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337|回复: 13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二十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6 10:3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6-16 20:25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二十一)

2d0b6a6c0b3f92b9_edit_211946949045865.jpg

第五章   宫馆寺观

第二节 寺观

二、主要寺观简介
1.元和宫
相传建于唐代,后屡有重修,地址在市区双济桥东。《直隶澧州志》载“元和宫在津市。创自唐时,迭毁迭修。嘉庆年毁,市人首事重修。如果此说属实,则津市人文历史要上溯数百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是元和宫最后一次重修,其碑刻记载:
元和古刹创自前唐,殿宇三,前关帝,中祖师,后玉皇,此固我澧三十九里之香火庙也,而香火最盛者,唯祖师。自光绪已未,祖师殿火,后殿俱焚。其时庙无存款,市面复极衰败,欲事重修,亦甚戛戛其难。津市绅蓝田……等禀请道州各宪,在各行客货内每串抽取厘一文。越八年癸卯,积货千余缗,合租息数百缗,捐三千余缗,共五千余缗,拟建祖师大殿。公议董事不派薪水,不备火食。请示定章,绘图重修,基扩八尺、土填一丈、大其殿阁,高其閉闳。建皇经钟鼓等楼,募铸祖师铜身。立塑四将。人或谓神灵之感应,吾则谓绅董等之洁以奉公,励志从事,不辞辛劳,不避讪毁,而后克成。此巍巍峨峨之巨观也,兹届大功告峻,
谨志其事,用以告我澧之人,抑藉以劝后之重建后殿暨升修戏楼者。
可见此次重修为津市商民集资,其规模宏大齐整,是民国时期津市人民祭祀游观的重要活动场所。20世纪70年代,宫观拆除,改建为津市第四完全小学。
2.青龙庙
青龙庙,相传始建于唐代,地址在油榨街,后屡有重修,最近一次重建是在清乾隆乙未年(1851)。原寺庙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庙中还建有一亭,名为文星阁,在九澧一带影响较大。《直隶澧州志》载:“青龙庙,在津市下。文星阁,在青龙庙前,澧水至此急湍,冲啮为患,首事徐祖珩、徐宝瑶募修石制于其上流,以杀水势,又于庙前建阁以镇之。”可见修建青龙庙是为根除水患,以求龙神护佑。但吊诡的是1935年夏发生大洪水,将寺庙部分建筑冲毁,后河道北移,石制石坊,均湮没于涂,只留下部分残碑。1974年津市澧水防洪大堤修建之后,洪灾始为制服。1999年改建为青龙禅寺,同年6月批准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青龙禅寺现位于津市市人民路117号,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今之青龙禅寺,其历史意义已经模糊,实为信众宗教活动场所。
3.刘公庙
始建于明末,1995年重修更名为“金佛寺”,位于市区刘公桥路12号,旧时所供神祇为津市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刘公”,是津市昔日九宫十八庙中影响较大的一座寺庙,在九澧一带享有盛名。
相传明末清初,各地战乱不已,百姓相率避乱来津谋生。外籍人士与日俱增,经常与本地居民发生纠纷,甚至发生械斗,官司连年不断,官府则趁机敲诈勒索。
是时,有一外地士人路过津市,得知此情欲加调解,但苦于初来,人生地不熟,难以进言。经过三思,遂在桥头摆下测字摊,挂,“刘公相命”布招,自称曾蒙神仙指点,能晓前生未来,善卜吉凶祸福。地方当事人入其彀中,分别前来测问官司胜负。刘公则抓住时机,常以“官司不利”“二虎相争必有一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警语一再晓以利害。双方为之动情,随即罢讼和好。久之,外籍人与本地人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双方相约来至桥头酬谢刘公,但刘公早已不知何往。古人有“好人死后必为土地”之说,于是在桥头建刘公土地庙,后毁于火。重建时改名刘公庙。由于信众的积极要求,政府1995年同意开放刘公庙为佛教活动场所,更名为金佛寺。
4.品元宫
