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13|回复: 3

朗州司马刘禹锡(65): 韩愈《顺宗实录》卷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5 15: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5-25 18:52 编辑

朗州司马刘禹锡(65)
韩愈《顺宗实录》卷一

    按 柳宗元、刘禹锡因唐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并因此影响了他们的一身。改革如果成功,他们也许都是宰辅一流政治家,不过这只是预测;但被贬,他们却成了大文豪,已经是事实。刘禹锡一生念念不忘这件事,因为有顾忌,往往欲言又止。直到末年,“其言也善”时他写《子刘子传》才一吐为快,掲出真相。但这里的“真相”,也只是刘禹锡心目中的真相。同样参加了永贞革新,而且在革新中并不是因为政见不同糊里糊涂被贬阳山县令、革新失败后得到“平反”的韩愈,在撰写《顺宗实录》,即写历史时又是如何看的呢,很有参考价值!

155148wazt6lk1yvyxe50y.jpg
唐顺宗登基,使东宫集团由幕后走向幕前,
拉开了革新的政治序幕


卷一(起藩邸,尽贞元二十一年二月)
 【原文】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德宗长子,母曰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日生,大历十四年(779)封为宣王,建中元年(780)立为皇太子。慈孝宽大,仁而善断,留心艺学,亦微信尚浮屠法。礼重师傅,引见辄先拜。善隶书,德宗之为诗并他文赐大臣者,率皆令上书之。德宗之幸奉天,仓卒间,上常亲执弓矢,率军后先导卫,备尝辛苦。上之为太子,于父子间,慈孝交洽无嫌,每以天下为忧。德宗在位久,稍不假宰相权,而左右得因缘用事。外则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1)等,以奸佞相次进用。延龄尤狡险,判度支,务刻剥聚敛以自为功,天下皆怨怒。上每进见,候颜色,辄言其不可。至陆贽、张滂、李充等以毁谴,朝臣惧,谏议大夫阳城等伏阁极论。德宗怒甚,将加城等罪,内外无敢救者,上独开解之,城等赖以免。德宗卒不相延龄、渠牟,上有力焉。
  贞元二十一年(805)癸巳,德宗崩。景申(2),上即位太极殿。册曰:“维贞元二十一年岁次乙酉正月辛未朔二十三日癸巳,皇帝若曰:‘于戏!天下之大,实惟重器,祖宗之业,允属元良。咨尔皇太子诵,睿哲温恭,宽仁慈惠。文武之道,秉自生知;孝友之诚,发于天性。自膺上嗣,毓德春闱,恪慎于厥躬,袛勤于大训;必能诞敷至化,安劝庶邦。朕寝疾弥留,弗兴弗寤,是用命尔继统,俾绍前烈,宜陟元后,永绥兆人。其令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郢(3)奉册即皇帝位。尔惟奉若天道,以康四海,懋建皇极,以熙庶功,无忝我高祖太宗之休命。’”
  上自二十年九月得风疾,因不能言,使四面求医药,天下皆闻知。德宗忧戚,形于颜色,数自临视。二十一年正月朔,含元殿受朝。还至别殿,诸王亲属进贺,独皇太子疾不能朝,德宗为之涕泣。悲伤叹息,因感疾,恍惚日益甚。二十余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二十三日,上知内外忧疑,紫衣麻鞋,不俟正冠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京师稍安。二十四日宣遗诏,上缞服见百寮。二十六日即位。
  上学书于王伾(4),颇有宠。王叔文(5)以碁进,俱待诏翰林,数侍太子碁。叔文诡谲多计,上在东宫,尝与诸侍读并叔文论政至宫市事。上曰:“寡人方欲极言之。”众皆称赞,独叔文无言。既退,上独留叔文,谓曰:“向者君奚独无言?岂有意邪?”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见(6),敢不以闻。太子识当侍膳问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上大惊,因泣曰:“非先生,寡人无以知此(7)。”遂大爱幸。与王伾两人相依附,俱出入东宫。闻德宗大渐,上疾不能言。伾即入,以诏召叔文入(8),坐翰林中使决事(9)。伾以叔文意入言于宦者李忠言(10),称诏行下,外初无知者。
  以检校司空平章事杜佑摄冢宰兼山陵使(11),中丞武元衡为副使,宗正卿李纾为按行山陵地使(12),刑部侍郎郑云逵为卤簿使(13)。又命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郢撰哀册文,礼部侍郎权德舆(14)撰谥册文,太常少卿许孟容撰谥议文(15)
  庚子,百寮请听政。曰:“自汉以来(16),丧期之数,以日易月,而皆三日而听政。我国家列圣亦克脩奉(17),罔或有违。况大行皇帝酌于故实,重下遗诏。今日至期,而陛下未亲政事,群臣不敢安。宜存大孝,以宁万国,天下之幸。”不许,是月,升泗州为上州。
  二月辛丑朔。中书侍郎平章事臣郢,门下侍郎平章事臣珣瑜,检校司空平章事臣佑奉疏曰:“大行皇帝知陛下仁孝,虑陛下悲哀,不即人心听政事,故发遗诏,令一行汉氏之制。今陛下安得守曾闵匹夫之小行,忘皇王继亲之大孝,以亏臣子承顺之义。”犹不许。
  壬寅,宰臣又上言曰(18):“升下以圣德至孝,继受宝命。宜奉先帝约束,以时听断,不可以久。”从之。
  癸卯,朝百寮于紫宸门。杜佑前跪进曰:“陛下居忧过礼,群臣惧焉。愿一睹圣颜。”因再拜而起。左右乃为皇帝举帽,百寮皆再拜。佑复奏曰:“陛下至性殊常,哀毁之甚,臣等不胜惶灼。伏望为宗庙社稷割哀强食(19)。”
  景午,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碁诸待诏三十二人(20)。初,王叔文以碁待诏。既用事,恶其与己侪类相乱,罢之。
  己酉,易定节度使张茂昭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1),余如故。河北节度自至德已来不常朝觐,前年冬,茂昭来朝未还,故宠之。
  辛亥(22),诏吏部侍郎韦执谊守左丞(23)、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紫。初,执谊为翰林学士,知叔文幸于东宫,倾心附之。叔文亦欲自广朋党,密与交好。至是,遂特用为相。
  乙卯,太常奏:“《礼》云:‘丧,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周礼》:圜钟之均六变,天神皆降;林钟之均八变,地示咸出。不废天地之祭,不敢以卑废尊也。乐者所以降神也,不以乐则祭不成。今遵遗诏,行易月之制。请制内遇祭辍乐,终制用乐。”从之。又奏:“《礼》:‘三年不祭。’国家故事,未葬不祭宗庙。今请竢袝庙毕复常(24)。”从之。
    辛酉,贬京兆尹李实为通州长史。诏曰(25):“实素以宗属(26),累更任使。骤升班列,遂极宠荣。而政乖惠和,务在苛厉。比年旱歉(27),先圣忧人,特诏逋租悉皆蠲免。而实敢肆诬罔,复令征剥。颇紊朝廷之法,实惟聚敛之臣。自国哀以来,增毒弥甚,无辜毙踣,深所兴嗟(28)。朕嗣守洪业,敷弘理道。宁容蠹政(29),以害齐人。宜加贬黜,用申邦宪。尚从优贷,俾佐远藩。”实谄事李齐运,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30)。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31)。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32)。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政,杖杀之。实遇侍御史王播于道,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实不肯避,导骑如故。播诘让导骑者,实怒,遂奏播为三原令,廷诟之。陵轹公卿已下(33),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尝有诏免畿内逋租(34),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至谴,市里讙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
    壬戌(35)。制:殿中丞皇太子侍书翰林待诏王伾可守左常侍(36),依前翰林待诏(37)。苏州司功王叔文可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又以司勋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郑絪为中书舍人,学士如故。又以给事中冯伉为兵部侍郎。以兵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归登为给事中,修撰如故。登、伉皆上在东宫时侍读,以师傅恩拜。

