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7|回复: 3

《忆想津市那个叫窑坡渡的地方》(续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3 07:5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蒲绅四十五岁才中举,终身未仕,虽一介书生,但阆中蒲家却是巴蜀望族。曾祖蒲叔献,字勉道,举进士,在庆元五年(1199),曾举一家之力,集匠百余,刻《太平御览》1000卷。并为之作序。1928年,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傅增湘和著名版本学家张元济到日本访问,见到早已亡佚的南宋蜀地蒲叔献刻本《太平御览》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惊呼稀世珍宝!这个姓蒲的,为世界文化做了大贡献!他们家族在元大德丁未年(1307)再次复兴,蒲登辰继承蒲家传统,发起刻印澧州教授王执中编写的《针灸资生经》,“与卫生之家共之,……越十月书成”,再次造福一方,延及国人。我心生联想,远古武陵山脉西来,在窑坡渡这里掬八百里洞庭湖西北岸的浪花,而繁衍生息在此的先民,更是居之久已,种族之根,深深扎入土地。我通过微信咨询白衣镇(窑坡渡西南边直线距离约十五公里)的熟人,他是白衣“土著”,肯定地回答我说:“蒲山村没有蒲姓人。”还帮我问询了迁居长沙的更长者,也是这样回答,并说地名估计是因地生长蒲草而来。——我呢,脑海里就长起草来,无端的、仍是止不住地胡思蒲松龄乱想聊斋鬼怪,最后一笑了之。然而,我在网络上东看西看,竟有“捡漏”——《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年第03期上有唐鹤亭、周书望、皮纯炎的《洞庭湖畔探宝库》的中医手记,其中一则说:“……唐惠民,男,36岁,住澧县毛里湖,1941年8月,由津市夜归,行至窑坡渡,忽见石碑,心疑为崇,返家后狂呼詈骂,不避亲疏,诸医多作狂治,终无效验。旋延澄候诊治,视六脉沉数,间有弦象,舌厚无苔,身不热,口不渴,但詈骂之势,则理直气壮,有旁若无人之概。澄候曰:此胆气独盛之证,当疏大柴胡汤。重与两剂,其病越日复发,复与两剂,越二日又发,连进六剂,每服药后,仅能多愈一日,直至七日后,始不复发,随以饮食调养,俟其精气来复。……”言之凿凿,非聊斋之语。科学研究不敢妄议,迷信玄学敬而远之。仅录于此。需补充说明的是,当时日寇发我中华,兵荒马乱,民生凋敝,莫不人心惶惶啊!顺便也说一桩听来的轶事:津市旧时有个很出名的“镇大(镇大油行。售卖外国煤油。)”,老板张思泉,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月病死的,有的说寿60岁,有的说66岁;死后停柩厝置在窑坡渡附近的八仙(方)庙(?)里两个多月,大做斋醮,“用从长沙买回来的冰块“冰”起嘀!”据说“上山”(出殡)当天,送葬的队伍有里把路长,有的还说的多些,(侍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3 10:08: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3 15: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姓蒲的,为世界文化做了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3 19:22: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22:40 , Processed in 0.3406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