道宫,建于明末清初,地址在今品元宫路,所供神祇为“天地水府三品三元三宫上帝”,即道教所称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赋予客观物质世界的人格神。此宫最初为津市渔民筹建,主要用来祭祀因水而殁的亡灵。旧时,渔民长年在江河湖泊渔猎生活,难免风波之灾,船翻人亡是为常事,于是筹建此宫,以祈平安、超度亡灵。品元宫虽为道宫,但也兼做佛事,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盂兰盆会。是时,僧人操办拜忏仪式,放焰口、河灯、羊灯,市民沿河追看,十分热闹。
5.朝阳阁
又名大观楼,始建于明末,在津市观音阁码头。楼为木结构的三层楼阁,因面朝东南,市民亦呼之为朝阳阁。清初,大观楼是津市第一楼。乾隆《澧州志林》收有张景“大观楼”诗句:“一点轻帆万里回,绕城波色动楼台。珠帘绣柱围黄鹄,岩畔古碑空绿苔。荡桨远从芳草渡,绮罗留作野花开。山光积翠遥凝碧,更取峰霞入酒怀。”
道光廿三年(1843),澧州大水,津市富商吴醉碧设粥棚数十赈灾,遂得守道蔡家玕赏识。当时何绍基贵州主试归来,途经津市,吴在大观楼给其接风,蔡家玕与翰林编修胡林翼、胡焯等人特地从州城过来。楼列笙歌管弦,席上百般珍馐,主宾“叙饮极欢”。何绍基《津市行赠蔡玉山前辈》诗云:“我行兀兀武陵口,贪看红叶穿林阜。翩然复上澧州船,相见狂斟津市酒。高轩远道来逢迎。如君古谊今安有?”在座之人,多为名士显宦,觥筹交错,佳句联翩,仿佛当年滕王阁事。
光绪年间,津市富户禹某赴岳州,途中感冒风寒,卧床不起,一道士趋前自荐诊治,施以熨、贴、推、拿手术,竟不药而愈,禹公叩问道长姓名及住处,回答姓吕,住澧州三洲村。后思及道人姓吕,疑为吕仙赐福,遂终年祈祷不已。民国初年,朝阳阁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吕氏后人重修大观楼,并塑吕洞宾金身于阁中,并精刻匾额一块悬挂其上,题字“大观在上”。此时的大观楼,已不复当初形貌。1930年,津市商民60户集资补修。
1974年,因修筑澧水防洪大堤,大观楼被拆。2019年,市政府打造沿江公园,重修朝阳阁与大观楼,楼阁分为二制。新建的大观楼是津市的新标志性建筑,楼前临关山,襟带澧水,左观洞庭千里烟波,右揽澧阳百里平原,市民游览其间。不胜赞叹。
6.太子庙
修建于清末,地址在今万寿路南,据说所供神祇为贬居澧州的明代华阳王朱悦耀,是华阳王的后代修建的庙宇。华阳王为蜀献王朱椿之子,因争嗣而诏徙澧州,死后谥悼隐,如称太子,必致僭越,太子之说似不能成立。故此说存疑。太子庙地处当时津市经济文化核心区域,影响很大。民间另一说法:江西人修建万寿宫后,财脉隆盛,津市人舒三嗲遂召集本籍商民集资在万寿宫南边修建太子庙,以镇江西人财脉。如此,财庙内所供之太子,则未必是朱姓子孙。民国时期,太子庙是津市市区宫庙修筑中最高的一座,有三十六级毛石台阶,“雄峭幽谧,古雅华贵,朱厅深广斗拱飞檐”,门墙是由长沙籍工艺师周桂生雕塑的堆画,所塑之“梅兰竹菊”“双凤朝阳”,栩栩如生。
7.古大同寺
该寺位于津市澧水南岸的大同山上,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间(860-874),原名慈云庵,相传为里人陈姓夫妇捐舍。据光绪二年(1876)《重修古大同寺》碑记载“广澄济祖开大同为九祖道场,取'大同无我”之意,直指人心,同归于一",故名大同寺。为区别此后建于黄姑山下之大同寺,市民遂呼之为古大同寺。寺院依山而建,周围是古大同森林公园,重峦叠嶂,漫山古木,阴翳蔽日,云烟缭绕,有道藏第四十四福地之称。历代有不少高僧驻锡于此。如唐朝的大同广澄禅师、大同济禅师,他们分别是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的法嗣,与百丈清规的创立者百丈怀海禅师、曹洞宗始祖药山惟俨禅师是同门师兄弟,因此古大同寺又被方外尊为“九祖道场”(编者注:灯传,禅宗在六祖慧能之后不传衣,花分五朵,各派高僧不再称祖),是九澧一带佛教活动中心。唐以后有香岚和尚、空了和尚、镇海和尚、广福和尚、觉化和尚、宽莲和尚、蘧夫禅师等人,均学贯九流、名重一时。“文革”时期,僧散寺拆,仅存大雄宝殿半厦,塔林一座。改革开放以后。寺院得到重修,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念佛堂综合楼、海会楼、塔林等建筑,院藏文物有缅甸玉佛、木雕大佛及佛学典籍等。
8.中武当
