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乐章 不婚与离异 婚姻是一个非常吃力的重荷。由于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使某些人的抱负难以实现。 一、不婚 不婚主义者,其中不少是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叔本华、尼采、舒伯特、安徒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木心、莱布尼茲、洛克、休谟、斯宾诺莎、屠格涅夫、牛顿、歌德、诺贝尔、贝多芬等等。 不婚者大多是大彻大悟的人,其中不乏大智者。当然,有主动不婚的,也有被动式不婚的。 婚姻存在风险,不光要贡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还要顾忌别人的感受,弄不好还会出现许多的矛盾。所以有一类不婚者,目睹他人的痛苦婚姻后而害怕结婚。 不婚主义者,他们悟透了婚姻的实质,大多活得通透。 结婚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后代,而是希望找到一个有趣并且温暖的港湾。毕竟谁都无法让自己高品质的精神,去将就一个低品质的人。否则还不如独身。 不婚主义者,不想用破碎的心去疗伤;不想给某个破产婚姻当个接盘侠;不想让对方占据自己的生活空间;不想迎合庸俗婚姻的世俗要求;不想跟层次不匹配的对方发生愚蠢的争执和苦恼;更不想以身试法触摸对方的狂野人生。 婚姻有婚姻的苦恼,独身有独身的好处。糟糕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独身。 人这辈子,有没有伴侣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得有高配置的精神需求。 伴侣提供的是生活层面的陪伴和协作,是让你觉得身边不是空的。知己却是一种可以做精神交流的存在。无法进行深层交流的伴侣,越相处越孤单。精神层面能沟通的人,才能终结你的孤独感。 婚姻的本质是一场豪赌,它注定从激情走向平淡。当绚烂归于沉寂,如何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这是一个跟欲望斗争的过程。 现实中的婚姻,其实说穿了就是搭伙过日子。 太清醒的人容易独身,源于他们看透了人生。 二、离 异 某些婚姻,犹如苦海,回头却只能满身疲惫地爬上岸。一旦离婚,就很难有复婚和再婚的打算了。 朝夕相处的日子一久,谁都会露出陋习和本相来。 婚姻是一个欲说还休的话题:结了婚的人向往自由的人生,离了婚的人又羡慕和谐的家庭。 从爱情到婚姻,浪漫情怀几乎统统嬗变为一个个棘手的问题。七年之痒,大约就是这样形成的。 任何的情深意重都是当时情境的产物。两个人的相爱,跟他们当下的人生阶段、生活处境直接相关。所以,曾经的相爱,是真情的流露;如今的反目,也是真实的态度。 人性之中,变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能不离不弃的则有赖于道德感。只可惜,现实中人多半没这么崇高。 离婚毁掉了许多家庭,把人弄得身心疲惫、有苦难言,痛不欲生。包括孩子也承受了他们本不该承受的痛苦和折磨。 离婚使人变得成熟,通过反思学会做妻子(丈夫),而不是期望再成为倒霉蛋或接盘侠。 能处就好好处,不能处了就及时抽身。与人相交、与事相处,皆是如此。那些动不动就天塌地陷的痛不欲生,是不适合把日子过到底的人。 没有谁能完好无损的行走于世间。自愈能力强,就是最大的优势。 离过婚的人,许多都不愿回到婚姻烂泥坑里,去重新扮演苦命妻子(或丈夫)的角色活受罪了。他们受够了不幸婚姻的冷酷。对他们而言,结婚是失误,离婚是憣然醒悟,再婚是执迷不悟。 离婚时的博弈,让人痛苦,那是人世间最糟糕的人际关系。走出来就像经历一场漫长又无聊的梦,余生才会珍惜自由自在地生活。 离异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婚外情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些沉溺于婚外情的伴侣,让无辜的伴侣独自心碎。 真情如镜,一旦破碎,很难再拼凑。伴侣一旦选错了,不仅仅会毁了自己的后半生,忍无可忍时,只得离婚了事。 两个互相第一眼就找不到感觉的人,如果勉强组合,注定无法日久生情,他们每天都会在争吵中度日。 婚姻最坏的结局不是离婚,而是成为面具夫妻。对对方没有爱,也没有任何期待,却在一起生活,这才是最大的不幸。 婚外情就像是买股票,很少有人能安全着陆。出轨的人,终究会自食恶果。离婚就是其中之一。 恋爱容易使人丧失理智,做出轻率决定,闪婚大多不可能美满,这也是离婚的因素之一。 第五乐章 金婚的殿堂 结婚是对命运的抵押。婚姻的伟大之处,在于两颗心的互相忠诚。 婚姻是一所特殊的大学,其中没有校长和博导,所有的课程都需要自学,都需要经过自己心灵的历练。 金婚,是无需冠名的品牌,是婚姻圣殿的明珠。 走过金婚的人,大多活得通透,他们悟透了人生,活出了哲人的气质。 包容、灵魂平等,才是婚姻的定海神针。最终两人的心站在了同一条水平线上共振。 金婚的双方,生活与灵魂大都是和谐的;属于生活与灵魂的高配,是无需括号的高配。 金婚的门槛很高,一票难求,可望不可及。