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3-6-21 18:34 编辑
端午节划龙舟习俗的由来
张长明 .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这天在汨罗江怀石投江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喝雄黄酒,门户上悬挂艾蒿、菖蒲,划龙舟等习俗。为传承传统文化,2008年国家把它定为法定假日。 考究上述习俗的由来,与屈原生长在汉寿(又名龙阳)沧港有关。近些年来,在汉寿县株木山、聂家桥楚墓中出土的“武王之童督铜戈”“郢室畏户之玺铜印”大量器物和沧港“三闾大夫祠”“濯缨桥”“屈原庙”“沧溪寺”“天乙宫”“招屈亭”“钓鱼台”“清斯亭”“东岳庙”“三闾巷”等数十处遗迹;说明古汉寿沧港一带是屈原先祖屈瑕的封地。经文物部门考证,“武王之童督”铭文青铜戈,是屈原祖父屈瑕佩戴的尚方宝剑。证明屈原的家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屈原是在这里出生的。如今,汉寿县屈原学会和全国许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进行研究,确立了“屈原故里汉寿说”。 据史书记载和传说,二千多年前,屈原因受到楚顷襄王的不信任和奸臣们的谗言排挤,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的“联齐抗秦,振兴楚国”的主张彻底破灭了;随之秦国的大将白起又领军攻占了楚国的郢都。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声疾呼,“楚国亡了啊”!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抑郁的情绪始终压在心底,形容更加憔悴了。 公元前278 年,楚顷襄王21 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步履蹒跚、神情恍惚地来到汨罗江边,嘴里喃喃自语,一气之下在汨罗江怀石自沉了。 楚国逃难的人把这一噩耗传到了屈原的故乡沧港,乡民们顿时惊呆了,清醒片刻后景旺说:“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这么大的官怎么会自寻短见呢?”昭明说:“前不久灵均和渔父在沧浪河边对话,相互问答,洗帽带,洗脚还好好地,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人们呼天抢地,放声恸哭,悲痛不已。事不宜迟,救人要紧,景旺、昭明、屈定和乡民们放下手头的活计,带上饭团,桐树叶粑粑,咸鸭蛋,驾着“翘划子”“丫艖划子”“艋艋船”(都是当地渔民打鱼的渔船),荡起双飞燕,前后浆,划起桡子,一路顺水,一路猛划,像箭一般飞到了汨罗江畔的沉沙港口,加入到了寻找打捞屈原尸体的行列。 停留在汨罗江港湾里的渔船,听到有人跳水的消息早就投入到了打捞抢救中,几十条小船汇集在一起拉网式地寻找,有水性好的年轻小伙子干脆跳入江中,潜到水底搜寻,任凭怎样搜寻,就是一直找不着。这是因为屈原在跳江时解下了身上的腰带,咬破手指头,用鲜血愤懑地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八个大字,将腰带缠在一块石头上,一头挽在手里跳入江中的,所以屈原的尸体很难浮出水面。 这时候逃难的人也止住了脚步,涌向江两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呼唤着,哭泣着;在沧港来打捞的渔船中有一位大叔燃上香烛,跪在船头悲怆地呼喊着:“三闾大夫你快起来吧,我们接你回家。”这个人是屈原的族弟屈定,他一边呼喊一边把带来的饭团,桐子叶粑粑,咸鸭蛋投进江里,说是让鱼鳖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肉体了。景旺、昭明和参加打捞的船只都效仿着把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这时候住在江边的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族,以免伤害屈大夫。 汨罗江两岸已是人山人海,几十条小船在江面上往来穿梭似地打捞,哭喊声像涛声一样此起彼伏,人们直到夜晚才抹着哭红了的眼睛跌跌撞撞地离开,心中是多么地希望三闾大夫没有死,突然降临在他们中间,又希望三闾大夫早些浮出水面,见到他的真身。时间在煎熬着每一个人的心。 屈原故里沧港的乡亲们更是焦急万分,一颗颗悬着的心始终不能平静。当天夜晚围在一起议论的人群中,有人忽然间看见三闾巷屈家大院里一道白光闪现,一位身穿白衣,骑着白马的仙人直奔云霄而去。这不是屈大夫吗?一定是他,是他的魂魄回故里“辞路”来了,然后又奔向了天国,人们议论着。家乡的乡亲是多么地希望他没有死去,希望他能回到郢都为楚国的复兴出谋划策,建设自己的国家,实现那久远的梦想。 屈原死后,有一天托梦于族弟屈定,诉说投的饭团、桐子叶粑粑、咸鸭蛋都被蛟龙和鱼鳖抢走了,自己一点儿也没有吃到;还教他如何驱赶水族和刺杀蛟龙。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屈定来到沧港集市上,把昨夜三闾大夫托梦的事向大伙讲述了一番,说:“明年的五月初五,是三闾大夫的周年忌日,我们要打造像蛟龙一样的船只为其招魂,各家各户采些艾蒿、菖蒲悬挂于门户,用艾蒿当鞭子驱赶和鞭笞水族,用菖蒲做利剑剌杀蛟龙;用蓼叶、芦叶把食物包在里面,缠上五彩丝线,把它煮熟再投到江里,蛟龙和鱼鳖看到闪光的五彩丝线担心会被缚住、不敢触及,包裹好的食品就不会被抢走了。”乡亲们把屈定的话记在心里。 第二年开春以后,屈定、景旺、昭明邀集伐木能手和强壮劳力来到“金牛山”上,伐来了上好的木材,请来最好的木匠,按照蛟龙的模样,精心打造了一对“公母”龙船。龙船打好后“母”的曰“红船”,冠以“满天红”,“公”的曰“白船”,冠以“飞龙白”。每船31 名桡手。红船桡手系红头巾,着红装,插红旗;白船桡手系白头巾,着白装,插白旗。桡手都是百里挑一的后生,一个个生龙活虎干劲冲天。两条龙船分别由屈定和景旺掌艄,昭明、田猛击鼓,一切准备停当只待吉日良辰。 五月初五这天,旭日东升,天气晴朗,人们早早地来到沧浪河两岸,观看两条威武雄壮的龙船起航、为屈大夫招魂。乡民们搭起祭坛,辰时初刻,巫师燃起香烛,摆上三牲,宰了雄鸡,绕两条龙船的龙头三圈作起法来,祈求神灵保佑水手们平安,地方平安,屈大夫魂兮归来。最后,巫师把作法的宝剑往前一指,屈定便高声唱道:“精打的龙船把头开!咿哟咿哟!划起,划起!”两条龙船像离弦的箭,直奔汨罗江而去。划起、划起的号子响彻云霄,延续了二千多年。 汉寿沧港是划龙舟的发源地,从此在神州大地沿袭开来。汉寿县现有龙舟200多条,2006年被湖南省龙舟协会授予“湖南省传统龙舟之乡”,参加省级和全国传统龙舟大赛多次获得冠军。汉寿龙舟世世代代演绎出了光辉灿烂的龙舟文化。唐•刘禹锡谪居武陵作《竞渡曲》为证: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髻鬣动,螮蝀饮何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韈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明·杨嗣昌著《武陵竞渡略》也有记:“五月五日龙舟竞渡,斯招屈之义,始于沅湘之间,棹影瀚波尤以龙阳为盛”。 为纪念屈原,沧港的乡亲们修建了“三闾大夫祠”“招屈亭”“濯缨桥”等建筑,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的深情与厚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