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4|回复: 2

素手绘风俗 真情寄笔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 08:59: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素手绘风俗 真情寄笔端

                        夏惠林

          鲁迅先生早就诫文学青年,写文章要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读余晓英的文字,就有这样的感觉。

          一个出身农家的女孩,只身来到城市,当然本身没有值得卖弄的东西,但在城市的诱惑下,却很是容易学得做作,特别是稍有了一点什么资本的话,就会刻意地将自己粉饰一番,隐瞒不怎么辉煌的出身与过去,甚至有些卖弄起来。这样的人,在如今的现实里见得多了。

          但余晓英则绝对不是这样的人。这些年来,她每天过着两点一线(从家到打工的超市——从超市到家)的单调乃至在有些人看来很是枯燥的生活。除了上班,前些年要侍奉年迈多病的公公婆婆,公公与患痴呆症的婆婆相继走了之后,还得相夫教子。但就在这样的境况里,她仍如年少时那样,忘不了自己喜爱的文字、文章与文学,每天利用那一点点零碎的时间,用键盘敲下心之所思,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一幅幅美妙的景色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些人物,都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芸芸众生”,而且司空见惯之后,简直没有了什么感觉,但晓英笔下的他们,虽没有着意渲染,仅仅是几笔白描,但却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在“五四”反封建运动过去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因婚姻的不能自主而自杀的“青姐”与“玉桃”;由于偶然的原因缺失了耳朵被人们歧视而不得不远离人群的“冬儿”,因先天原因不能说话为家庭和社会“抛弃”导致不知所踪的“哑巴”,为追求幸福生活但走错了道路以致让人们搞不清楚真实面目的“春儿”……通过这些个人物,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当下农村的真实情景与风俗,体会到集体无意识对人们心灵的伤害。正如鲁迅先生当年在《故乡》里表现的那样。

          如果据此说晓英的文字主要是揭露黑暗面,那又有失偏颇了。实际上,她是很重感情的。在她的笔下,一些很普通的事物,都无不寄托着深深的情愫,那把活灵活现的篾刀,那张历尽人生的抽屉柜,那几树年年盛开的梨花……都是对亲人的怀念;家乡梦溪(这名字多富有诗意啊)的荷与河是那么的美丽,堤弯人家是那样的纯朴好客,小镇粉馆的老板娘是那样长袖善舞……无不表现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对在风雪中黯然逝去的二嗲,她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晓英的文字,不事雕琢,纯然白描,正如她的人一样,每日都是素面朝天,将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晓英的书要出版了,很为她高兴。但她嘱我为序,则很为难,一者,我不是什么大家,二者,我自己都没有写过书,有什么资格为别人写序?推脱再三,晓英执意相求,只得勉为其难,写下几行阅读的感想。

         希望晓英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作者系津市教育局退休干部 高级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4 09:49: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2 08: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佳作,感佩才情,为夏老师点赞!

学习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7:51 , Processed in 0.0312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