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7|回复: 2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0 11:18: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9-10 11:25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八)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一章  津市市场

第四节  市场演变

五、市场困扰
    1.计划经济下的津市商业
    津市历为澧水流域及湘鄂边境地区的物资集散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商业辐射尚有澧县、南县、华容、安乡、汉寿、常德、临澧、石门、慈利、大庸、永顺、桑植、隆回、吉首以及湖北的鹤峰、五峰、松滋、公安、石首等近20个县市。计划经济实施条块分割,津市商业辐射面逐年缩水,截止到1964年,除石油供应外,其他商品经营范围仅限于临澧、石门、慈利、鹤峰四县的14个公社之内,包括本市居民,供应人口不到40万。津市、澧县近在咫尺而不能互通有无,澧县供销社甚至发出政令,下属各分社不得自行在津市采购进货,否则追究责任。津市素为九澧中药材集散地,同时也是该地区的西药发轫地。津市药业有三百多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为常德、石门、慈利、澧县、临澧、沅江等地输送专业人员50余人。对私改造后,私营商店、药房转入公私合营,遂过渡到国营常德专区中药采购批发站津市营业部,由于严格遵守分区供应原则,因而改变了历来的供求关系,如湘鄂边的湖北公安、松滋等县距津较近,来津进货远比到荆州省时省力,但受条块约束而不能,被他们讥讽为“见死不救”,并将此事反应到报社。津、澧分家后,澧县白衣、红庙两区以往来津购药可当天往返,而去县城关得需两三天,于是强烈要求常德方面批复,同意将这两区由津市供应。湖北鹤峰盛产天麻、杜仲、厚朴、麝香、木瓜等珍贵药材,历年在津市集散,这些品种多数是中管或省管,基层无权调拨,然由于交通不便,只能水运由江口至津市转武汉。故酌情通过鹤峰驻津办事处,每年供给津市杜仲、厚朴等百余担。而此时津市药材的批发仅为三级站,这种规格是不能出省采购的。津、澧分家后,津市药业的王牌龟板、鳖甲、蜈蚣失去来源。至此,津市药业昔日九澧翘首的地位荡然无存。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时,市场放开,虽略有起色,但交通格局的改变,津市药业最终定格于昨日辉煌。
    2.兄弟阋墙
    民国以远,津市历为澧县(州)属地,史称州东一隅。1949年8月,津市从澧县析出,单独置市,就地理位置而言,四周乃被澧县相围,1983年津市扩郊,澧县原南境的白衣区划归津市管辖,但除新洲镇外,其他乡镇均与津市关系不甚紧密。故在很多年里,津市的发展,仍是在澧水北岸的老商区及南岸的新工区两大板块之间进行。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里,津市建置变更无常,大多时间置于澧县管辖之下,此间正是津市城市由消费性向生产性转变的转型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津市无论在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还是在争得国家建设投资方面都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
    澧东机制油厂和澧南粉厂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津市商转公的企业,之前缘于澧阳平原与滨湖地区的丰饶的原材料市场而得以发展,自1953年开始,国家对主要农副产品实施统购统销,原材料的采购就成了令企业头痛的事。津市是个纯商埠城市,毫无资源可言,澧东机制油厂因设备的先进以及出油率高的优势还能争得一定计划供应的支持,而澧南粉厂采用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方式,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主要原材料豌豆纳入统购统销范围,加之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的衰退,该厂生产一直处于半饥半饱状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队企业蓬勃而起,榨油因简而易行成为首选项目,一时大小油厂如雨后春笋,这无疑断了澧东油厂的后路。1973年,该厂被迫转产,另谋出路。澧南粉厂则“逼上梁山”研发生产出了味精,两家企业毗邻,生产工艺相似,在市里的协调下,最终合并为一,成为我市市属工业的最大厂家,食品工业的领头羊,也算是先死而后生的一个范例。
    津市市区素有“上起杨湖口,下到小渡口”之称,即所谓的街长七里零三分。“两口”之外,便是澧县的领地。1979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逐渐放开,两地交界处就成了市场争夺的战场。自 1980 年代开始,尤其是新兴电器商品的上市,澧县商业、供销各部门纷纷在杨湖口和小渡口建立批发站和零售点,大有虎口夺食之势。这不仅掠去了原本属于津市的农村市场,而且还侵吞了津市市区内的部分销售。与此同时,澧县还在县城建起湘北最大的边贸城,不仅涵盖了澧县北乡的整个市场,就连原与津市关系密切的湘鄂边几个县域皆收入囊中。这时的津市,犹如梦中醒来,四下环顾,遍地狼烟,昔日的九澧重镇,还真有点“门庭冷落车马稀”的那份寥寂。
六、水运对市场的影响
    津市解放后,商业仍沿袭旧习。在最初的几年里,不管是国营专业公司,还是公私合营企业公司以及私商,均在两头设有坐庄。所谓两头,一头是土特产的主要来源地-澧水上游各县域,一头是工业品的来源地--一般是上海、广州、汉口、长沙、常德等地。几年后,计划经济逐一建立,尤其是实施统购统销后,商品按行政区划来流通。这一政策的执行使得津市多年建起的购销网点丢城失地。供应人口一下从300多万萎缩到仅33万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雪上加霜的还有航道航运的萎缩。1954 年,西洞庭整治,林家滩保河堤堵口,津市至常德的捷径水道断航,常德走津市水路要绕牛鼻滩成了一句民间戏谑语。1959 年,松澧分流观音港堵口,津市至沙(市)、宜(昌)黄金航道中断。1970年代相继建临澧青山、慈利城关、茶庵、大庸花岩、石门三江口等闸坝,干流航运只能分段通行。1977年,澧县黄沙湾堵口,截断澹水至澧水航道。1988 年,枝柳铁路全线通车营运,原来依赖于澧水水道的大庸、慈利、石门、桑植等县大都改由火车运输。至此,津市以水运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地位如冰山坍塌,荡然无存。
    溇水是澧水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唯一一条外省流入澧境的河流,它几乎横穿了整个湖北鹤峰县境。因它的西北部大山莽莽,故它的物资流向只能沿溇水东下,进入湖南西北部的澧水,由此而下最终抵达津市。鹤峰与津市的关系源远流长,《鹤峰县志》记载,1980 年代以前,它的商品近80%需从津市转运。其路线有两条:一是水路,溯澧水西上至慈利与鹤峰交界的江口,再由江口转输至全县;二是水陆路,即从津市走陆路至石门西北的水南渡,再由此走水路转输至鹤峰的走马。碍于这一特殊的交通路线,即使在最严格的时期按行政区划进行商品流通的年代,此路线的运输也未曾中断。1949年以后,鹤峰县在外只设了两个商业办事处:一个在武汉,另一个在津市。那个位于津市大码头最繁华的十字街口东侧的一栋二层木楼,最多时容纳有30余位鹤峰驻津人员,包揽商业、供销、运输等多个部门。鹤峰津市办事处一直坚持到1990年代中期,是众多外地机构撤离津市的最后一个。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0 16:29: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0 20:45: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系列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6:37 , Processed in 0.03800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