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 国 画 课
李吉仿 我的同事大多是银行职员;非金融专业者,早期有储蓄线上的美工。美工是银行里的文艺工作者,多才多艺,平时工作广受关注,令同龄人羡慕。我的同辈同事袁磊先生,是宇宙行湖南省分行的花鸟画权威,其微信发圈多为斗方小品加自题诗,玩的是高大上。袁先生和我,现在还同住一幢宿舍楼,有朝夕相见的独厚条件。我后来因工作变化,上下班时间不一致,我们见面很少。
小十年前在八一桥上,我和袁先生相遇,激动地握手寒暄,特意问候令尊大人安康吧?他说很好很好,还很忙呢!我们一同回住宅楼,他随即赠送我一本2013年12月号《潇湘墨韵》;略微翻阅,得知是其父袁海潮老先生的专号;回到办公室再仔细捧读,我这个只做金融的书画门外汉,从心底升起敬意。这除开袁老先生的艺术成就令人敬佩之外,还有一面之交的缘故。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做秘书工作期间,和袁老先生同样酷爱书画的吴业斌先生,带我到八一东路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吴先生到袁老先生的工作室,面对面讨教花鸟画技法。
这两位同辈人,见面只是微笑,没有寒暄,直奔话题,讨论菊花花瓣、茎叶的起笔和收笔。我只听袁老先生娓娓道来,没有一点提高声调的专家语气,完全平和交谈。吴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六十年代初的毕业生,本专业做到省行副行长;书画是他的业余致爱;我陪同的时候,吴先生可谓处于学习书画的狂热阶段。而袁老先生,已是文化部邀请参加过人民大会堂中国画创作组的大家,湖南书画界鼎鼎有名。从见面到告辞,袁老先生一直微笑,怪不得他老人家笔下的花也总在笑,我这个看热闹的读者,近距离感受到满满的阳光。一米六几的身材,我觉得袁老先生是那般伟岸。这伟岸,不是身高,而是德艺双馨气自华。
两位前辈的这次交谈,成为我为人处事方面,颇有感触的一堂课;遗憾的是,我没国画天赋,没争取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只是旁听而已。袁老先生给我上的另一课是他的经历。他出身于贫寒船家,童年寻求一张平稳的桌子画画,也是奢望。他全凭对艺术的挚爱和追求,涂画不息,探索不止,用勤奋取得成果,感动身边人、以致感动名师,得到指点、得到肯定;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走出一条后辈无法复制的艺术之路,成就靓丽的艺术人生,何等不易!我认为通过科班,接受正规系统教育,成功的可能在90%以上;而走袁老先生自学不息、持之以恒的路,成功的可能是万分之一。这在当下快餐生活方式占主流的社会里,袁老先生的经历本身,即是一本难得的教科书。所以,我读过袁老先生的《潇湘墨韵》专号之后,情不自禁地写这些文字,以表敬意。2023年8月21日整理于燕京中轴线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