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26|回复: 4

邮花香阵透三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2 17:20: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3-8-12 17:21 编辑

                 邮花香阵透三湘

         2005年9月9日,长沙麓山南路153号给我来封信,寄信人是中华全国邮联会士,湖南省集邮协会历任副会长,省艺术职业学院离休干部,81岁的黎泽重老人。信中说:"有一个词,可否研究:'津市现象'。这'津市现象'不仅在三湘四水,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津市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从解放前到现在,津市集邮成果出的多,邮文多,特别是集邮家多,我不一一列举了。"他的这一段话让我回头看津市的集邮,近三十年来蓬勃兴起,高速发展,形成了津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让省内外集邮人士瞩目。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个故事,一串串数字,至今鲜活在邮迷的言谈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兰芷芬芳

          集邮活动过去被称为"王者娱乐",它是欧洲贵族业余的一种消遣。英国皇家集邮协会的创始者都是巨富。集邮活动传到中国,真正可以放手玩的,也是少数有钱人。著名集邮家,集邮文章作家,高级记者,上海市政协办公厅主任李德铭撰文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中国"邮王"周今觉买进红印花小一元四方连,后来又转手卖给郭植芳。那时的珍贵邮票,动辄以黄金白银论价。传说小一元四方连一到郭植芳之手,在场的人纷纷举杯捧郭为新"邮王",周今觉感到冷落而精神大受刺激。那年代还有袁世凯之子袁寒云,一掷千金抢购珍邮,迅速成了"集邮家"。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集邮经国家提倡,才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一项广泛持久的文化娱乐活动。1980后,津市的这种文化娱乐活动迅速在工厂,学校蔓延,澧东油厂,津市二中有了集邮组织。集邮沙龙更是这种文化娱乐持久活动的基本单元。在沙龙里,集邮爱好者在轻松和谐中获得乐趣,津市不断的生息着这样的集邮沙龙。这类高度松散性的集邮组织中,有跨区域的,如"中国蜀陵邮学研究会"津市小组,他的会长副会长分布在温州,天津,武汉,南京等地;"湖北荆州湖南津市集邮沙龙"。有不跨区域的如"芷兰邮苑","集邮雅聚"等。我们来看看"芷兰邮苑":
         1991年12月26日津市诞生,这个日子选得有意思,和毛泽东的生日同一天。王华熙说,他和蒋保益当初在看了《上海集邮》登载的西湖集邮茶座的介绍后想邀10来个集邮的人仿效,并且从屈原的"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中摘取二字冠名,让外来的集邮文化染上一点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化大师的芬芳。2004年出版的《湖南集邮史》"湖南民间集邮组织"章节中写道:"1991年12月26日成立的芷兰邮苑,到2003年10月已聚会130次,此次相互赠言是:癸末辛亥,庚子午后。