中武当道观位于津市关山北麓,建成于明代初期,疑为华阳王朱悦燿所建。关山多松,此观建于山巅,有万壑松风之气象。1646年的一场风灾,“关山古松千本尽拔”。民国时,中武当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风雨剥蚀,毁损严重。1926年,由驻澧的湘军第十九师师长李觉发起,津市商户集资维修,始变旧观。
整修后的中武当有前殿、正殿、后殿、藏经阁等建筑,庙门门楣上有石刻匾额“中武当”三字,门墙上饰以浮雕,彩绘图案。进入前殿,左右两厢置钟鼓楼,穿过前殿,院中竖石碑一块,上刻“廉洁”二字,传系宋理学家朱熹手迹。正殿供真武祖师铜铸像,重五百斤。正殿中悬有一副木刻对联:利锁名疆,笼络多少好汉;晨钟暮鼓,唤醒无数痴人。神座前陈列黄色陨石一块,上布满黑色纹络。后殿供王母娘娘和九天玄女塑像,殿后为藏经阁,珍藏有道家经书。观前有相距仅尺许的雌雄二井:左雌井,明亮如镜,可以照人;右雄井,浑浊如泥,终年不洁。雌井水质清洌、甘甜,长饮此泉,可延年益寿。山上种有茶树,枝繁叶嫩,道士采撷茶叶制成“烟云茶”,取泉水冲泡,叶悬水中,三起三落,旋转游动,色、香、味俱佳。
“大跃进”时期,中武当被拆,松林被砍伐殆尽,古迹亦荡然无存。进入 20世纪80年代,一些善男信女倡导集资修复祖师殿。1994年中武当道观正式开放。1996年,台北市三清宫宫主黄晓得先生一行到中武当参观考察,捐资重修垛儿口到中武当的人行道。至此,中武当道观再次雄踞关山之巅,成为津市旅游胜景。
9.药山寺
原名慈云寺,惟俨法师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建于药山(今药山镇),是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的祖庭,在海内外有巨大影响。相传惟俨法师当年别过衡山,一路北上,欲觅一方净土以传法济世,当行至药山,恰遇暴雨,只得淹干此。雨住之后,忽见朝阳之下漫山芍药花开,灿若云霞,法师为之心动,决意于此驻锡。遂向村民借牛栏一间,以牛栏为基,扩充慈云寺,广开法筵,大振宗风,在此弘法30余年。当时佛门之内戏呼惟俨法师“药山牛”,即是对其精邃绵密禅风、筚路蓝缕精神的赞许。唐太和八年(834),法师圆寂于此,葬于啸峰山腰,骨塔曰“化成”,唐文宗赐谥“弘道大师”,名士唐伸为其撰写碑铭(载于《唐文粹》)。
药山寺山水环绕,景色绮丽,历代为海内士民拜谒、游赏之地,常有文人骚客、达官显贵来此问道。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李翱、相国崔群、常侍温造等都在此留有诗作。李商隐在《同崔八诣药山访融禅师》诗中曾写道:“岩花涧草西林路,未见高僧只见猿。”可见当时是访隐者不遇。
惟俨属禅宗南宗青原行思一系,惟俨大师弟子有云岩昙晟、道吾宗智、船子德诚、椑树慧省、鄂州百颜、泾原光宓、宣州落霞、药山夔、澧州高沙弥等,其中以云岩、道吾法系较为荣盛。经云岩昙晟再传至洞山良价,著《宝镜三昧歌》;良价弟子曹山本寂继承师法,大振洞门禅风,著《寒山子诗集》闻世,创曹洞宗。曹洞宗教以“正、偏、兼”三概念,配君臣之位,分析佛教真如与其派生之世界万有关系。禅风以“回互细密”著称。12世纪初,曹洞佛法经僧如净、道元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一大佛学宗派。
新中国成立后药山寺已遭毁弃,近年来在明影法师等人的努力及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下,已新建了典雅精致竹林禅院,开辟福田数百亩,寺院整体性迁建也正在进行;寺内学术交流活跃,佛事活动频繁,大有重振宗风、再树丛林之气象。
10.大德寺
位于嘉山脚下的津市新洲镇城内村,初建于唐永泰年间(765-766),由僧人普清募建;元大德元年(1297),僧人东山重建;明宣德癸丑年(1433),僧人普济翻修。《直隶澧州志》载:“大德寺,州南三十里,明正德十四年(1519)建。内有吴道子所绘罗汉图十八轴,失其一。”可见这也是再次重建,之后再无修葺记录。民国时期,大德寺规制尚为齐整,寺坐北朝南,五间三进,寺左侧前有戏楼,后邻关庙,有小门相通,即所谓“一步两庙堂”。
大德寺寺藏之宝为吴道子所作“十八罗汉图”,明万历年间,文学家袁中道曾买舟嘉山,以观其画,其记述“大德寺在土城中,入寺,询僧寺中罗汉。云共十七轴,半为住持扃之他去。馀六轴,神采焕发,宛有生气,远视益逼人。其绢素已裂,实元绢也。衣褶用笔极遒逸,上作水纹如发。予展玩再四,真神物,不虚此一来矣。”可见当时原画已被寺僧偷窃,只存六卷,无补卷。清初,吴三桂造反占据澧州,曾将画卷掳至云南,后不知何故送还(民间有罗汉显灵于梦、惧而送返之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澧州知州何璘曾借观并作《大德寺罗汉图辨》,认定图为十七轴,其中十一轴近于真迹(元明间好手临摹),余皆为假。说明此时已有补卷聊充。但所谓真卷,为何从六增至一一,则扑朔迷离。
