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67|回复: 0

思维障碍及跨越(下篇)---市工信局离退中心二轻支部 熊振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31 23: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维障碍及跨越
(下篇)
市工信局离退中心二轻支部 熊振华

  客观对象无穷无尽,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相互联系或制约着。
  我们面临着无穷多的可供思考的对象。从每一个具体的思维对象来说,它所具有的属性也是无穷多的。
  我们的思维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对同一事物和现象只能够看到它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属性,并且以此为满足。 然而,对于充满创意的头脑来说,变动意味着发展的机遇;而对于因循守旧的头脑来说,变动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头脑是创新思维的主体。头脑在对外界事物、信息和问题进行接收和思考的时候,便依照其价值顺序进行排列:首先处理价值最大的,其次处理价值中等的,最后处理价值小的。
  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同一种东西,在你看来很有用,价值大,但是在另一些人眼中则没有用甚至毫无价值。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价值观上的差异。
  把外界的事物或观念按照其价值的大小排列出一个顺序,也就是排列出一个主次、轻重、缓急的次序,这种次序,称之为价值模式。
  价值模式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民族与民族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各自的价值模式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价值模式的差异,对于创意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人们的价值模式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或者同一个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些时候,创意就是从那些不同的看法中出现的;其次,对于个人来说,价值模式的转变,就意味着一种新创意的产生,他的行为往往会产生相应的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一种价值模式的建立是困难的。而一种价值模式的改变则尤为困难-对于个人、团体乃至整个民族来说,都是如此。
  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意思维之前,我们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当作铺垫或者跳板,然后构想出改进物品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知识本身就隐含着某种价值观念,并对思考预设了导向和制约。每个人头脑中所思考的事物和问题,都受制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因此,知识既是创意思维的必要前提,又有可能成为创意思维的制约因素。
  独创的过程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从而将思维的碎片连缀成篇。创新方向-左拐右拐与弯道拐,永不言败是创新人才的品质。
  问题是创造的母腹。经验愈多,联想也就愈丰富。一切学术思想上的新建树,几乎都伴随着某种思维方式的改进。否则就很难写出那些丝丝入扣、逻辑严密、论证翔实的著作。
  三、 强化批判性思维
  树立牢固的批判意识。
  批判性思维,要求个体具备一个怀疑的大脑。要弄清楚材料的逻辑步骤,并判断是否存在重大的纰漏。致力于批判性地评价材料,形成自己的结论。在纷繁的观点之中能有所取舍、有所凭依。
  批判性思维能使人们对自己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力会迅速增强。
  世界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但人们却只知对外界信息一古脑儿地被动吸收,面对外界价值评判,人们往往像迷途羔羊一样,失去了自我,不能对耳闻目睹的一切做一番批判性的考察,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也不知如何做出自己积极的选择。
  不论哪类知识,都不是尽善尽美,甚至是疑云迭起,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更是如此。
  强调批判性思维,大脑就会充满问题意识,而不会受制于书本、教条、权威的影响。
  批判性思维具有穷根究底的精神、智力冒险的性格,敢于直面各种现状或玄机背景,不推诿、不躲避、积极地寻幽探微,提出问题,特别是探索性的问题。
  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常常能够寻得“正确答案”。关于人类的行为的问题却与此不同。人类行为的动机复杂多样,寻得精确的证据则是步履维艰。人性行为问题的本质,无疑妨碍发现这些影响的确切真相。
  思考过程中应排除感情纠葛,根据情感好恶得出某种结论是十分荒谬的。
  思考者必须虚怀若谷,吐故纳新。附和新潮的观点易于反掌,特别是在趋炎附势时尤为如此。因此,首先要排斥先入为主的想法。否则批判性思维将会误入歧途。
  批判地审视我们的先入为主,让我们避免自欺欺人和固步自封。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协助,一系列意见的堆积,不过是徒劳无益的。
  现实中,往往地位决定话语权乃至“真理”。居上位者一句平庸的话,远比卑微者充满创意的观点更受尊重,这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就是权位差异造成的影响。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批判中寻找价值。
  不论何种问题的每一次争议,都有许多种观点跃跃欲试,而每一种观点,都能找到言之成理的论据。
  在讨论社会问题时你无需达成正确答案,却可以供给你若干技巧,帮你得出最为可取也最为合理的答案,把握问题的实质和合用的信息。
  许多观点从理性上可接受,可感情上又加以排斥,这种矛盾的心理症结源于感情、自尊或面子。成功的学者却试图正视这种感情,并且绝不妨碍他们理智的见解。
  我们的许多观点并不是理性十足:它们不过是旁人把观点灌输给我们,经年持久,我们竟对这些舶来品产生了感情上的依恋。
  有效的批判思维,帮助你文笔生花,才思永不枯竭。学会新的批判性思维技巧,与学会一门新的实用技巧并无二致。
  不要轻视实践。一般而言,实践是增长新知的不可回避的一道坎。实践工作总是艰苦卓绝而又受益颇丰。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
  当人的思维放开时,会促进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而在受到抑制时,人们会谨小慎微,所考虑的事情就会更加倾向于枝微末节的方面。
