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工信离退人 于 2023-8-31 22:52 编辑
只有多角度勘察,才能穿越扑朔迷离的思维朦胧期、彷徨期、胶着期等思维灰色地带,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思维障碍 1、独立思考的缺失 许多人的思想火花和独特见解,常常被亲朋好友视为异端而被“好心”浇灭,或被自己的懦弱而掐灭。 具有依附性人格的人,总是想获得所有人的认可,这是一种严重的思维障碍。执迷于这种寻求认同的行为有害无益。一味迎合他人,就会变得毫无主见。 当有人不同意你所说的某件事情时,你不要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也不要立即改变意见以便赢得赞誉之词;而是用理性来辨析。这样就会立刻淡化心态,就不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一味寻求认同的思维方式是有害的。无论你多想让反对意见消逝,但你绝不可能摆脱反对意见的纠缠,每一种意见都会有一种和你的意见完全相反的观点相对应。 一个沉溺于圈子文化的人是很难有思维大视野的。这样的协会那样的学会,说穿了不过就是一种寻求相互认同的利益共同体。 在同盟利益地驱动下,就会毫不犹豫对异己和个性思想进行绞杀;时不时掀起一阵阵自我吹捧、自我狂欢的浪潮。这是平庸和媚俗的聚会,是利益与利益的交易和互换,是填埋独特思想的墓地。 一个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不需要寻求圈子的吹捧。他们不屑于也没有时间去和那些无谓的人做无谓的争辩,或求得他们浅层次乃至庸俗的认同,也不认为那些金光闪闪的学会和“精英人士”的圈子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获得认可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去追逐它,而是与自己的认知达成共识,你就能得到更多的认可。 个体的认知都是独立的,你绝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同意或认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但是,一旦你认为自己有价值,值得重视,那么,即使你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也绝不会感到沮丧。 在脑残粉丝大行其道、手握时尚定义的今天,没有思维定力就只会吹吹拍拍、阿谀奉承、摇旗呐喊、跟风起舞。 2、标签式思维 给人贴标签的行为特别不利于人的发展。人们容易把这种标签当作停滞不前的理由。一旦一个人必须符合他人贴的标签时,他的自我就不存在了。 自我界定也是如此。自我界定本身无可厚非,但自我界定可能会带来害处-你可能因此而把你等同于给自己贴的标签、而非自己的发展潜力,你可能因此而一直在否定自我。 第一种标签来自他人。这种标签在你还是一个孩子时便贴到了你身上,你一直带着这种标签到今天;第二种标签是你为了逃避那些讨厌的或难做的工作而做出的选择的结果。逃避行为更加强化了这种观点。第一种标签最为盛行。第二种标签则作为个体逃避他真正想从事的事情的正当理由,或利用它去推卸不喜欢的那些任务。 只要给自己贴上了这种无能标签,就有一个逃避做艰难工作的内在理由。从而使思维发生严重的短路。这些态度很容易作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搪塞别人。 个体沉湎于过去,其作用在于逃避,无论什么时候想逃避一种活动,或无论什么时候想掩饰个性上的缺点,都可以一个借口或说辞作为正当理由。事实上,在使用这些标签之后,就会开始相信自己身上的这些标签,从相信这些标签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在以后的岁月里仍会保持原状。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诸多人热衷于价值评价,当“裁判员”而不愿做“运动员”的道理。 价值评判与实现自我价值毕竟是两回事。前者轻松,后者流血流汗;前者可以打哈哈,后者必须咬紧牙关闯难关。 某些人的眼睛始终盯在别人身上,拿着放大镜寻找人家的缺点和瑕疵,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却从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一辈子甘当传声筒、留声机、复印机,毫无独立思想和主见,想想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一件事啊! 描述自我要比改变自我容易得多。你也许把贴在身上的标签的原因归因于你的父母或其他人,他们应对你的人生负责,通过给予他们这种特别授权,你因而也就给了一把控制你今日生活的标尺,你因而把他们抬举到比你自己更高的位置上去了,你因而也极具创造性地“创造”了一种你不在你无效生命现场的证据。 缺少交流与碰撞的思想,其实质是一种病态的思想;那种不容许辩论和质疑却自证其伟大正确的思想,则往往具有严重的精神病毒。 3、模仿与盲从 一味模仿和一味盲从,就像摧残鲜花的霜冻一样,扼杀了个体的创造性。 许多人每天都在进行一些毫无意义的重复活动,只会从别人那里模仿态度、复制语言,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早已归零。 现实中同质性太强了,要打破这种同质也需花费很大的功夫。 要学会创造自己的思想。 合群是一种同模仿联系在一起的天性,它往往会导致模仿。一个群体或协会往往是在共同利益或共同爱好中产生的,他们培养和鼓励相似性,强调共同的立场,打出同样的口号,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外人面前形成一个坚强的联盟,如果存在太多的异议,也只能通过联合的办法来解决。