此地俗有“四月八,观天画”的庙会。是日,大德寺挂画一天,四乡民众集聚于此,以观“天画”。为避免画卷损失,寺内僧众遂与城内乡绅协商,组成护画会,民国时护画会有蒋葆玉、何筱村等18人。护画会以60担谷为基金,用于护画支出。1940年,护画会曾聘请名师对此画进行装裱。1943年冬,日寇烧毁东街,保藏画卷的蒋葆玉称此画毁于兵火。
大德寺在抗战时期曾被征为鄂西军粮库,后成为戏班住所,1958年被拆毁。近些年来,有释教团体在嘉山顶上募修嘉山禅寺,规模宏大,但寺名已非大德。游赏嘉山之人若遥想当年,只可聊作补阙。
11.贞烈祠
又名孟姜庙,在新洲古城东嘉山之巅,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监察都御史李如圭会湖广巡抚林大辂、澧州知州汪倬建,所祀神像为民间传说中的孟姜女。孟姜女传说,考其源流,始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国将领杞梁之妻郊野哭丧的故事,西汉刘向编《说苑》,在“烈女传”中加入了“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之为崩,城为之阪”的内容,唐时,《敦煌曲子·捣练子》中出现“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的句子,坐实了孟姜女即杞梁妻的人物身份。但在澧州,孟姜女却是土生土长的澧州女儿,其夫为华州秀才范喜郞,两人相逢于逃亡的危难之中,诀别于官差追捕之时,之后送夫、望夫、寻夫、哭城,演绎了一曲凄婉动人的爱情悲歌。其故事是自成体系的。明嘉靖辛卯年(1531)的秋天,李如圭从陕西延绥赈灾后回澧,途经西安府同官县,听到了当地流传的孟姜女故事,竟然与澧州传说分毫不差,只不过多出了后面的部分,即孟姜女寻得范郎骨殖后,因病逝于同官。这一下就解决了千年来澧州孟姜女传说中无法交代的困惑。李如去遂向嘉靖帝奉请其事,得皇帝旌表,赐家山为嘉山,并敕建祠,春秋致祭。贞烈祠建成后,李如圭作了《贞节祠记》,朝野官绅名士,纷纷致诗作赋,澧州孟姜女故事,一时声喧海内。
贞烈祠圣迹显明,嘉山之下有孟家洲,为姜女故里;澧水之畔有望夫石,嘉山之上有望夫台,台下有镜石、相思竹等。寺内香火旺盛,每逢姜女生辰(六月初九),澧州士民,皆来祭祀。有传说婚后不育者,只要在姜女娘娘面前焚炷一香,必定人丁兴旺。则嘉山孟姜女又成送子观音了。1954年的冬天,因祠中老尼用火不慎,贞烈祠毁于火灾。迨至1981年,僧人涂可福重上嘉山,在原祠址搭建棚舍,重燃香火,之后积薪厝火,至1989年重建成庙。2006年6月,嘉山寺举办圣母像开光仪式,孟姜女祭祀活动恢复正常。
12.龟山寺
位于毛里湖镇石龟山大桥北侧,建于宋太宗至宋徽宗年间(公元1000年左右),后屡有扩建,颇为壮观。宋时,高僧弥照住石龟山,为振兴禅风,在此广收门徒,终日篆炉香积,梵音盈耳,为九澧著名道场。《直隶澧州志·舆地志》载:“南石鱼山在州东南七十里,下临澧水,其西有石四枚,宛然石船,而莫知其自,人无敢犯意古者镇水物也。”此即石龟之名的来由。石龟山实为高埠,现已不见其山形。
关于石龟山的来由,现龟山寺前的碑刻记载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说当年秦始皇欲扩大陆地面积,遣石龟驼着石船装载白云山之土,去填塞洞庭湖,此事被施家垸土地菩萨得知,他为使本地老百姓免受填湖溢水之灾,便利用“雄鸡啼鸣神龟禁行”之天规,在天亮前提早学鸡鸣,导致石龟骤停施家垸,岩船即止,而形成至今尚存的石龟山。
今修的龟山寺是一个佛道共祀的庙宇,其供祀的主神中也有武帝关公,据称石龟寺的诞生也与关公显灵相关。传说很久以前,澧水发大水,一截巨大的樟木漂浮到石龟山下,就像钉子钉着一样,再不动了。当天夜里,本地农民刘通照梦见关老爷对他说,此木是他特意送来为其雕琢影身的,要他次日去取。刘公遵嘱,用此木雕了关帝神像,建寺供了起来。据说抗战时日军曾侵占龟山寺,驻扎了一个中队。一天黄昏,门岗突然失魂落魄地向中队长报告,说有一手持大刀的红脸长髯大汉冲进门来,口中怒吼不止,他们呵斥不理,放枪不响,倏忽不见。日军即日全部撤离……
所谓神龟、石船,只不过是当年修筑的水制;而关帝显灵,也不过是重轭之下的民众想象。但澧水悠悠,龟山依旧,人们需要一些浪漫的寄托,是可以理解的。1998年,女尼释元兰等人筹资,龟山寺得以重修。龟山寺现有152平方米的伽蓝殿65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和5间僧舍,2005年正式向信众开放。