  思维自有它的奇妙之处。对某专题持有锲而不舍的恒心、创新的决心,才是专心的最佳状态。思索就会构成思维流动的旋律,这也是形成思维成果的前提。
  四、跨越思维误区
  针对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才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即使对某一特定的问题,在寻求解决方案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思维方法,因为各种思维方法有其最佳的适用范围。
  每个人应该思考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决定其生活质量。每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做出选择和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观认识得越清楚,他就越容易做出选择和决定;应该相信自己、相信理想、相信事业;按自己的梦想前进,就可能会获得常人不可能获得的成功;在做出选择和决定之后,应该付诸行动。
  成功始于健全的心智。思想消沉、沮丧和绝望则往往使我们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要养成一种坚信自己最终将会取得成功的良好习惯。
  把现在紧抓在手,作为你唯一的所有。除了“现在”之外,我们确实没有能把握的其它时刻。现在便是一切,将来只有当其来临时,才能成为你把握的另一时刻。
  我们生活在一种忽视“现在”的文化氛围中,为了将来,我们不断地牺牲现在。现在就这样被过去的事情和将来的事情给占据了。宝贵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竭力不让自己的思想走神,就需把握现在。不要老是幻想将来。把现在紧抓在手,对将来过于理想化,就会白白流逝宝贵的时光。
  在其他人追求时尚或随波逐流而疯狂的时候,你却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就将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珍惜现在的时光,把时光耗在任何拆台的行为方式上,也就意味着会永远地失去它们。
  独自做出选择,是理智的行为。摒弃自命不凡的清高学究气。因为这种学究气,往往会结出沾满思维病毒的恶果。
  衡量成就最权威的标准,应当是成果而不是学分与头衔。如果生活的每一时刻都有价值,那么,你便是一个睿智之人。
  学会完全把握自己,要求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完整的思维过程;拥有这样的思维过程极为困难,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太多的外部力量起着阻碍作用。
  没有行动,就难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没有行动,思想也就永远都不能够成长为真理。敢想还要敢做,放手去干。
  一切事情都具有双重效应,要想获取,就必须忍受痛苦。
  行动的效率取决于思维的效率,思维的效率取决于思维的艺术。行动是思想的代言人,通过它,思想才能够完整的表现出来。行动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应使自己的思维与目标协调一致。没有谁能够仅仅依靠思考和幻想就登上成功的台阶,除非你为了成功而积极工作。
  五、 讲究思维艺术
  思维艺术,是指以消耗最少的思维资源,获取最优思想和创新成果。思维花费能量少,实现最大效益,是思维艺术的宗旨。
  当思维放开时,会促进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人们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创意。而在受到抑制时,思维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思维艺术的起源和演变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产物。无论是在古代、近代和现代,思维都是存在的。模糊性和精确性都是思维的固有特性。
  思维艺术是清晰思考的表达式。行动的效率取决于思维的效率。我们应在思维的源头酿制思想的琼浆,以便获得最佳思维成果,不要制造思维的泡沫,从而避免泛起思想的沉渣。
  每个个体都是形神合一的统一体。尽管个体的体能(生理)有极限,而正常生理所提供的思维潜能,在生命周期长度内则是无极限的。
  思维的艺术,在于不断地寻找创新的最佳契机和突破口。
  知识水平与学位高低并不表明思维艺术和思维方式的优劣,因为那主要是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解决的问题,而非思维艺术的表现方式,更不能等同于思维艺术。
  思维的艺术,使我们学会专注于真、善、美的事物;驱散萦绕在头脑里的忧郁阴影,掐断沮丧的想法和苗头;不纠缠错误和令人不快的往昔,从而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在思维的循环链中,思想意识是源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确定性,凸显了选择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思维效率,可让显思维解决日常、应急、应用性等问题;而让潜思维参与思维的全方位、全过程,并与显思维和谐的结合,从而产生长远和宏观思维效益。
  思维艺术中应讲究借脑工程,打破僵化的思维板块。建立鸟瞰式、时空交错式、回溯式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变异和重组,从而产生思维的涟漪。
  个体长期习惯运用且行之有效、但看似很土很笨的方法,其实有可能就是最好的方法。不要轻易否定,不要妄自菲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独有的特色:“版权”属你所有,人家无法复制。
  透过扑朔迷离的现象,抓住关节点,以科学为依据刻意求新,不畏传统习俗的束缚。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多角度勘察,提出找到问题的对策。
  思维朦胧期、彷徨、胶着期是思维灰色地带的显著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给创新预留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并孕育出创意的胚芽。
  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思维,当思维开始四处飘逸的时候,迅速记下任何在脑中闪现的东西,不要停留,不要重写。
要防止思维的退化、摇摆、混浊、彷徨,最有效的方式是让思维在显行与潜行的两条线上同时发展,使思维全天候(交替式)的工作,从而使思维效益优化。
  不论是面对新挑战还是解决旧问题,不妨让思绪自由飘荡,看能否在以往经验中寻到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有所关联的妙方。
  各种激发创造力的心灵活动,都不外乎要求扩充现有的思考层次,以新观念看待事物,或在两项全然无关的事情里找到类似的连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2:01 , Processed in 0.0320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