那种看不见却又持续产生影响的集体意识都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4、僵化的教育 教育远未成为一种思考的艺术。从理论上讲,教育是一种思维训练,其目标就是培养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然而问题在于,教育是否会对受教育者的思维进行毁人不倦的损伤?罗素以及19世纪的大多数教育家都反对教师。也许是因为这些理论家,大都从未经历过死板的学校教育。 奋斗和思想才是人生的最高形式。然而,教育常常是把一类模式化的思想,强力灌输给受教者的头脑,实用性被放到第一位,而不是帮助个体发挥自己的思想才能;这种非教育化的教育只会产生思想寄生虫,将会使受教者的头脑长期闲置起来,成为一个终生碌碌无为的人。 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对于文化来说,就如同所谓的简易方法对于学术一样是一种灾难。没有什么比这种现象对思想造成的损害更大了。 许多人的阅读不过是逃避思考的方法。阅读成了一种破坏力量,一种异己的力量,掠夺了一个人的个性。造成思维的无效耗散和浪费。无知和不完善的知识每天都在创造谬误。 一个人思想越丰富,他就会变得更加适应思考。 5、两极式思维 所谓两极化思维,即“非对即错”、“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式思维模式。一旦你的结论变成了两极式的问题,那么,你就已经陷入了一个陷阱。你将世界简单的分为两个极端:诸如黑与白、是和非、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等。 实际上,大部分问题可归为灰色问题。没有多少东西适于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绝大多数聪明睿智的人都可归于“灰色区”,很少人可以简单的被划为或黑或白。 人们彼此之间存在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如果一个人说他绝对正确,那么他与别人的交流,唯一可以预测的结果,就是这种交流的不欢而散。 科学领域的问题关乎物质世界,只要你有理性,这些问题的答案多半你能够接受,因为物质世界较之社会世界或多或少要更可靠,也更可预测。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常常能够寻找到“正确答案”。 关于人类行为的问题却与此不同。人类行为的动机复杂多样,要想寻得精确的证据,可谓是步履维艰,人们除了作些合理推测之外,实在无法前进半步。 以权威自居的人喜欢把自己的偏好融于一切讨论中,只要旁人有不同的观点,他们便将其拒之千里之外;不管人家提出的是何种问题,只要自己无法解答或有损自己的“权威”尊严,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干脆直接宣称是个“伪问题”。 在社会领域的论争之中,避开这一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不采用这种充满谬误的“正确与错误”的两极思维方式。 一切是是非非,不是体现了这种“应该”,就是体现了那种“应该”。这些“应该”,这些规则会阻碍你,让你的思维混乱、莫衷一是。 不把所有可能的结果机械地区分为正确的或错误的、好的或坏的、更好的或更坏的结果的话,那么,你就能更容易做出你的决定。 一旦放弃这种不正确的、自我毁灭式的两极思维方式,有助于规避那种充满谬误的两极思维模式,或简单的两分法,那么,作决定就容易了。 6、完美的陷阱 完美主义使人畏首畏尾,不敢开展行动。丘吉尔说:“完美主义除了它自身外,没有任何益处”。 如果为自己设定了一条完美的标准,那么,就不会去尝试任何事情,就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完美”不是一个适用于人类概念。作为一个人,你无需为你和你的行为设定这样一个十分荒谬的所谓完美标准。 人们往往灌输这种思想,即把他们的成败等同于他们的自我价值,由此避免所有可能会招致失败的经历。然而,如果失败给人指出了一条通往新发现的道路,那这种失败甚至可以被视作是成功。 没有失败,我们便不能获得启迪。人们都尽力避免任何不能确保成功的事业。担心失败也就意味着既担心未知的事物,也担心因为没有尽心尽力而招致的反对声。然而失败能给人以启迪,它促使人们思考和探索。基于这个角度,可以说,失败也是一种收获。 7、思维逻辑缺陷 思维,决定一生;思维,决定一切。因此不要让蒙昧的思维粉尘迷住双眼。要想在时代潮流中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缺乏理论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是不行的。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维是行为的蓝图。无论是对一个民族乃至个体而言,逻辑思维工具的缺失与实验验证能力的欠缺,都是最为致命的。 思维逻辑缺陷表现在概念不清、不证而论、以偏概全、乱作归纳推理等等。因为不会逻辑思维,许多人便成了什么都敢信,什么都敢说的愚昧、幼稚、狂热的人。不管是何等荒谬的名堂,一出笼便能风靡全国,人人如痴如醉,个个似癫似狂。 二、优化价值模式 价值是一种行为的标准。应该注意那些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大的价值。只有那些最能影响个体选择和行为的观念,才真正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具有相对性。任何单独的价值,都绝难成为价值模式的权威指南。你自以为傲的价值选择,在他人眼中可能不值一提;而他人的价值判断,你也可能不屑一顾。每个人价值判断或选择标准,几乎无不如此,概莫能外。 对某些价值的偏爱,以及对价值优先地位的暗中维护,便构成价值判断。人们很难做到前后一致的价值取向,他们一般会随机应变,不被强硬的价值选项束缚手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