蒋王胡陈,曾万潘杨,彭宋吴者,百卅聚首。芷兰邮苑,金兰之交。指点邮坛,欣然畅叙。钱若浮云,操守磐石。不为利来,但求邮趣。邮海苍茫,但求舟楫。去日苦多,但求永聚。相交一十二载,跨越两个千年,诚哉,邮谊也。'"从这段由我写的四言文字中不难看出这个沙龙成员的集邮旨趣。2005年9月是他们150次聚会,市邮协会刊《津市集邮》为他们增刊登载沙龙成员的感概。彭浩写道:初涉邮海,开始只能当一名"船夫",划到哪里算哪里,有时找不到方向,有时找不准码头,心想,何时能乘上一艘"大邮船"也学着当一名舵手。1994年的一天应邀到胡扬正家参加一个什么民间组织的第64次聚会,听他们谈邮,品邮,我受益非浅。"芷兰邮苑"-﹣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大邮船"吗?潘训良说:进入到这个圈子,才发现沙龙里的民主气氛极其浓郁,尤其"较真"是一大特色。聚会上,大家或高谈阔论邮事,或相互观摩邮品,交流体会,畅谈感想。有时由于各执观点不同,大有
          捋袖子,操家伙的架势,谁也不让谁,那个认真劲儿外人体会不到。陈云福则用诗句抒情,他写道:"十三年九个月,说不长确实有点长。不论邮市曾有过的疯狂,还是邮市今日的清凉,沙龙成员热爱集邮一如既往。十三年九个月,我们淡泊名利,积极向上。编撰邮报,编组邮集,把知识送到课堂。参展参赛联谊,我们自娱乐自乐,为津市争光。"
         与"芷兰邮苑"齐驱的是"津市老年集邮协会"。这个协会最初叫做"老干局集邮协会",1990年5月12日在津市老干局的支持下成立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离体老人华德明首任会长。我参加了他们的成立会,会上给红军老战士彭纪颜赠送了集邮年册。华德明曾经在(津市集邮>撰文说:老人集邮好处多,老年人离退休后,会议开的少,但社会信息万变,我参加集邮以后要经常从家里走向邮局了解情况;成立老年集邮协会后,经常挨家挨户联系,这样走来走去就成了我的一种散步,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走四五里路,因此我过去有胃病吐酸水,现在消失了,集邮成了我的良医。邮票买回家后要欣赏,整·理,包装,收入集邮册,邮票是很娇贵的,手上有汗,要用镊子夹,欣赏时还要借助放大镜,这些事很费时,要求人有耐心,细心,日复一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不少急性子人的性格。有了集邮,成天无所事事,觉得日子难打发的感觉赶跑了,打麻将的人也不上门了,每天过得充实多了,精神也有寄托了。华德明和他的继任赵训鑫等老者长年活跃在学校,厂矿,街头。津市老干邮协1995年被评为全省先进组织,我和华德明出席了在长沙召开的经验交流会。
       据许广玉生前回忆,他当徒工时开始集邮,那是一九三几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津市街上有司马修,卢朝仁,袁定远集邮,后来从常德来了汤文磊,再后来又从益阳来了曾泽生。
         袁定远快80岁了吧,他花甲那年我和一些同他接触多的人用邮票做了一个行书大寿字的条幅相赠,吃寿宴。老袁操一口江西话,解放前来到津市,在津市公安局当过会计,留下过"一二三四五六七,一把算盘一枝笔,最无出息当会计。"的口头作品。卢朝仁至今仍是1990年5月1日成立老干邮协以来的老年集邮梁柱子。
         市邮协历来重视校园集邮活动的开展,省机电学院和津市师范学校的集邮展览,津市一中的集邮刊物《银杏》,津市二中的"中学生集邮影响学习吗?"辩论会,津市四中的"集邮知识抢答赛",津市二完小的集邮辅导课,以及市邮协和市教育局市邮电局联合举办的青少年集邮夏令营等活动,繁荣了津市群众文化百花园,引来了澧闾兰芷芬芳。