13.白云观
白云观在药山镇白云山巅,所建年代大约为唐代,据传民国时期尚香火鼎盛,至解放初期只存殿宇,大炼钢铁时拆毁。改革开放后,有道徒募资修建屋舍,供奉真武诸神,香火续燃。
说白云观必须交代白云山,其山又名白银山,西联药山,南与鼎城区双桥坪接壤,海拔438 米,为津市境内第一高峰。晴日登顶,朗、澧诸城一览无余,据说为道藏海内第53福地。因此,乡民尝以“观”代山,习惯于把白云山称之为白云观。清时山上还建有佛寺。可见海内名山,譬如鱼山梵呗,亦为同吟道场。《直隶澧州志·舆地志》载:“药山在州南九十里,上多芍药,故名。北接白云,南连经岩,金刚伏其下”“白云山在州南九十里,群峰峭立,晴岚摩天,独中峰出云,当日雨;若群峰云,云返乃雨,有寺亦名白云”“金刚山在州南小斗村,一曰红岩寨,前有净尘桥、白龙井、清凉亭、众中寺,唐时建”。红岩寨紧连白云山,相传宋时钟相、杨幺在此筑寨建营,阻击官军,其留下的故事较多。
14.福音堂
建于1903年,地址位于市区后街,由芬兰教会创办。此地原为吴家花园,由道台吴经缃于1874年营建,格局古雅,月榭花亭,曲径回廊,颇具江南园林之胜。1902年,传教士苏布伦来津,先是赁屋为堂,后考虑教务扩展,遂以6000银元高价买下这座花园,改造为基督教福音堂。1908年,教会在此新建福音堂,建房屋8栋72间,占地面积3610平方米。所造建筑以北欧风格为主,充满异域风情。之后芬兰牧师、教师、医生70余人相继抵津,传教活动频繁,影响渐大。1915年,成立基督教湘西信义总会,隶属于芬兰教会,会址设津市福音堂。总会辖津市、慈利、大庸、永顺4个公会,各公会在津市、澧县、临澧、安乡、石门、慈利、桑植、大庸、永顺、龙山等地集镇和农村设37个区会,共有教徒1864人,中国籍牧师 20人。
1920年,基督教湘西信义总会易名中华基督教信义总会,辖区不变。时津市公会辖澧县、临澧、安乡梦溪、大堰垱、渡口、新洲等15个区会,教徒608个。教会先后创办津兰学校、津兰医院、信用合作社和信生染织厂。至1945年,津市公会教徒增至690人,其中津市市区教徒264人。
1953年,最后一任传教士白光明回国,教会活动停止,会产纳入政府管理。前后半个多世纪,芬兰共有89名传教士来津市工作,其中一部分人已埋骨于此他们为中芬友谊、文化发展所做的贡献,被津市人永远怀念。改革开放之后,基督教恢复活动。1996 年,教会重建福音堂。福音堂现有信徒300余人,在教牧师2人,义工传道人3人。教堂除定期礼拜外,每周三晚上举行祷告会、周五上午举行查经会,每年还举办复活节、圣诞节等宗教活动。
[font=仿宋, 仿宋_GB2312
15.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由西班牙天主教会购地兴建于1885年,地址在建设西路南侧。西班牙神甫是最早进入津市的外国神职人员,他们入津布道,开办育婴堂、收养弃婴,取得市民好感,当时入教者甚多,教务逐渐发展。1922年,主教堂迁往澧县,辖新洲、渡口、拖枪口、清化驿、顺林驿、大中堰、盖溪桥、张家厂、如东铺、永镇河等分堂。教会在津市会产较大,其房地产后及正街、前连河街,连绵整个街区。1945年7月,石门县船业公会曾因教堂将沿河五通庙至桃花桥地段给人修屋、影响船舶停泊而与之发生控争。
新中国成立后,西班牙神甫罗蕴丰回国,教务中断。1954年,澧县教区向世明神甫到津市管理教务、修缮教堂、恢复活动,“文革”时期教务活动停止。1982 年,天主教堂恢复活动。2000年4月,成立津市天主教爱国委员会,先后有李、谭二位神父主持教务。1993年,教堂在建设路择地建设教堂。2015年,教堂再迁津澧大道东段南侧,为市区特色建筑之一,现有信众400多人,神职人员1人,爱国会管理小组6人。
16.清真寺
津市清真寺位于三洲街58号,现“金城银座”步行街内,建成于清嘉庆年间。津市的回民聚居历史,最早可追溯于明初高昌回纥部落投明、明太祖朱元璋令其部落武装南下征剿苗徭洞蛮故事。清康熙年间,大小金川苗民叛乱,康熙御驾亲征,平叛之后,其屯兵卫所,亦安置有大批回民,后落叶生根,澧州遂有回民聚居。但伊斯兰教传入津市是在清嘉庆七年(1528),此年始建清真寺,当时形制较为狭小。清同治年间(1862-1874),阿訇向宏昌主持教务,化缘集款,清真寺得到扩建。1942年,湖南省地政局勘测的地形图上标明,清真寺有房地产两处,其主体建筑为前后三进木屋。民国期间,清真寺先后两次失火,仅存360平方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津市解放前后,先后有魏应山、唐源琪、李效之、海览臣等主持教务。