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3-5-3 16:15 编辑
石门覃氏先祖覃添顺是否朱元璋的外孙女婿? 覃凌波 据石门《唐氏族谱》载:唐瑞斋,生卒年不详,为元末明初由慈利迁石门磨市始祖之一。元朝甲午(1354年)、丙申(1356年)、辛丑(1361年)之间,徐寿辉、倪文俊、陈友谅纷扰于汉阳、岳州、武昌等处,唐瑞斋携女婿覃添顺集统义兵,从朱元璋大破陈友谅于鄱阳湖,又转战洞庭剿灭贼寇。吴王甲辰(1364年),徐达丞相至澧,唐瑞斋等纳土归附,蒙徐达丞相提奏,朱元璋御封唐瑞斋为万户侯,朱元璋之妻马皇后奏准钦赐唐瑞斋为驸马。唐瑞斋妻朱氏是朱元璋之三女,名朱秋菊,后诰封一品护国夫人。瑞斋公夫妇均葬石门县磨市。 如此说,唐瑞斋公夫人朱氏“公主”所生之女唐淑贵就应当是朱元璋的外孙女,而石门覃氏先祖覃添顺就是朱元璋的外孙女婿,但石门覃氏族谱不见此说法。 朱元璋之三女是否嫁的唐瑞斋?唐瑞斋是否朱元璋的驸马?覃添顺是否朱元璋的外孙女婿? 瑞斋公夫人朱氏所生之女唐淑贵嫁覃添顺,为覃添顺原配夫人,后被明朝封为太宜人,这些唐氏族谱、石门覃氏族谱均有载,唐淑贵婆婆墓及碑也俱在,这是事实。笔者曾访问过石门支系唐氏族谱第四修(2002年版)主编唐典锐先生。唐典锐先生说,没看到史料记载,也确实没有去细查史料,是依据老族谱(指第一、二、三修)的记载而传下来的,因此四修时依然沿袭老族谱的说法,但称老族谱已烧掉。 石门支系《唐氏族谱》,一修成于清顺治1651年,二修成于清同治1869年,三修成于民国1924年。第三修由时任陆军中将、常澧镇守使唐荣阳领修。唐荣阳将军力主新族谱修成后,即将上修族谱烧掉。过去确实有不少姓氏也许出于某种考虑,有将上修族谱毁掉的做法。无疑,唐荣阳将军是当时唐氏修谱的重量级人物,他的意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样,我们且来作如下考证: 一、从朱元璋女儿的婚姻状况来考证 据史载,朱元璋有十六个女儿,长女临安公主1376年嫁给宣国公李善长长子李祺,次女宁国公主1378年嫁给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三女崇宁公主1384年嫁牛城,四女安庆公主1381年嫁欧阳伦,五女汝宁公主1382年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六女怀庆公主1382年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七女大名公主1382年嫁滦城侯李坚,八女福清公主1385年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九女寿春公主1386年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十公主早薨,十一女南康公主1388年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十二女永嘉公主1389年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十三公主早薨,十四女含山公主1394年嫁尹清(掌后府都督事),十五女汝阳公主1394年嫁谢达(前府 都督佥事),十六女宝庆公主1413年嫁赵辉(南京都督)。 朱元璋这十六个女儿中,除两个早薨,十四个驸马中没有唐姓。 马皇后共生五子二女,其中第二女宁国公主和第四女安庆公主为马皇后所生,没有生第三女。朱元璋第三女崇宁公主,虽然没搞清其母亲是谁,但该公主下嫁的是牛城,不姓唐,且出嫁时间是1384年。 上述朱元璋十六女的出嫁情况如果还不能说明问题,如可能史记有误,或有历史可能被篡改等情况(因国家正史也有误记的情况,也有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而篡改史实的情况),我们再从另外的角度来佐证。 二、从出生及婚嫁时间考证 从时间上看,瑞斋公1354年从朱元璋征战时,其“公主”朱氏不仅早就嫁给唐瑞斋,且所生女儿唐淑贵也已长大成人,并有了覃添顺这个女婿,而朱元璋最早出嫁的长女临安公主,出嫁时已到了1376年,这时明朝已建立九年,早已是朱元璋的天下。 更重要的是,史载朱元璋生于1328年,马皇后生于1332年,瑞斋公夫人即朱氏“公主”虽然生卒年不详,但其女儿唐淑贵生于元至顺辛未即1331年,女婿覃添顺生于1329年,当时还只3岁的朱元璋怎会就有了外孙女?朱元璋是1352年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时年25岁,也就在1352年,与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即后来的马皇后)结婚,马氏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夫人。同在1352年,覃添顺长子覃文孙降生,覃文孙就是瑞斋公与朱氏“公主”的外孙。时年25岁刚结婚的朱元璋,怎会就有了一个已经当了外婆的女儿?而此时朱元璋竟成了曾外祖父? 显然,马皇后第三女子虚乌有,朱元璋的第三女嫁唐瑞斋是不存在的事情。 三、从墓葬型制及墓碑称谓来考证 如果瑞斋公夫人朱氏是公主,按说历朝历代的公主,死后的墓葬规格,被葬在了哪里,以及墓葬过程,在历史上应该是有记载的,但史书上没有有关唐瑞斋之朱氏夫人墓葬情况记载,今朱氏夫人墓墓碑无存,也无法佐证。 