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23-4-30 16:52 编辑
岳家军中的常德健儿 —读王夫之《宋论》笔记 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岳飞率军进驻鼎州城,设立平定杨幺起义的大本营。杨幺战败后,其部众除死伤散去者外,“皆降而充伍”,其中特具战斗力之“丁壮五六万人”( 见沈志华主编《续资治通鉴》第115卷,改革出版社1994年3月版),成为岳家军的主力。这些出生于湖湘的常德子弟,不仅“耐寒暑,撄锋镝(指接触兵刃箭簇),习之而不惊(指对前句习以为常而不惊怕)”,而且“甲仗具,部队分,仍之而无待(指军仪威壮,训练有素)”,故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说这对岳飞“足用也。” 岳飞有了这些兵力,岳家军进一步壮大,成为当时南宋拥兵最多,战力最强的一支部队。这对赵构而言,莫不想起其乃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而“杯酒释兵权”,防止武将拥兵坐大的祖训。因而视岳家军为卧榻大患。但迫于金兵进逼的威胁,又不得不利用岳飞及其岳家军为他当挡水墙。因此,在岳飞平定杨幺起义后的次年,不得已仍加封他为点校太保,授封荆湖南北路及襄阳路招讨使,率领以常德子弟兵为主的岳家军进驻襄阳,打败金邦扶植的伪齐政权,收复洛阳西南部分州县。其间,秦桧之流虽给岳飞以种种掣肘和干扰,但他仍厉兵秣马,矢志收复河山,于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率岳家军大举北伐,收复河南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并进军朱仙镇,金兵闻风丧胆,不禁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这些战役中,来自湖湘的常德健儿,不惜冒“锋镝”,血战沙场,与金兵进行了殊死战斗,不少人为维护国家统一献出了生命。王夫之评曰:“岳侯所收群盗(指杨幺降众,虽用语贬意,但难掩实事),力战中原,将士乐为之死”。杨幺的叛将在岳家军中表现如何,虽史书不记,但民间传说亦多有佳话,如戏剧《王佐断臂》,说降陆文龙反金,就是以杨幺部将“黄佐”为原型创作的,若真有此事,也是堪值赞赏的。 王夫之对岳家军整体功绩和影响的评价,还有这样一段话:“屡挫女真之功日奏,三军之归响已深,万姓之凭依已审,士大夫之歌咏已喧,河北之企望已至。”就在这种直捣黄龙指日可待的大好形势下,赵构对岳飞的猜忌再也按捺不住,故对其收复的失地,认为“不可添兵,尾大不掉,古人所戒也”,不仅不派兵吏镇抚,反而连下十二道金牌追令退兵,岳飞无奈,被迫班师,只得悲愤而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并写下《满江红》明志雄词一首。次年夏,南宋高宗召岳飞赴临安(今杭州市),解除兵权,旋即下狱,秦桧阿谀上意以“莫须有”罪名将其杀害,年仅39岁,时在公元1141年12月。 岳飞遇害,岳家军亦随之解体,不少幸免战死的壮士及其义举,也应在地方史志上重书一笔,以慰前者,激励后者。 后记 精忠报国统雄兵,血战中原天地惊。 誓雪靖康亡宋耻,赶驱金兀济苍生。 功高震主诛心起,秦桧污名动杀刑。 千古奇冤千载鉴,今观跪像恨难平。 (中华新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