                        夫妻会长

        《湖南集邮史》中有这样两段文字:"1981年7月1日津市集邮协会成立,它是湖南省第一个县级集邮协会组织。"当年,"津市市曾泽生等人倡导一批集邮爱好者组建当地集邮协会,7月1日,经中共津市市委批复成立,并在市文化馆召开成立大会,会长曾泽生,副会长许广玉,挂靠市文化馆。"1983年起集邮协会挂靠市邮电局,12月26日市集邮协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邮电局副局长李井群为会长,曾泽生任副会长,此后的会长都由
邮电局领导担任,分别是万石诗,封德齐,刘湘正,李唐,肖和平,郑益新,陈然,陈颖。曾泽生连任副会长。
常德日报曾经登载过一篇"夫妻会长"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初是湖南省邮协理事,津市市邮协副会长夏惠林写的。文章写的津市集邮界的一对老年夫妻。其实夫妻集邮不足为奇,这样的事许多地方都有,奇就奇在这一对夫妻都是会长。老倌子曾泽生幼年开始集邮,几十年来乐此不疲,他的藏品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他所收藏的民国普票品种之多,即使在省内也少有人企及;他编排的邮集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及湘鄂边邮展并获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热心宣传集邮和组织集邮活动,几乎是逢人便宣传集邮的好处,在他的带动下,原本不集邮的人也参加了这支队伍。津市的集邮活动能蓬勃发展取得一系列成绩,在省内有一定的地位,不能不说有他大大的一份功劳。2007年1月9日《中国集邮报》在人物报导"来世我还要集邮"的首段文字中写道:"2006年太原全国邮展,湖南津市曾泽生先生的《新中国邮政快件》邮集获银奖。这是他战胜癌症病魔的一个奇迹,是一位古稀老邮人生命中的一束灿烂火花。"文中还引用他自己的话说道:我用"邮细胞"战胜了癌细胞,"今生将集邮进行到底,来世我还要集邮"。老曾因痴迷集邮而常常闹笑话,有一次我到他家听了个小故事。他婆婆子说,老倌子娶了邮票没娶她,说他日携邮票出家门,夜拥邮票上床铺,把她当女佣人待。集邮交友,邮友多了,经常有人来家里聊聊,老老少少无拘无束,碰上进餐的时候,常常留客就餐。妻子下厨房几十年如一日作佣,再好的贤内助也有使性子的时候,她有时也当着外人的面出老倌子的洋相,让他洗菜切菜下厨房。他家里人喜欢吃苦瓜和丝瓜,苦瓜一身疙瘩的外皮含有丰富的清凉解热汁,是不必削去的;丝瓜皮粗糙味涩不能入口,是必须削去的。老倌子丢下邮票下厨房,忘了这些,常常是苦瓜削了皮下锅,丝不削皮下锅,在邮友中留下笑料。老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办过一份小刊《邮窗》宣传集邮,交换邮品。一个人业余办刊,集自筹资金、编排、刻腊纸、油印、校对、发行于一身,其苦、其诚可想而知,我曾以七言戏之:"夜守孤灯盼日迟,为邮憔悴有谁知。星霜几易油熬尽,觅友不惮人笑痴。"
         婆婆子肖拜君是血防院的主治医师,退休后开家私人诊所,年逾古稀的肖医生原先并不集邮,退休前对丈夫的癖好不支持,也不反对,退休后不知一个什么契机,她开始爱上了集邮,而且是一爱就爱得一踢糊涂,不仅自己一个人爱,还组织一帮.女同胞在1999年3月8日妇女节里成立了津市妇女集邮协会,自已担任会长。仅仅两年时间,会员由开始的19人增加到62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8岁。队伍里仕工农商教卫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个体老板。可别小看这妇女集邮协会,她们开展活动的次数比市集邮协会还多,什么集邮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纪念茶话会,外出参观,制作纪念封等等,两个月一次,从不误期。她们的事迹这几年连续被《常德日报》、《三湘邮报》、《湖南女报》、《中国集邮报》、《中国邮政报》、常德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作过专题报道。2005年5月20日《中国邮政报》二版头条长篇通讯以主标题"好一支集邮娘子军",副标题"湖南省津市市女子集邮协会活动记实",三个小标题"不爱簪花爱邮花","腹有邮识气自华""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了详细报导。肖拜君个人事迹被山西省的《集邮报》登载。
          这样一对平民老夫妻,双双自发拉起各自的集邮人马,在拜金主义思潮汹涌的年代不计报酬,年复一年的开展活动,其中固然有兴趣驱使,但更多的还是奉献,精神可嘉!

