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吴若愚 于 2023-4-6 07:45 编辑
津市松秀班简史 (一)
作者:乐山
松秀班的历史
津市松秀班是九濃一带很有名的戏曲班社,已有近百年历史。相传清光绪年间,慈利县有个朱姓大财主,家在偏僻山区,看戏很不容易, 便从外地聘请了荆河戏名艺人来家起了个科班,艺徒都是家中雇请的佣人和佃户子弟,从不到外地演出,只在家族中寿诞、嫁娶喜庆日子和本地丰收年景才搭台演出几场,平日艺人照常帮工或干活。 朱家有一女名松秀,父母爱如掌上珠,年方二八,许配给津市陈姓巨商为媳。临别出嫁时,四箱四柜、 衣服齐全, 既华丽又阔气,但松秀仍不满意,哭着要将家中戏班作为陪嫁,否则不肯出嫁。父母只得依允,将戏班冠上女儿名字叫松秀班。松秀小时喜看旦角戏,还能清唱几段,因此, 松秀班多旦行戏。这恰与当时本地喜唱生、净行戏的双胜班成鲜明对比, 于是流行着“公双胜、 母松秀”的说法。朱松秀去世后,松秀班便走上社会,到各地演出,一直保留着“松秀”牌名,到1951年才更换新名。
荆河戏的源流
“松秀班”属于荆河剧种的戏班之一,荆河戏属地方戏曲剧种,而以湖北荆河和湖南澧水两流域最为集中。荆河戏的沿流大致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退走澧州,将女儿嫁给安福(临澧)县蒋家时, 将随军南下的戏曲艺人一同留在安福,以后发展成戏班,是为荆河戏发脉;第二种说法是清初某将军率军进驻澧州,军中有戏班随从,后留在地方发展成荆河戏种;第三种说法是汉剧艺人来到荆江一带演出落了户,受本地艺人的影响,形成别具特色的剧种,因其地处荆河一带,故名“荆河戏”:第四种说法是根据“松秀班”老艺人和本地爱好荆河戏的人回忆,认为荆河戏系澧州华阳王被朝廷来澧州时,随带王府中的川剧戏班,以后澧州历代华阳王都加以扶持,延绵二百余年。明末,清兵入关,明王朝覆灭,王府被焚,府中川剧艺人四处逃散,流落湘鄂西边区。川剧艺人,艺术精湛, 在与汉剧艺人和民间艺人接触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久之,形成了既不同于川戏又不同于汉戏的新剧种,以前称“上河戏”,津市解放以后政府以其形成地方是在荆河一带, 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为荆、澧两流域群众喜闻乐见,发展很快, 戏班遍及湘北、鄂西,影响极大,曾被誉为“荆、湘、楚、汉”两湖四大戏。(未完待续)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