金婚不按职务、职称、学位出牌,也不以财富和门第入场。大人物常常被挡在门外,小人物却往往不请自来。 进入金婚俱乐部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 第一,首先得长寿。不长寿如何金婚?双方步入古稀是起码的要求。鲁迅活了55岁、诸葛亮活了53岁、马克思活了65岁、贝多芬活了57岁,他们若要金婚,诸葛亮就只能3岁结婚、贝多芬7岁就得结婚(实际上他终身未娶)。童婚是否违法且不论,但婚姻能否保鲜50年,有没有变故,那还得另说。 还有一大批英年早逝者,生命的长度都没达到金婚的起点:如冼星海、聂耳、蒋筑英、舒伯特、莫扎特、卡夫卡、莫泊桑、契诃夫等等,都只活了二十多到四十多岁不等……;更何况,还有数不清的人在童年和少年夭折的,你让他们情何以堪?到哪里去说理?! 第二,金婚的第二个要素:情感。这是极为重要的。试想两个一起生活五十年以上的人,该有多少跌宕起伏和情感波澜哦。没有情感作保障,是不可能步入金婚殿堂的。 白头偕老是自然的归属,相敬如宾是文字的美颜,锅碗瓢盆是生活的主色调,磕磕绊绊才是婚姻的和弦。 人生短短几十年,生命的旅途中,到处都是终点站。金婚稀少,自然而然成了无冕的品牌。 因此,能否迈进金婚殿堂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某些偶发性因素,也会影响婚姻的质量和走向,就像炒股碰上了绩优股;买彩票中了头奖;打麻将直摸清一色,掷色子掷出了海底捞……。 步入金婚殿堂是值得庆幸的,也是值得自豪的。 假如鲁迅活到85岁,也不一定能迈入金婚,因为他与前妻朱安属包办婚姻,毫无感情基础。即使第二任妻子许广平不出现,他与朱安的婚姻也早已名存实亡,朱安活了69岁,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成为悲剧婚姻的牺牲品,令人扼腕叹息。 因此,大人物或名人的婚姻是不必也无需过度解读的。只要随便举几例,你一定会充满摘取金婚奖牌的必胜信念。 第三,包容和谦让。包容真的很重要。要彼此接纳。接纳彼此的差异,接纳双方的缺陷,即使对方是“一根筋”思维,也必须忍让或装聋作哑,要有活出自己都不是自己的雅量和胸怀。 可以说,凡步入金婚殿堂的,心态和韧性一般都比较好,这一点与遗传基因可能有关。 著名词作家乔羽和夫人相处之道发人深省:乔羽归纳为一个字:“忍”,夫人概括为四个字:“一忍再忍”。 这真是言简意赅、石破天惊,简短到极致的金句! 金婚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忽略。然而,即使再怎么小心呵护,也很难预料和防范,因为你无法预知哪片云彩会下雨。 让我们将话题延伸一下吧。现实中,许多男人结婚后被收拾得服服帖帖,与结婚前判若两人,没有长期修炼的“忍功”,是绝对办不到的。 从生物学角度而言,男人的染色体是XY,而女人的染色体是XX,形象地说明了男女部分雌雄同体。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还是有道理的。 然而,生物学意义的染色体与社会学意义的婚姻有何内在的联系?这种染色体与婚姻的稳定与持续有关联吗?谁又能说得清? 至于金婚“军功章”是否有男人的一半,我不知道。但从坊间流传甚广的“跪搓衣板”的典故中,你也许可以找到特别想要的答案。 和谐的婚姻,大多是妥协的产物,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至于配偶是优秀还是平凡、是内向还是外向、是上得厅堂还是下得厨房,那就见仁见智、各取所需了,你若吃在碗里又看在锅里,那可能就是最后的晚餐了。 一旦结婚,就失去了一半的自由;不幸的婚姻,能促使思想的成熟。 灵魂的同步是婚姻的大彩。夫妻是双方资源的组合与精神的融合,谁也不是谁的战利品。只有彼此尊重、才能实现情感的链接,灵魂的共舞。 有的男人和女人,他(她)们各自定义自己的是非标准、话语边界、捍卫自己支离破碎摆不上桌面的理由,成天喋喋不休地抱怨或如雷贯耳般地咆哮。 这样的结合,不要奢谈什么金婚银婚,只能令人发昏,连纸婚都难以熬到,大多会分道扬镳。 一般而言,女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稍弱一点,但直觉思维能力比男人发达得多,在男人一头雾水时,她们不容置疑不容辩驳的结论早已横空出世。 由此,在感性与理性两种思维的逻辑起点上,常常是纠缠不清、越辩越跑题、越描越漆黑,由此衍生的矛盾层出不穷。 然而,只要加入了金婚俱乐部,太极柔术和婚恋艺术就会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使情绪可防可控、无需核酸检测和方舱隔离,就能在顷刻间将一场暴风骤雨化为云淡风轻、风和日丽。这样的金婚高手,你不服不行! 写到此处,我脑洞大开、灵感频现,写作论题汩汩涌出:《通往金婚的密道》《金婚三部曲》《展望金婚》《把握金婚的脉搏》《金婚:婚姻的金字塔》《金婚的哲学底蕴》《关于金婚的心理成因》《论金婚的现实意义》《从金婚到钻石婚的跨越》《金婚在婚姻心理学中的地位》……,这些论题既可撰写社科专著,也可撰写学术论文;既可写长篇小说,也可写中短篇小说;既可写哲理美文,也可写生活随笔……驰骋空间很大,闲暇时不妨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