都是以前无法比拟的。国内许多学者名家,或释解陶史症结,或阐发陶学命题,或提出新据新证新见,在先辈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探寻和拓展,取得了无愧时代的巨大成绩。陶学史上的第一大命题,即关于陶令的由入士而归田之论,有了可观的新收获。


    钟优民、魏正申、李华三位国内著名的陶学大家,在陶渊明品评论析的基础上,从其人生的追求及其实绩出发,从其归田与诗文创作的关系上立论,提出了有关陶渊明“隐逸”的新说,标志着陶学理论的趋于成熟和陶研历史的新高度。陶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支学科,也同其他学派一样,都因时逢逆流显示其学科及其理论的丰富性,多有曲折而呈现其学科发展的阶段性,从而才有闪光的学科史。


    钟优民:陶渊明发而为诗,以愤世、抗世说。


    钟优民,又名钟优民,苗族,1936年生,湖南武冈人。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63—197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教部、吉林省省高教局供职。1972年至今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任文学所所长、院咨询委员会等职,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东北地区古典文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85年晋升研究员,1991年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并进入吉林省英才馆,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应邀赴台参加两个学术研讨会和故宫博物院建院二十周年庆典,并到台湾大学等三校中文系讲学。在陶学、中古文学和文学史等领域从事综合探讨,曾独立主持“七五”、“八五”两项国家课题研究,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研究。主要陶学著作有《陶渊明论集》、《陶渊明传》、《历代陶学研究概述》、《陶学史话》、《陶学发展史》、《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等。


    国内钟优民研究员为当代陶坛首席大家。以其巨著《陶渊明论集》,代表我国陶研的一个新高度;以其陶学学术史奠基之作《陶学史话》,标志着陶学作为学科的真正意义的诞生。钟先生治史多年,其独具神采的学术个性与审美视角,为学林瞩目。杨公骥(著名社会科学家、史学研究专家)教授评其《陶渊明论集》时称:“《陶渊明论集》是我所看到的至今最好的一本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传。书中引史料之精博、考证之严谨、论据之翔实、论断之公允,皆见之功力。在材料上有新的开拓,在论述上有新的创见、符合历史真实。标明作者学广识深,能从文学现象的联系和运动中作探索、作检验、作评价,方向正确,具有开拓意义。”


    钟先生首倡的陶渊明之“隐”新论。


    居田有“成”。


    “栖迟固多误,淹留岂无成”,是陶渊明写于55岁时《九日闲居》中的诗句,意在借重阳节的“寄怀于言”篇。展示陶公自彭泽归田以来力耕与笔耕生活的热情讴歌。


    钟先生认为:陶渊明生前就坚决不同意那种认为归隐只是图个人安乐,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在陶公心目中,自量只要能坚持所选择的道路,也是可以有所作为和贡献的。这个“成”,主要指陶公那“寄怀于言”的诗文,它是渊明坚持斗争、至死不屈的珍贵记录。渊明倔强不屈,坚持决裂的反抗行为,虽然不能和过去人民的革命斗争相提并论,但他在自身力及的范围内,始终紧握手中唯一的武器——战斗的笔,随其所见所感、指点时事、激扬文字、嬉笑怒骂、发而为诗。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进行揭露和批判,这就比常人“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的怨愤大大前进了一步。


    钟先生认为:对待陶渊明,不能也不该再继续袭用“隐逸诗人”的旧谱,重蹈“倘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的故辙了,这才是我们对待这位古代优秀作家及其光辉作品的公允态度。


    “成”在绝仕而不绝世的人生态度。


    钟先生认为:陶渊明从其庶族地主阶级的根本立场出发,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盼望唐尧之世再现,天下一统,朝政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士人各得其所,对热心期盼太平盛世的贫士来说,他不可能具有扭转乾坤、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想有所作为,也无能为力;由仕而隐,陶渊明作了唯一正确的选择。


    陶公没有因为归田而停止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在现实世界看不到实现理想的可能时,还驰骋想象,在艺术的园地里构筑桃花源理想的天国,寄托自己的情思,鼓舞人们为争取美好未来进行斗争的信心。他是既与上层社会对立,又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的伟大诗人。


    “成”在不断反抗、上下求索、一往进取。


    钟先生指出:对陶渊明的评价,绝不能着眼或停留在隐逸方式本身,而应着重考察和分析他在隐逸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


    钟先生分析了陶渊明人生道路的四个阶段,指出其不断反抗、上下求索、积极进取的一生。


    早年“入世”,具有救世济世的远大抱负,充满政治激情;中年“用世”,怀着“大济于苍生”的政治理想,寄身仕途,亲尝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之后的归田前期“愤世”,他没有因政治理想的受阻而抛却一切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就此消极颓废,奋笔直抒壮志未酬的苦闷,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晚年“抗世”,通过自身的遭遇体会到广大农民的痛苦与思想愿望,更有了思想上的飞跃,关心人民的命运,对各色统治者进行抨击。


    陶渊明自彭泽归田之后的创作标明,他完全不同呀一般的隐士,把隐居作为达到与世隔绝、建造“安乐窝”的自私目的的手段,而是把归隐作为一种能够较自由地发表政治见解的条件而加以充分利用,既躲过了操戈攘臂、互相倾轧的乱世网罗的加害,又能因时致慨,发而为诗,流传千古。


    钟先生在20世纪以来诸多陶学家释解“忠晋"说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从分析陶渊明的阶级地位和政治思想入手,使千年聚讼释于一旦,让人钦佩其开拓新视角,抓住关键解疑的不凡功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1: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钟优民、魏正申、李华三位国内著名的陶学大家,在陶渊明品评论析的基础上,从其人生的追求及其实绩出发,从其归田与诗文创作的关系上立论,提出了有关陶渊明“隐逸”的新说,标志着陶学理论的趋于成熟和陶研历史的新高度。陶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支学科,也同其他学派一样,都因时逢逆流显示其学科及其理论的丰富性,多有曲折而呈现其学科发展的阶段性,从而才有闪光的学科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1: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钟优民研究员为当代陶坛首席大家。以其巨著《陶渊明论集》,代表我国陶研的一个新高度;以其陶学学术史奠基之作《陶学史话》,标志着陶学作为学科的真正意义的诞生。钟先生治史多年,其独具神采的学术个性与审美视角,为学林瞩目。杨公骥(著名社会科学家、史学研究专家)教授评其《陶渊明论集》时称:“《陶渊明论集》是我所看到的至今最好的一本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传。书中引史料之精博、考证之严谨、论据之翔实、论断之公允,皆见之功力。在材料上有新的开拓,在论述上有新的创见、符合历史真实。标明作者学广识深,能从文学现象的联系和运动中作探索、作检验、作评价,方向正确,具有开拓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1: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钟先生在20世纪以来诸多陶学家释解“忠晋"说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从分析陶渊明的阶级地位和政治思想入手,使千年聚讼释于一旦,让人钦佩其开拓新视角,抓住关键解疑的不凡功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0 11: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品佳作!欣赏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2: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汉平 发表于 2023-3-30 11:46
精品佳作!欣赏学习!为您点赞!

谢谢关注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1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在不断反抗、上下求索、一往进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1 21: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协邱渭波 发表于 2023-3-31 20:47
“成”在不断反抗、上下求索、一往进取。

谢谢关注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3:25 , Processed in 0.0349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