161244p1uf5ca1e21o133z.jpg
辛酉,春夏大旱,京畿乏食,
李实谎报“今年虽旱,而谷甚好”

【注释】
(1)裴延龄(728—796),字寿,河中河东人。进士及第,授汜水县尉,迁太常博士。入为户部侍郎,判度支。深为唐德宗所信任,一度打算让其担任宰相,因谏官阳城、顾少连等人的切谏未果李齐运(725—796),唐太宗李世民玄孙,中山郡王李椐之子,拜礼部尚书。韦渠牟(749—801),字元均,京兆万年人,唐朝中期大臣。少慧悟,师从李白,学习古乐府。历秘书郎、右补阙、左谏议大夫、太府卿,官终太常卿。
(2)“景”,原文当作“丙”,以避世祖讳,改为“景”。下同。
(3)高郢(740—811),字公楚,渤海蓚县人。累迁刑部郎中,改中书舍人,后以礼部侍郎知贡举,拜太常卿。贞元十九年冬,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尚书右仆射致仕。
(4)王伾:趟杭州人始为翰林待诏,德宗时累迁殿中臣、太子侍书,及太子即位为顺宗,伾迁左散骑常侍。支持叔文革新政治。时顺宗风痺,伾出入宫中,沟通内外消息。宪宗即位,叔文被贬遇害,伾亦贬开州司马,死贬所。
(5)王叔文(753—806),字号不详,越州山阴人。苏州司功出身,擅长围棋。唐顺宗李诵为太子时,担任太子侍读,“常言民间疾苦”,深得赏识和信任。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顺宗即位后,授翰林院待诏、度支使、盐铁转运使,联合王伾、刘禹锡等人,有意推行政治改革。改革失败,王叔文贬为渝州司户,元和元年(806年)赐死。
(6)魏本注云:“一有‘宠’字。”
(7)“无”,文本作“何”。
(8)朱熹云:“或无‘召’字,或无‘入’字。”今按:祝、文、魏三本并无“召”、“入”二字。
(10)李忠言:唐顺宗最信任的内侍,顺宗死后成其丰陵守陵人。
(11)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诗人杜牧的祖父。
(12)朱熹云:“纾,或作‘杼’。”祝本“纾”作“杼”。李纾,字仲舒少有文学。天宝末,拜秘书省校书郎。大历初,累迁司封员外郎、知制诰,改中书舍人,官至礼部侍郎。

