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9|回复: 7

李王为何不往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6 11: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3-9-6 11:51 编辑

李王为何不往来



毕承福





乡村香果4.jpg



唐朝,是我国诗坛群星璀璨的年代,根据唐代的兴衰,历史上又把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四杰”与陈子昂异峰突起,一下将唐代诗歌带到一个制高点。盛唐时代,李白王维杜甫三颗巨星,更是晶莹耀眼,照彻古今。
奇怪的是,李白和王维都是我国历史上横贯古今的超一流大诗人,他们的诗歌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都是诗坛的绝无仅有,一个多抒发理想,浪漫瑰丽无比,一个多描绘山水,清丽空灵无俦。一个被尊为诗仙,一个被奉为诗佛。而且,二人都出生于公元七百零一年,并世而立六十年,最后错位去世,王维享年整六十,李白享年六十一。

二人一个是当朝贤相张九龄心中的良驹,一个是诗狂贺知章眼中的奇才,二人都是大他们十二岁的诗隐孟浩然的迷弟,都是小他们十一岁的诗圣杜甫的偶像,他们还有不少相同的朋友圈……这么多的相同点,他们两应该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或者有个并称才对。怪就怪在,他两居然没有一点文字往来,甚至从不在某一个朋友圈同时出镜。如同完全隔世,没有互赞,也没有互损,仿佛互不知彼此,真有点不可思议。要说二人的关系,就让我们看看他们的个性吧。

李白,出生之地或说山东,或说甘肃,或说四川,可见家世并不煊赫,但看他那“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架势,家里一定很有钱,他应该是一个妥妥的富二代。是的,他父亲是个商人,所谓行商坐贾,赚钱一直在旅途。父亲赚钱,早年的李白就随着父亲到处游历,这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心胸和情怀,并一生与游历接下不解之缘。加上他打小天赋极高,又酷爱剑术,出游不仅吟咏歌赋,而且仗剑行侠,颇有吕洞宾的豪气,这让才华横溢的诗狂贺知章一见,大为喜欢,尤其读了李白给他上的那首《蜀道难》,惊呼为“谪仙人”,说他是上天贬谪下来的仙人,怎奈手中没有带现钱,立即解下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换来美酒与他放肆大饮,不醉不归。

这“金龟换酒”的故事,让诗名本来就如雷贯耳的李白,更是如日中天。贺知章是什么人?记得那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么?对,作者就是贺知章。他是武则天时的状元,官职礼部尚书,属于国家的正部级官员。他给李白这个广告一打,搞得唐明皇杨贵妃玉真公主都想见他,甚至有李白写诗,天子调羹,贵妃打扇,国舅研磨,宰相脱靴的佳话。因此,苏轼说他“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可见他的浪漫旷达,难怪成为诗狂的一见如故,从此缔结诗酒同盟。

贺知章去世后,李白写下的怀念诗是——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李白也是个怪人,才华这样出类拔萃,既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情,又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却不屑参与高考,只想凭着这些名气得到朝廷重用,在一个开科举士的朝代,你不走正道,哪里那么容易?简直根本没有可能!

看看你的偶像孟浩然吧,他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张九龄贺知章高适王维杜甫都是他的粉丝,影响够大了吧,可是他做官了么?他很想,但没有。其实早先他是参加过科考的,只是屡考不中,甚至发出了“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慨叹。这话也有些伤人的,张九龄贺知章都给他在官场上打点过不少,只怪他很多方面都有些不靠谱,只有写诗还是大有作为,哪像你李白,科场都不进去一次,结果当然好不到哪里去。

王维就与他大不相同了。他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他父亲是朝廷命官,他是标准的官二代。打小聪颖过人,一直在正统的教育下习字读书,十五从出生地山西入京,由于他喜诗文,工书画,精音乐,一进京就成为朝中王孙公子的团宠,十七岁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仅一鸣惊人,而且彪炳千秋!

诗中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之东,实际上就是写给老家山西那些兄弟的。表面说他们“登高”少了我有些遗憾,实际上表达自己对他们对老家的无穷思念。想想十五岁到十七岁的年纪,就相当于一个高中生独自在外求学,两年不曾回家,还不知何时是归期,而且山高水远交通不方便,那种思念就不言而喻了。

但他读书是全神贯注的,因此仕途一帆风顺:二十一岁中进士,三十岁中状元,一路官运亨通,官至国家正部级,受到宰相张九龄的大力赞赏。再加他一表人才,风流倜傥,不免目无下尘,除了他儿时的景仰孟浩然,其他往来都不是很亲密,甚至对杜甫的仰慕,他都爱理不理。这与他的心气和境遇都不无关系。