再从朱氏夫人“一品护国夫人”的诰封来看,不管该封赠是否误传(石门支系《唐氏族谱》第四修主编唐典锐先生说,关于朱氏婆婆“一品护国夫人”的诰封,磨市横铺坊间留有“一里两夫人”的传说——相距不远,一为易淑珍墓——诰封一品助囯夫人<覃添顺夫人>,二为朱氏婆婆墓——诰封一品护国夫人<唐瑞斋夫人>。易淑珍墓、朱氏婆婆墓都在今磨市横铺村,相距不过一里),都说明她的身份不是公主。诰命夫人只是对高官母亲或妻子的加封,对“公主”是不会这样封赐的,若是公主,墓碑也应该刻有“公主”字样,但磨市横铺坊间的传说是“夫人”,而不是“公主”。 四、从朱元璋兄弟姐妹及其它成员来考证 既然瑞斋公的夫人朱氏不是朱元璋的女儿,那是否朱元璋的侄女、姐妹、或姑姑呢? 皇族直系,所有女嗣都是公主,皇帝可以封女儿、姐姐、妹妹、姑姑、孙女等等为公主。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姐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公主的丈夫都叫驸马(驸马都尉,简称驸马)。 史载,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侄女。 三个哥哥都在朱元璋成事前就去世了,自然,朱元璋当皇帝后追封了三个哥哥为王。大哥有二子一女,长子无后,次子朱文正,一女即是福成公主。当初朱文正带着四万兵力保卫洪都,面对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他在洪都足足坚守了八十五天,足见其才能。明朝建立后,朱文正被封为南昌王。二哥有一子,无后。三哥无后。 按明制,朱元璋的哥哥、堂兄、皇子们(除太子)是亲王,亲王的女儿只能封郡主,郡主的丈夫称仪宾。由于朱元璋对侄女的宠爱,破例将侄女封成了公主。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册封大哥朱重五的女儿为福成公主、堂兄蒙城王朱重四的女儿为庆阳公主,授福成公主丈夫王克恭、庆阳公主丈夫黄琛为驸马都尉。王克恭是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黄琛迁淮安卫指挥使。 朱元璋只有这两个侄女吗?明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礼官上言:“皇侄女宜改封郡主,克恭、琛当上驸马都尉诰。”朱元璋说:“朕惟侄女二人,不忍遽加降夺,其称驸马都尉如故。”因此王克恭、黄琛仍当他的“驸马都尉”。 这样,朱元璋的两个侄女福成公主、庆阳公主都名花有主。 朱元璋的大姐朱氏,出嫁很早,嫁给了普通百姓王七一,没有生下儿子。大姐素来与娘家来往很少,据说朱元璋起兵后遭到追杀,被迫逃到大姐家里避难,可是大姐夫妇怕连累自己没有接纳朱元璋,朱元璋对此耿耿于怀,一直不肯封赏大姐一家,但血浓于水,加上大姐去世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还是追册大姐为太原长公主,封大姐夫王七一为荣禄大夫、驸马都尉。 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和大姐截然相反,在朱元璋困难之时,二姐经常倾囊相助,甚至还让自己的儿子李文忠追随了朱元璋。李文忠也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开国功臣。朱元璋对二姐一家封赏有加,登基后,封李文忠为曹国公,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 看来,朱元璋的两个姐姐也与瑞斋公没有关系。 朱元璋如果有姑姑被封为大长公主,年纪倒是与瑞斋公及其夫人朱氏相当,但史上无此记载。 除以上考证因素外,朱元璋打天下,为笼络部将,认干姑姑、干姐姐、干娘也是有可能的。在战争之非常时期,非常之事常有,哪怕认个姐姐比朱元璋大十多岁、二十来岁也无关紧要。朱元璋也确实在起兵前曾认两个对他有帮助的女人为干娘,可惜这两个干娘去世早;起兵后又先后认养了二十几个义子,但史书上依然没有认唐瑞斋之朱氏夫人为亲的记录。 据说,朱元璋封瑞斋公为“万户侯”后,瑞斋公坚辞不受。实际上,明朝是没有“万户侯”这个爵位的(万户侯和万户有区别),元代有“万户”官职,明初沿袭,但很快被废除,军队实行卫、所制,只留下千户、百户之官职。万户侯后来一般代指位高权重的人,而不是具体指某个爵位,但瑞斋公显然不是这种情况。 综上所述,瑞斋公之朱氏夫人朱秋菊并非朱元璋第三女、唐瑞斋为钦赐驸马与史实不符,自然,石门覃氏先祖覃添顺也并非朱元璋的外孙女婿。 唐瑞斋、覃添顺在元末明初群雄并起之时,保境安民,选择助战朱元璋,后又纳土归附,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这是事实,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覃添顺被封为武德将军、授添平所正千户,唐瑞斋之长子唐宗原授添平所正百户、昭信校尉,即是明证,但他们也只是众多有功将士中的一员,国家正史除了对皇族事务、特殊的人和事记得稍细之外,对其它只记大略,是不可能把每一件细小的事情、每一个有功的战士都一一记述在案的,特别是战事的点点滴滴,中下级军官及士兵的战斗经过,更是不可能记录完全,这是我们应该理解的。(作者 覃凌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