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3-5-17 17:07 编辑
翰墨凝香心自闲 覃若彬 “五十学书不自卑,逸兴常伴壮思飞。临池方悟人生乐,红尘物欲成土灰。”五十岁那年,机缘巧合,我爱上了书法,准确地说是爱上了写毛笔字。记得有人曾问我,写字与书法区别在哪?我的回答是:写字是基础,书法是深化。 读小学的时候,学校没有开设书法课,母亲把她读私塾时用过的铜墨砚和狼毫笔从箱子里拿出来,叮嘱我练好毛笔字。母亲自己写的是蝇头小楷,作文本上的字写的很娟秀。母亲只教会我如何执笔,写一些横平竖直之类的基本笔画,根本没系统教我结体与笔法,更谈不上墨趣与章法。 9年前,我和朋友一起观看了一次书法协会组织的作品展。展出的作品或遒劲或雄浑或飘逸,翰墨飘香,令人忘返。在书法朋友的撮合下,我在知天命之年,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漫长的苦行僧一般的书法之旅开始了!书法朋友也给我讲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嘱我从基本功练起。我不敢直接在宣纸上写字,先是用毛笔蘸清水在小黑板上写。有一天,几个学生来看我,知道我在练字,便给我送了一份礼物--带田字格的水写布。这个东西很不错,干了又和新的一样,可反复使用。过了半年时间,我就开始蘸墨在报纸或牛皮纸上书写。应了那句俗语“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起波浪”,我竟然有胆量把墨迹未干的字用手机拍了发微信群,现在想来都十分汗颜。 有人说写毛笔字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慢生活。自从爱上书法之后我便远离了牌桌与酒局,每天中午我一般不睡午觉,就在学校公租房练毛笔字。每每握笔书写,心中的怨气与浮躁便随风而去,荡然无存。心中空明澄澈,自养一片山水。 在书法的道路上,我得到过县书协多位书法老师教诲和帮助。为了少走弯路,不走野路子,我听从老师们建议,从颜体练起,心无旁骛。我练过数遍的墨迹有《颜勤礼碑》、《多宝塔碑》、《自书告身贴》《麻姑仙坛记》等颜体字帖。有人说,书法写到最后,拼的是“学养”。为此,我开始涉猎书法史方面的书籍。读书法书让我知道了文字的起源与变迁,了解了历代书法家的书法成就与风格。我把做的笔记分享给我的学生,无意中也普及了书法知识,传承了文化与文脉。 习字九年,举步维艰,但自得风月,从不言弃。在自磨心性、自得其乐之余,书法也给他人带来实惠与快乐。我曾和几位书法老师一道连续一个星期为全校教职工写春联送祝福;也曾参加文化馆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为乡亲们写春联。那次去的地点恰好是我老家所在村庄,一下车,乡亲们就认出了我。大家围着我问寒嘘暖,夸我为家乡人长了脸。没想到,离开家乡多年,一次书法活动让我有机会与乡亲们再叙家常,那份惬意,无法言表。去年冬天,老家王家峪通了水泥路,通车那天,乡亲们原计划开个庆祝会,无奈新冠疫情作祟,计划取消。不过,我还是冒雪从80公里以外的县城赶回去了,给每位乡亲送上一副亲自创作亲自书写的大红春联,家乡的年味便从我写的一副春联发端......
作者简介: 覃若彬,男,出生于石门县西北乡。石门一中高级教师,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随笔多件。作品结集有诗集《村庄的眼睛》,诗联集《雅韵如醪》,散文集《岁月留痕》,新闻集《山旮旯的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