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褴褛,以启山林(散文)
——认识辛树帜与中国最早的学院式科学调查
年初,县老干网宣协会将宣传辛树帜品格的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和部署各项宣传活动之后,我开始接触和认识这位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奉献了毕生心血的巨擘和先贤。从青年时期的负笈度洋求学,到中壮年时期的立黉教授,再到晚年的著书立说,追随其绿色的人生轨迹,他的形象开始在我的心目中逐步地丰满和高大起来,直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其中最令我心潮澎湃,刻骨铭心,顶礼膜拜的就是他老先生所开启的中国最早的学院式科学调查。 早在1927年德国留学期间。 他在与友人的通讯中就说过“我国地大物博,素为世界所重视。而我们的科学落后,尚没有我国人自己作的精密调查,历来所见关于中国生物之记载文献,多出自外国人之手。其中虽不乏治学之士,但也有居心叵测,为本国利益搜集资料存心侵略之辈,听其深入各地从事采集,丧失国家主权,实是我们莫大耻辱!今日为求我国学术之发达,查明各地物产实际情况,以供祖国开发之参考,自行着手调查,实属刻不容缓。"留学期间,导师笛尔斯告诉他,中国广西瑶山地区在动植物分类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尚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于是1927年学成归国的他,婉言谢绝了教育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之委任 而受任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翌年,他便多次组织力量赴瑶山地区考察。1928年5月,他带队的考察团首次进入广西大瑶山、大明山地区,历时3月。1928年11月,考察团第二次进入大瑶山,历时4月。他们白天采集动植物,晚上则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做着采集歌谣,标注方音和探问风俗的工作。当时的情况辛树帜曾在日记中有所描叙:"瑶中生活最苦者,为无人理发,吾人现已俨然长毛矣,次之则食物不足,不特一月不知肉味,即求青蔬亦不可得……再次则山岭崎岖,溪涧深阔,跋之外涉尤为苦.读书人决不能做,非带几分野蛮气质者,必苦不堪言。”他的亲密战友中山大学教授顾颉刚老师亦有文字记叙::"本校生物系教授辛树帜先生,助教石声汉,任闰荣,黄季庄,蔡国良诸先生,于今年五,六.七3个月中,到广西中部的瑶山采集动植物标本.他们住过寨瑶的金秀,花篮瑶的罗丹,正瑶的罗香 罗运诸村落.他们在没顶蓬蒿之中钻走着,在满山的竹子之中攀缘着走,在恶蜂,虫蛭的巢穴中搏击着走……他们对于学问的热心和勇气使他们不在生物学开一新纪录为满足……" 瑶山考察是中国人首次独立开展的生物学研究实践,开启了我国大规模科学考察和生物采集之先河。对于辛树帜个人来说,考察中新发现的动植物以“辛氏”命名的就有20余种,奠定了他在我国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于1928年出版发行的“广西瑶山调查专号”,专门发布此次调查的丰富成果,文集所收录的《瑶山调查》《广西植物采集纪略》都是极其珍贵的动植物分类学的科学文献。 辛树帜老师坚定的为祖国农学发展奉献了一生。从华南到西北,从民国到新中国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未来诸多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跟随先辈的脚步,一点点的辛树帜老师为科教立命,开中华农事之太平的人物形象。辛树帜老师认真负责、甘为人梯、严谨治学、乐当配角的品格非常值得我们当代人好好学习,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在祖国大地尽情书画的重要原因。正如毛主席对他的称赞"辛辛苦苦,独树一帜。"我辈当以这“一帜”为榜样,辛苦踏实,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太平。为了表达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写了一首五律,以证寸心: 辛氏铠兰(中华新韵) 学成赤子归,未惮此身微。 险隘逐云过,绝崖穷石回。 春兰生堑谷,慧性在霞陂。 筚路通幽处,青山树伟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