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47|回复: 10

津市戏剧活动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0 07: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津市戏剧活动述略

                                                                                                                                 作者:亦然
      津市的戏剧活动约兴起于清中叶,最初仅有戏剧爱好者自娱的围鼓堂、 丝弦班, 作为舞台演出最早形式的庙戏、会戏,则至清末始随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以及附有戏楼的寺庙、会馆的大量兴建而出现。
      清咸丰年间(1851—1861),津市已是商业重镇,经济活跃,市面繁盛,科班乃开始组建剧团。新洲的老同乐、老文化班,市区的松秀、双胜班先后于此期间开科、组建,后因演员外流,阵容日衰。 宣统年间新洲再开小同乐、小文化班, 市区于民国初年再开宝和、同胜班, 此后风气渐行。1920年代津市出现戏院,于是寺庙、会馆演出的形式渐被淘汰,京、汉、楚、湘以及不歌不舞的滑稽戏、文明戏等剧种,相继出现于津市舞台上,前此荆河戏独占剧坛的局面遂被打破。
      流入剧种以京剧影响较大,不仅来津剧团多,观众踊跃,且很快流入民间。 20世纪30年代已有人学唱,并出现商界人士组织的京剧俱乐部。抗战爆发后,流亡机构、人员大量涌入,影响所及,京剧爱好者与日俱增,京剧俱乐部大量涌现。公廨、私居、茶楼酒肆,管弦所被,无非皮簧,且堂会、演出颇繁,极一时之盛。 其他剧种,除滑稽戏、文明戏因艺术平庸为观众冷落早绝迹剧坛外,其余虽未流入民间,但亦曾各以其特点轰动一时。如巴陵戏(俗呼其剧团为“岳舞台”)的《天宝图》《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以其武功、机关布景,曾吸引许多青少年观众争相观看:而湖北楚剧(俗呼“黄坡花鼓”)的《孟丽君脱靴》更是风靡一时,令不少妇女如痴如醉。其他如湖南湘剧的彭俐侬、湖北汉剧的尹春保等的演出,亦是众口交誉,观众如涌。
      此时,西边花鼓(俗呼“土花鼓”)、皮影戏、木偶戏很活跃,李家铺、保河堤曾是科班培训花鼓戏演员,此时李家铺曾组建花鼓戏班,小丑喻春满当时被誉为“花鼓王”。皮影、木偶此前即时有演出,此时则足迹遍及城乡。其中皮影以用荆河戏科白、唱腔,且不需舞台、场地,尤为人喜爱。 当时津市从事皮影制作与演出者为数不少,仅阳由垸一地即不下十余人。20世纪40年代,当时风行于后方各大城市的新兴话剧,开始传入津市。此乃当时外地读书的大、 中学生为进行抗日宣传而带回者。 他们在街头和戏院先后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上前线》《打东洋》《三江好》《最后一颗手榴弹》等剧。1940年,他们又与津市教师、社会青年排演宋之编剧的大型话剧《黑字28》,连演数场,座无虚席, 曾得票款三千余元汇往前线。此后又先后排演《野玫瑰》《夜》《春暖花开》等大型话剧, 均轰动一时。 1948年国民政府国防部一演剧队(失名)曾来津演出陈白尘编剧的话剧《升官图》、小歌剧《王大娘补缸》,此为解放前津市仅有的一次由专业剧团演出的歌话剧。
      20世纪50年代, 群众因初获解放,翻身的喜悦加上人民政府的支持,业余戏剧活动活跃。1949年,津市解放后第一个群众文艺团体——人民戏剧音乐社建立,由该社与教育工会组织, 曾先后排演歌剧《白毛女》《血泪仇》《土地的主人》,话剧《野猪林》以及《九件衣》《林冲夜奔》《追韩信》《甘露寺》等京剧。当时演员、观众热情均高,剧场内外热气腾腾。有的剧团因观众要求一再延长演期。其后,人民戏剧音乐社解体,一些大单位乃继起组织。 1953年开始又先后排演《反击》《春风吹到诺敏河》《万水千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歌话剧。
      其时,津市已先后兴建建设戏院、津市剧院、红旗剧院,同时组建了荆河剧团。并开始培训荆河戏演员,专业剧团演出亦渐行活跃。 1960年代后,由于其时津市物资较丰,各类剧团来津演出者摩肩接踵, 一时形成高潮。当时每年接待剧团20余个,剧种则京、汉、楚、湘、越、祁、阳、 花鼓、 话剧、歌舞、曲艺等几乎无所不包,观众人数与剧院收入亦成倍增长。仅红旗剧院即由1950年代的117285人次、 21328元增至261415人次、77151元, 1962年最高, 曾达378669人次、119852元。 为适应此一形势,文化馆开展剧评活动。编辑油印刊物《剧评》与《朝阳》,并组织人员发掘源于失传的津市丝弦,成立津市丝弦演出队。津市荆河剧团在此期间亦北上沙市、宜昌、 公安、松滋,南下长沙、 衡阳、株洲、湘潭, 演出频繁。经过一段沉寂的业余戏剧活动,此时以财贸业余文工团的建立为标志,又重新活跃起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 戏剧活动全部停止。剧坛万马齐暗,前后持续了十年,及至1978年,随传统戏的开放、荆河剧团的重建始渐恢复。由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很快形成高潮, 当时剧院前观众潮涌,途为之塞,虽日演三场, 向隅者仍大有人在。农村观众有住旅社等候看戏者。此时,业余戏剧活动亦随即活跃起来,西边花鼓清唱组,南边花鼓队、曲艺队、小乐队、京剧队等业余戏剧组织纷纷建立,并先后排演了《于无声处》《权与法》《一撞钟情》:南边花鼓《刘海砍热》,京剧《伍家坡》《女起解》《打渔杀家》以及相声、说鼓、 渔鼓等曲艺。津市与常德两地京剧爱好者还进行联合演出, 轰动一时。 1980年各业余戏剧组织开始合并改组为广播业余文工团、 职工业余文工团、业余艺术团,同时为满足群众需要,将西边花鼓清唱组扩组为职工花鼓剧团。
      此后,因电视、 录像的普及,新潮歌舞的流行,戏剧活动渐趋衰微。专业剧团演出日渐减少,偶有外地剧团演出,亦因上座率不高随即离去,业余戏剧活动处于停顿状态。 剧院则已全部改为影剧院, 借放电影以补收入之不足。而专业剧团除“民间花鼓剧团”(西边花鼓)尚具活力外, “荆河剧团”已是度日维艰了。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10 07:47: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10 07: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10 10: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马齐喑”,不是“万马齐暗”。况且那时也不是“万马齐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0 13:46: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万石诗 发表于 2023-4-10 07:47
欣赏!点赞!

谢谢万会长的鼓励!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0 13:47: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汉平 发表于 2023-4-10 07:49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谢谢张汉平老师的欣赏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0 13:50: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利剑 发表于 2023-4-10 10:06
“万马齐喑”,不是“万马齐暗”。况且那时也不是“万马齐喑”!

谢谢版主邱渭波老师的指正,眼神不好,没有审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10 14: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戏剧活动源远流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2 14:3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巧中 发表于 2023-4-10 14:28
津市戏剧活动源远流长。

谢谢曾巧中老师的欣赏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14 20:2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精品佳帖,学习欣赏,为您点赞!顺祝春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1:28 , Processed in 0.03535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