(13)朱熹云:“逵,或作‘达’。”祝本“逵”作“达”。郑云逵,荥阳人。两唐书有传。
(14)权德舆:唐天水略阳人,字载之。权皋子。四岁即能属诗,十五岁为文数百篇,成《童蒙集》,名声日大。德宗雅闻其名,征为太常博士。迁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再迁中书舍人。贞元末,拜礼部侍郎,三掌贡举,号为得人。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改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德舆综贯经术,其文雅正赡缛。卒谥文。有集。
(15)“太常少卿”,原本及诸本并作“太常卿”。今按:许氏贞元末任职,旧书本传作太常少卿,而《实录》作太常卿。据官秩迁转,元和初许氏不过侍郎。则贞元末,尚不得为正三品之太常卿。时太常卿为杜黄裳,当以旧传为是。今本《实录》“太常”下,当脱一“少”字。据补。“谥议文”,原本及诸本并作“议文”。今按:“议文”语不通。《文苑英华》卷八四○有许孟容《德宗谥议》一首。《唐大诏令集》卷十三题作《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谥议》,《全唐文》卷四七九标目同。则《实录》“议”上当脱一“谥”字。今据补。
(16)朱熹云:“以,或作‘已’。”文本“以”作“已”。
(17)“列”,祝本、文本作“烈”。“脩”,魏本作“修”。
(18)文本无“上”字。
(19)“望”,文本作“惟”。
(20)朱熹云:“三,或作‘四’。”《旧唐书.顺宗纪》: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丙午,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
(21)张茂昭(762-811),籍贯不详,原名张升云,字丰明。唐朝中期历任义武节度使、河中节度使。
(22)“辛亥”,朱熹云:“史作‘辛卯’。”今按:《旧唐书.顺宗纪》作“辛卯”,《新唐书.顺宗纪》作“辛亥”。然二月辛丑朔,无辛卯,旧纪误。
(23)“侍郎”,朱熹云:“史作‘郎中’。”今按:《旧唐书.顺宗纪》作“郎中”,《新唐书.顺宗纪》作“侍郎”。检《旧唐书.韦执谊传》及诸本《授韦执谊尚书左丞平章事制》,均作“郎中”,《实录》误。“左丞”,朱熹云:“史作‘尚书右丞’。”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顺宗纪》校勘记云:“左丞,各本原作‘右丞相’。据本书一三五《韦执谊传》、《新书》卷七《顺宗纪》改。”今检顺宗制文,实作“尚书左丞”,旧纪误。  
(24)“三年”下之“不”字、“国家故事,未葬不祭”等九字,原本及诸本并脱,据《册府元龟》卷九五一补。“竢”,祝、文、魏本并作“俟”。
(25)“诏”,朱熹云:“此下或有‘词一道’三字。”祝本作“诏词一道曰”。
(26)朱熹云:“‘曰’下或有‘京尹’二字,或作‘嗣道王实’。”祝本云:“一有‘京尹’二字。”魏本云:“‘实’上一有‘京尹’二字。”
(27)朱熹云:“‘歉’或作‘暵’。”祝本作“暵”。
(28)“嗟”,文本作“叹”。  
(29)“蠹”,文本作“弊”。
(30)朱熹云:“‘文’或作‘乃’。”本文、魏本并作“乃”。
(31)文本无“一”字。
(32)朱熹云:“或无‘贷’字。”祝、文、魏本并注:“一无‘贷’字。”
(33)朱熹云:“‘陵’或作‘凌’。”祝本注:“一作‘凌’。”文本、魏本并作“凌”。“已”,魏本并作“以”。
(34)“尝”,祝本作“常”。  
(35)“壬戌”,朱熹云:“洪云:‘史作壬寅,误。’”今按:《旧唐书.顺宗纪》作“壬寅”。然二月辛丑朔,无壬寅。 
(36)朱熹云:“‘书’或作‘读’。今按:前云‘上学书于王伾’,后云‘以侍书得幸于上’,则此当从史作‘书’为是。”祝、文、魏三本并作“侍读”。
(37)“依前翰林待诏”,朱熹云:“史作‘充翰林学士’。”今按:《旧唐书.顺宗纪》作“充翰林学士”。《旧唐书.王伾传》作“依前翰林待诏”。
164243iun0h2ja0uqst0st.jpg
长沙月湖公园北门(2023年5月12日笔者走路拍摄)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5 16:34: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古论今,欣赏点赞!
mmexportc599297a9eec2fb552036450e525e82b_1685003646197.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5 17:30: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7 16: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德宗长子,母曰昭德皇后王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21:51 , Processed in 0.0398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