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呈祥 于 2023-7-15 10:52 编辑
公元前207年,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快速蔓延大秦全境,直接导致秦王朝很快灭亡。抗秦胜利果实被刘邦窃取,建立了西汉王朝。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刘家天下的长治久安,推翻秦王朝的郡县制,学周武王对功臣良将进行了分封。后来,这位出身“泗水亭长”的皇帝为了不让自家江山被外姓篡夺,就找各种借口把封了王的异姓功臣都杀掉了。刘邦满以为封自家的亲族为诸侯王,就可以像西周王朝那样保证江山永固了。可是,他忽略了封王的刘氏家族完全不具备西周王族那样有文化涵养和品德高尚的人。刘邦死后不久,他的那些不肖子孙——野心勃勃的刘姓诸侯王就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图谋不轨了。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初冬,总想篡夺皇位的吴王刘濞(刘邦的侄儿)认为时机已到,就串通了楚国、赵国、胶西、胶东、淄川和济南六国诸侯公开发动了叛乱。九个诸侯国只有齐、梁两国没有加入吴、楚的乱军。所以,历史上称为“吴楚七国之乱”。那场叛乱,虽被大将周亚夫所平息,但是诸侯国叛乱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刘姓皇帝的心上。 汉景帝病死后,太子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由于发生过“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就废除了建国之初的分封制,恢复了秦王朝施行的郡县制。 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的。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汉代“经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虽然自称是先秦儒家思想,可实质是谶纬神学的迷信思想。他那套“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彻底背叛,只不过是为巩固汉武帝的皇权专制的自创“儒学”罢了。最核心的是董仲舒的汉代经学完全违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孟子曾鲜明地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按照孟子的观点,在老百姓、君王和国家政权三者之间,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的利益应排在老百姓的利益之后,国君则是三者之中最不重要的。孟子还提出:臣民杀死桀、纣那样的无道昏君是正义的行为,只能称诛杀了一个坏蛋,不能称之为“弒君”。(据《孟子·梁惠王》所载:“ 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但是,董仲舒所谓的《春秋》大义却是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取悦君王。(董仲舒《玉杯篇》所载:“春秋之法,以人随君,…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可见,董仲舒已经完全颠倒了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董仲舒谶纬神学的核心“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观念,就是为汉朝皇帝的皇权统治戴上了“神圣”的光环。这套理论自然赢得了汉武帝的欢心。 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向汉武帝提出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凡是不符合孔子儒家思想的诸子百家之学都必须禁止,只有彻底禁锢诸子百家之学的邪辟思想,朝廷的法令才能够真正得以实行,臣民们才能心甘情愿地服从皇权的统治。”(据《汉书·董仲舒传》所载,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产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也。”) 因此,我们可以说:推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对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提供舆论支持外,就是对先秦诸子百家之学再一次给予沉重的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