如果说李白属于自学成才一派的话,王维就属于标准的学院派,不是清华就是北大,二人的关系或许有的像鲁迅与胡适,疙疙瘩瘩。自学成才属于野路子,无拘无束,为所欲为,所以他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不仅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还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的一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能让人读出晕船的效果来。全然是一派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气势。

而这,恰好是王维所不齿。反观王维,他为诗为文为画为乐和为人,都中规中矩,看他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品他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他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是那么经典清丽。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果说李白的诗有如宣纸泼墨,恣意发散渲染渗透杳无边际,王维的诗则是工笔素描,丝丝入扣精雕细刻妙到毫巅,两种风格大是不同,因此,他两都分别坐到了各自风格的第一把交椅上。这不正好形成互补,正好惺惺相惜,怎么会成为老死不相往来的理由呢?

我们再看看他们各自的婚姻吧。李白有四段婚姻。第一段是他二十六岁时,入赘前国相许家,许小姐贤惠温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李官人敬若上宾,二人恩爱,生儿育女其乐融融。李白原本想通过夫人路线走上仕途的,结果发现这家庭的温柔无与伦比,忘了追求。可惜十年之后,许夫人中途而殁,可怜李白只能带着无穷念想再度游历。

我们只道李白家境富庶,倒提着钱袋恣意挥霍。其实他第一次婚姻以后,就脱离的父亲的避翼,那时没有微信打款,金钱不能随要随到。他独立在外,照样常常囊中羞涩。好在他诗名太大,走到哪里,大笔一挥,自有如汪伦这般的狂热粉丝打赏。但他从来就不是珍惜钱财的主,他心中坚信“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以致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你说,除了诗与酒,再加一身浪漫,他还有什么?

不过他口福确实不错,这不,他的第二段婚姻,又带给了他随意潇洒的财富。只是这个刘家小姐,腹中无书,对诗歌不感兴趣,对始终不能升官发财的李白大失所望,由于没有共同语言,夫妻感情日渐淡漠,五年之后,李白写下“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与刘氏分道扬镳,奉召入京城继续舞文弄墨。

此时,他已经年过不惑,京城三年,他才知道,召他进京,只是要他写些风花雪月,不过就是一个文化摆设,一个赏眼的玩件,他愤懑至极,一纸辞呈,重选游历。明皇到底大方,不与计较,且赐他金银若干,够他后世消遣。四十三岁的他,又结识一山东富家女孩,夫妻二人置买田产,妻子贤惠勤劳,二人锦瑟和谐,不料这位夫人又是困于病魔,五年后半途拆伴……

好在李白豪放,不会久久沉溺,他泛舟黄河东下,洛阳遇到的杜甫,商丘遇到高适,都是神交已久而又政治失意之人,于是三人结伴而行,倒也自在。一日,他们来到河南开封古吹台,听到远处有人抚琴,且眼前见景色宜人,便饮酒赋诗,乐在其中。大醉的李白,吟成一首新诗《梁园吟》书写在一堵墙壁之上,笔力遒健,诗风飘逸,无不称绝。过后,墙主人见墙壁受污染,欲将洗去,有妙龄女郎见是诗仙墨宝,爱不释手,奈何在墙壁之上,不能据为己有,决定重金买下此壁,保留原创墨迹。

高适杜甫闻之,立即打探此女何人,乃武则天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才貌双全,喜爱诗书字画,对李白的大名早有耳闻,特别仰慕。高适杜甫便一味撺掇,玉成宗李姻缘,时年四十九岁的李白满心欢喜,于是迎娶这又一位绝世佳人。这是李白的灵魂之爱,用尽了心力。不料自己却因“永王之乱”身陷囹圄,自此与宗氏一别再无音讯,时年,李白已经五十有七,已成穷途潦倒之态。

可怜我们心中如此飘逸潇洒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的爱情就这样动荡不宁,甚至经济的主要来源就是他的各位妻子,大概可以归为吃软饭成员之一。反观王维,他的爱情婚姻又是另一番情景。722年,二十一岁的王维奉母亲崔氏之命与一裴氏女子完婚。由于他年少成名,自视清高,内心看低这门亲事,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遵守,只得木偶般的听人摆布。

被推入洞房时,却见书案上有一联待对,内容是——中堂上一幅古画,龙不吟,虎不啸,花不芬芳,猿不跳,笑煞蓬头刘海。所谓出联容易对联难,凭王维这般才华,要立即对出下联,也非易事。他不由得苦思冥想,移步出门,却见后花园有一凉亭,厅中有一盘残棋,心地豁然开朗:这不正是一幅天成好联么?