1966年,教务活动中断。1980年,恢复民族宗教活动。1982年,落实党的宗教房地产政策,政府归还其寺产。2000年,新建具有伊斯兰风格、功能齐全的两层砖混结构的清真寺,建筑面积443平方米。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信徒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穆斯林之间交流情感的场所,也是全市回族、维吾尔族群众开展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又是津市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是各地来津经商、旅游、探亲的穆斯林同胞落脚、换水、礼拜的地方。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6 17: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津市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6 17:4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佳帖,了解津市悠久历史,热爱家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6 17:48: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知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6 19:32: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协邱渭波 发表于 2023-6-16 17:14
是津市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谢谢版主邱老师的首席关注支持与精彩点评!向版主老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6 19:3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蔡业广 发表于 2023-6-16 17:40
赏读佳帖,了解津市悠久历史,热爱家乡!

谢谢蔡校长老师的关注支持与精彩点评!向蔡校长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6 19:34: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杨支埃 发表于 2023-6-16 17:48
读文知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谢谢杨秘书长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秘书长老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7 05: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精华佳作!为您点赞!向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7 09: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雷老师好帖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7 21:4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渡源 发表于 2023-6-17 05:19
欣赏老师精华佳作!为您点赞!向您学习!!

谢谢古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老师学习!向老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19:09 , Processed in 0.04014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