                      预订邮票

         1992年,1996年下半年到1997年初,中国的邮票市场发疯一样的扩容。津市当时的集邮协会会员人数逼近四千人,还有很多人被关在门外。当时的集邮政策是上级限制会员,超额不供应邮票。有人说那是一种虚假现象,我不认同。那种高潮的出现自有他的成因:文革后文化生活饥荒造成的文化追求热,邮电部门完成指标发展业务的经济热,高额利润驱使邮商们烘抬的炒作热,还有主管当局决策失误。
         那时,各大城市都有了合法的邮市,邮票交易的小报满天飞,津市酶制剂厂的司机黄君1987年办了一份油印的《湘鄂邮花》经营邮票,历时10年。盐矿彭复放1999年至今以《津城邮苑》为依托经营信销票。津市的邮市和全国一样,最初是家庭操作,两三个人聚在某个人家里购销,后来发展到市面摆摊设点。比如王先福,彭晋枫等10余人在人民路邮电营业厅内厅外摆地摊,在邮电局隔壁的文化用品商店租柜台经营邮票,电话卡等收藏品。还有王学模,陈献贵,黄君,刘立斌,车永富等人的经营,幅射到全国。市集邮协会理事陈献贵1988年10月23日在人民路津市电力局对面租门面开设了"绿野邮票社",这是津市首家工商注册的个体坐商。各级集邮协会的交换活动实际上也都允许买卖。邮票的商品价值得到公开承认,邮票交易迅速发展。邮电局的集邮业务被迫搞计划分配,预订购买。
          1992年我写过一篇小文登在《津市集邮》上:"10月的一天,金灿灿的阳光照在人民路市集邮公司门市部的玻璃门内,营业大厅内正在办理预订1993年新邮票,人头攒动,非常热闹。我见几位邮人聚在一处侃邮经,便凑了过去听昆腔。"
          老甲体形福态,退休在家玩玩邮票,他集邮起步早,如今以邮养邮,对邮市的涨潮落潮态度安然,这段时间常来集邮公司看看预订情况,他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算计自己明年该订多少票,当他从一位知内情的同好口中得知明年预订情况好于去年时,红润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小乙是津市集邮市场练摊的常客,见到老甲。忙走过去打招呼,向老甲请教办预订的经验,老甲站定身子后慢条斯理的说:预订票品时,最好是先把口袋摸一摸,把明年的收人和支出账算一算,余钱剩米多呢就多订点,余钱剩米少就只能少订点,订张把版票是不会吃亏的,总比把钱丢到银行里划得来。老甲说完,又是淡淡一笑走出了门厅。
         过了一会儿,门外走来当地的一位集邮大款老丙,只见他壮实的身躯,穿一套牛仔服装,中年气盛,精明能干。人还在街上走,厅里就听到了他那高嗓门。他如今没有做邮票生意了,受朋友邀请在长沙弄了个副厂长过官瘾。进了厅,来到熟人堆里,练摊的小丁找他打趣问道:"老丙,好久没见面,官瘾过足了吧?",老丙大声笑
着说:"弼马瘟,吊味,搞几个回扣,不如你们摆个摊子,挣几个辛苦钱来得干净,心里安稳。玩那门道,不如和你们在一起玩得起劲。"小丁接着又问:你在外面跑得多,对明年的行势有个数吧?"明年?明年三个厂印邮票,发行量肯定大,但是不影响邮市,邮市是国家的政策和大款们的兴趣掌握的,说不定哪几个大款一来劲,又会起风浪,4月份不是有过一个小高潮吗?你们放心,邮市不会长冷不热,也不会长热不冷,想赚钱就得把握热的时机。当然,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人只管买了锁进箱柜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老丙边说边拿过小丁手中的邮册翻了翻后问道:"生活费搞得回来吧"?"不止!一个月二三百元钱好赚。"小丁十分满足地回答。在一旁站了许久的小乙拉了拉老丙的衣角问道:"听说以后的邮票集邮柜台卖,通信柜台也卖,是真的吗?""我也只是听别人讲过,邮电部有这个想法。""那对我们集邮的有利吗?""当然有利呀!那才能提高集邮者的热情呢。"老丙是个耐不住性子的人,见问的人多,便转身走了。他走后,营业厅冷清了。
           我来到陈列邮票的玻璃柜前,见各色集邮书刊齐备,畅销票是看不见的,滞销票倒是有零售,老纪特也还有几套。办理邮票预订证的工作接近尾声了,营业员似乎有一种忙碌过后的轻松感。
         集邮热的兴起使传统意义上的集邮日益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于是具备公开性和竞争性的邮品拍卖活动迅速传到津市,1994年6月12日,敲响了津市第一锤。那一天,梅雨浸润着江城,在人民路邮电大楼里,来自各地的400多位邮迷们兴冲冲地参与着这个湘鄂边小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邮品拍买会。序幕拉开,拍卖场面竟价不断高涨,当身价最高的庚申猴版票登场亮相时,本地一位女士率先报出两万元,话音刚落,立即有一位操湘潭口音的男士举拍报出二万二千元价位竟争,经过6轮竟价,以24000元落槌,槌声响过,台下哗然:"哦﹣-,猴票让韶山人买去了﹣-。"槌声一次次响过。小邮迷们的心里如潮水般一次次掀起波澜。有位老邮迷感叹道:"平时只能从报纸上揣摩大城市的拍卖情况,今天从自家门口体验了一回。"槌声在小城敲响,无疑敲响了小城邮迷们不甘落后开拓进取的鼓点。激荡着改革的春风。推动着小城邮迷们前进的脚步。2005年出版的《常德集邮史》中显赫记载着:"津市邮协成功举办邮品拍卖活动,拍卖会上136项邮品参加拍卖,123项成交,成交额达10万元。"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那些年,津市邮电局的集邮业务收入一年上一个台阶,几万元,十几万元,二十几万元,三十几万元。,邮政业务中的集邮单项一直保持着全省的领先地位。