于是立即进屋提笔对出——凉亭下半局残棋,马无主,车无轮,卒无兵器,炮无声,闷攻束手将军。看着这工整的对联,王维既对出联者心生敬意,也为自己的才思踌躇满志。却见下面还赋诗一首——“既有文墨在胸,相逢何必轻视,愿君行车驰马,借乘入云青风”。

王维看罢,方知是新婚妻子在告诫他切勿恃才清高,目中无人。自此王维不敢再轻视妻子,夫妻二人恩爱有加。不料才貌双全的王维早已上了玉真公主的心。玉真公主何许人也?她是唐明皇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心高气傲目无下尘,偏偏对大诗人情有独钟,王维二十一岁中进士,她曾助一臂之力。李白四十一岁入宫翰林院,也得她极力推荐。推想起来,她不仅暗恋王维,也可能暗恋李白,她应该是一位精神恋爱的主,但她爱了,独自冥想又不表白,王维李白也都知道她喜欢他们,但他两都没有意识到那是爱情,或许,他们两人都没有胆量去爱一个堂堂的国之公主。或许,因为玉真公主比他两都大个十来岁,他们就没有往那个方向想。

或许,玉真公主自己也不能确定她对王维属不属于爱的,待王维结婚,她突然心理一空,嫉妒怨恨心起,便找个借口,撺掇明皇把王维打发出京。裴夫人紧跟王维不离不弃,举案齐眉,越发恩恩爱爱。

真真世事难料,十年之后,裴夫人却因难产而香消玉损,王维爱妻之情笃深,或许正如元稹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一直不再续弦,以佛疗心。也有人说,他接受了玉真公主的爱情,只是这个公主只要爱情,不要婚姻,于是他们就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共处了。

何以见得李白也对玉真公主情有独钟呢?玉真公主出生于公元690年代,比李白王维大十一岁,病故于公元762年,李白也是这一年去世。她是唐睿宗李旦和窦德妃之的女儿,和唐玄宗、金仙公主是同父同母。金仙公主是姐姐,玉真公主是妹妹。

在公元693年时,玉真公主的生母窦德妃被武则天杀害了。玉真公主那时才三岁。武则天当皇帝后,对太子李旦防备很深,李旦一家等于是被软禁的。玉真公主的童年过得战战兢兢,随时可能被祖母武则天加害。因此,玉真自小就对宫廷生活讳莫如深,甚至胆战心惊,而她偏偏生性聪慧,诗词歌赋皆有过人之处,尤其精于音乐,内心丰腴。为保持她内心的宁静,少年之时便独入敬亭山清修。

主张“须行即骑访名山”是的李白二十八岁时,造访了敬亭山,得见了玉真公主,何其空灵圣洁!他虽然敢“天子呼来不上船”,但他对女性从不狂放,因此杨贵妃与玉真公主都很喜欢他,他觉得很亲近,不敢有非分之想。

不料,“永王之乱”后的李白,孑然一身,穷困潦倒,五十九岁时选择寄居敬亭山下,写下《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想想曾经的辉煌,都是过眼云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现他孤寂的心境,但孤寂并不死寂,因为陪伴他的还有敬亭山!

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敬亭山还住着玉真公主这个世外高人,两个道中之人的心理彼此关照,或许,此时的李白会突然发现,那个藏在心灵深处的玉真公主,莫不是自己一生的挚爱?惟其如此,才会“相看两不厌”啊!

要知道,玉真公主在李白入朝中也是起了重要的作用的,可见他在公主心中的位置也绝非等闲。

这样联系起来分析,玉真公主的精神恋爱同时有了王维李白两个风流才子,也似乎合情合理。那么,他们二人不往来是否有情敌之嫌呢?而且,王维早一年病故,李白与玉真公主都于第二年谢世,简直可以称作是一生的情敌了。

如果是情敌,二人不往来,不同框似乎情有可原,二人既不诋毁也不决斗,也算得上是一对谦谦君子了。







DSC_0102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6 12:59: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情敌,二人不往来,不同框似乎情有可原,二人既不诋毁也不决斗,也算得上是一对谦谦君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6 12: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6 13:20: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学习,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6 13:2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学习,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6 14: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交友,朋友皆是贵人,用心爱人,人人皆是亲人,用心做事,事事皆是好事,读懂别人是一种欣喜,被人读懂是一种幸福,怀助人的心,做舒心的事,做单纯的人,走幸福的路,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种上一天的阳光。世界上最好的感受,就是发现自己的心在微笑。养成感恩的心,一辈子受用不尽。感恩所有遇见。
点赞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6 15: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学习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6 15:41: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9 05:27 , Processed in 0.0375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