                   坚持集邮文化

      集邮文化的口号是李先念倡导的,它给中国集邮活动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强调"集邮文化",使集邮活动的组织者和广大爱好者,把眼光集中到集邮的真谛,注意发挥集邮的文化教育作用。下面是"常德集邮史"清单:
1984年9月15~18日"常德地区《我爱中华》巡回邮展"在津市开幕并展出。
        1986年5月1日"津市市庆五一澹津公园邮展"。
        1988年2月17日"津市春节大观园收藏品展览"。
        1990年9月22日"津市北京十一届亚运会邮票首发式报告会暨邮展"。
        1992年5月1日"津市庆五一游园活动邮展"
        1998年10月25日与老干集邮协会联合举办邮展。
        1999年5月1日"庆五一街头邮展"。
        1999年9月,28~30日与市邮电局,市老干局联合在新落成的老干活动中心举办"庆国庆,迎回归"大型邮展。
         1999年10月15日与市老龄委联合举办"庆祝老人节"邮展。
         2000年5月1日在人民路举办"五一劳动节街头邮展"。
         2001年7月1日举办"庆祝建党80周年"街头邮展。
          2002年1月8~10日与邮政局新落成的邮政大楼联办"庆祝津市邮政百周年暨邮政大楼落成大型邮展"。
         2002年10月9日举办"迎接中共十六大召开"邮展。
         还有每年深入城乡中小学校,深入盐矿等厂矿举办的集邮展览未﹣﹣列出。从这一连串排列整齐的年份可知,津市集邮协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实力,津市人民对宣传社会主义文明,宣扬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有效形式的喜爱。有人说,集邮展览是对邮票创作中的文化意蕴的保存,挖掘和发扬;集邮展览是集邮活动中最精彩,最富吸引力,最重要的形式,此言不假。

       《津市集邮》2001年7月1日庆祝市邮协成立20周年的时候发表过一篇副会长夏惠林"感悟集邮"的感言,他说:讲一句同时也是实话的套话,18年里(他这里是从市邮协挂靠邮电局算起),我们这个协会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全体会员的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和声誉。就我本人来说,在这个虽说是松散性的群众组织里,由于经常参与一些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上也有了一些长进。比如说编组邮集,以往是想都不敢想,而这些年里,我编的邮集在市、地、省级都展出过,虽未得过什么大奖,但重在参与,总归是"曾经拥有"过,不仅如此,我辅导的青少年邮集还参加过全国青少年邮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奖赏呢?再比如说撰写集邮文章,这几年里可以说是颇有成就,我撰写的集邮论文,多次在全省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获奖,在湘鄂边区集邮联谊会上更是如此,其中有一篇还被收进国家的论文集中,至于一些短小的篇什,更是在多家报刊上登出。还有在同仁们的鼓励帮助下,我居然敢于上台执锤担任拍卖师,而且是在澧水流域的好几个县城里一路拍过去。至于主持青少年集邮知识抢答赛与搞搞集邮知识讲座,在担任了拍卖师之后则算不得一回什么事。有夏惠林这般感悟的何止他一人,下面还是摘录几段《常德集邮史》中的文字:
         1996年~2005年津市共有王吉吉,曾泽生,万石诗,胡扬正,陈森元的8部邮集送省邮展获奖。1987年~2005年有王吉吉,曾泽生,胡扬正,陈森元5部邮集送国展

         会刊《津市集邮》极具特色,立足津市,面向全国,求真务实,在集邮界颇获好评,1995年9月5日在全省集邮宣传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四家优秀会刊之一,是被评优的惟一县级会刊。
         2003年4月《津市集邮(1~40期)》合订本参加全国集邮联在重庆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生110周年暨亚洲邮展侯选展品集邮展览》,荣获铜奖。
           津市邮协自成立起便全方位抓了文化宣传这一活动的重要环节。坚持多侧面、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多色彩宣传。通过演讲,讲座,书籍,报刊,文学艺术,以及集邮夏令营,集邮知识竟赛,邮票设计比赛,集邮征文等活动,扩大集邮文化的影响,在许多领域取得 成果。这些成绩中有的与我不无关联,比如主编《津市集邮》,征集送展邮集等,因为我是从事这项工作的。
我翻阅《常德集邮史》,感觉对我本人的集邮学术成果记述也算多的:比如在邮票(品)研究方面,"万石诗对邮票票品颇有研究,将撰写的30多篇该类邮文组成一框邮集《齿孔集》,参加了"96北京全国第二届集邮文章'展品邀请展览"获镀银奖。"
在邮政史研究方面,"万石诗在1996年第四届湘鄂边区集邮联谊活动会上交流的论文浅谈贺龙湘鄂西赤色邮政规范性'中第一次提出:邮电部门办理报刊发行业务始于贺龙所领导的湘鄂西赤色邮政时期。这一论证改写了《中国邮电百科全书》上所说的'邮电部门办理报刊发行业务,始于抗日战争的解放区。"
在集邮展览研究方面,"从实际出发,原创设计,制作了一种便携式展框,受到基层邮协的欢迎。《自制挂式展框》一文曾登载在1997年5月14日《中国集邮报》向全国推广。"
在集邮活动规律研究方面,"万石诗《邮政与集邮对立统一关系的试探分别入选中华全国集邮联编辑的《中国1999国际集邮学术研讨会论文暨中国集邮研究论文选(1998~1999)》和《全国优秀集邮学术论文集(1982~2001)》。"我是一个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人,没想到经他们一汇总,这些年我还收获颇丰。
上世纪末延续至今的集邮文化与集邮经济两个热潮,在津市互为依托而形成联动,燃起了津市群众文化活动和邮电经济发展的两个亮点。邮花香阵透三湘,津市集邮协会在世纪之交成为了湖南省集邮协会和集邮业务部门光荣榜上的常客。
        "集邮是什么?集邮就是集邮。第一步收集,储藏各种集邮品;第二步欣赏与研究,从收集到的集邮品中学习与看出些东西来﹣﹣历史的,现实的。;第三步,将自己学到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编邮集,写邮文。如果你达到了第﹣步,就要想到上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你就懂得了集邮是什么。,如果你只想下第一步,那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人各有志,不可逸强。集邮到底为什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其实也就有了答案:集邮就是为了集邮,即为了得到各种集邮品,以供收藏,欣赏与研究,对历史,对现实提出自己一得之见的想法与看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起步延续至今的集邮文化与集邮经济两个热潮,在津市互为依托而形成联动,燃起了津市群众文化活动和邮电经济发展的两个亮点,真可谓改革春风摧锦绣,邮花香阵透三湘。(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2 19:3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3 10:04: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不是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3 10:07: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集邮,一大乐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3 11: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昨天开始读这篇文章,感觉开了眼界。原来一张小邮票,也有大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21:07 , Processed in 0.0331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