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349|回复: 14

【往事】听鼓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2 22: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家澧县大堰垱是中国鼓艺之乡,听鼓书是儿时文化娱乐的重要部分。澧州大鼓主要流派“西调”就集中在大堰当镇一带,其流派及周子房在澧县及其周遍影响很大,艺人们演唱以情节见长,其唱腔和板式激越流利,转腔圆滑,根本不受七字句的限制,曲式结构也较为灵活。起源丧鼓的澧州大鼓,包括丧鼓、说鼓都是我最喜欢的民间曲艺。
      第一次听的是丧鼓,不足八岁。说书盲人时立时坐,那“咚咚”的一饼鼓、“梆梆”的两只鼓签,或急或慢,或抑或扬,或说或唱,激情飞扬,潇洒自如,让我如醉如痴,入神着迷,整整一个通宵没有合眼。一觉醒来,《蟒龙岭》(又名《刘子英打虎》)的离奇情节、鲜活人物和感人精神,一如昨夜所述。英雄刘子英,义肝侠胆,神力盖世,力拔大树棒死老虎。文弱书生许觉春,九死一生,百折不挠,在英雄的帮助下,考中状元衣锦还乡。我折服英雄,更佩服书生。从此,哪里有说书的,哪里就有我,与鼓书结下不解之缘。
      农村办红白喜事,排场大的,打说鼓、对鼓。说鼓,一人打鼓边说边唱,两人唢呐吹破天空,热热闹闹。对鼓,一男一女,各执一鼓,有说有唱,一唱一和,委实动听。一般喜事,只打个渔鼓。渔鼓又叫道情和乓乓,从词义理解,很可能是游方道士发明的。左手抱渔鼓筒,手指上夹着牙板,系着一块钹,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着一根筷子,敲打在钹上,并拢其余三指,与筷子同时拍打鼓面。办丧事,就只有丧鼓、孝鼓了。一般是一人一鼓。打丧鼓天亮前必送歌郎,艺人用哭腔唱完《孟姜女送夫》。
      说书艺人们仅凭一饼鼓或一节渔鼓,说天说地说人情,历数人间冷暖,道破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善恶因果,恩怨情仇,侃侃道来,娓娓动听,将那虚无缥缈之事演绎得如同身临其境,把那山重水复之情唱出个柳暗花明之景。说到高潮处,艺人如癫如狂,观众如醉如痴。
      艺人们口齿伶俐,吐词清楚,声音宏亮,字正腔圆,幽默滑稽,韵味浓郁,见人说话,见鬼打卦,随机应变,张嘴就来。艺人一张活嘴,可说得顽石点头,铁树开花,河水倒流,哑巴说话。您看观众乐也不乐?
      尽管他们其貌不扬,且其中不乏盲人,却能将故事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描摹得淋漓尽致;还能以肢体语言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所表演的嘻笑怒骂,装疯卖傻,牵动观众的五脏六腑。喜,叫你乐的肚子疼,笑出泪花;悲,叫你肌肉发紧,鼻子发酸。如果再来点打情骂俏,添油加醋,真真假假,尖酸滑稽;或说到伤痛处不妨再加一刀,让你痛上加痛,疼痛难忍,或说到痒痒处且再抓上一抓,让你挠也不是,忍也不是,前仰后合,人仰马翻,捧着肚子叫爹,揉着眼睛喊娘。
      因此,只要听说那家办红白喜事,我们小孩,不等天黑,不辞路远,早早赶去坐在那里。鼓声咚咚,唢呐哈哈,心里乐开了花,刚打闹台就已入迷,渐渐地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似乎就在包拯的吆喝下,帮助张龙、赵虎抬上龙虎狗头三铡,惩恶扬善,澄清玉宇。也好象追随薛仁贵、岳飞、杨六郎各路英雄,驰骋沙场,横扫千军,马革裹尸,保家卫国。
     外乡的几个“混混”,经常跟着唢呐混吃强拿,稍不遂意,就开涮主人起哄闹场,然后破坏吉祥气氛,模仿唢呐曲调,边溜边唱道:“起火——起火——?啊哈,烧上屋啊!啊哈,烧上屋啊!垮哒!垮哒!俺不来抢,俺不来抢!垮哒!垮哒!俺不来抢,俺不来抢!啊哈啊哈啊哈啊——”我们和狗一齐追去上去,扔去几个土块,以解搅局之恨。
      为了过把隐,在家中我以水瓢、缸钵当鼓,学着说书先生,装模做样地说起书了:“日出东方遍地红,人民领袖毛泽东。横扫千军如卷席,东方飞腾中国龙。”倒还真说出了名堂,大人们休息时,也经常请我说上一段。只是打破了缸钵,打裂了水瓢,我免不了妈妈的责备。
      渔鼓的道具和演说技巧都相对简单些,厚兄和我还动了真格。我们砍来一根楠竹,从中锯下两尺长四寸粗的一截,掏空关节,剔去青皮,涂上桐油,在一端蒙上猪板油膜并箍紧,就成了渔鼓筒。从供销社买了一块铜钹,请木匠做好了三块一串的檀木云板,自家一根筷子当竿子。于是,左手抱着渔鼓筒,大拇指夹在云板之间,中指紧系着铜钹,有节奏地敲击;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着竿子,并拢其余三指轻轻而有节奏地拍打鼓膜,发出幽深空旷、浑厚绵的“乓、乓”声音,同时竿子与云板交替地敲打铜钹叶端,发出“仓、仓”的响声。半个月下来,一部《八宝山》我比厚兄唱得还要生动,左邻右舍几乎都在渔鼓周围纳凉听书。时过四十多年,那渔鼓开场词,我依然能原腔老调地忽悠:
打响云板开了口,怀抱渔鼓表根由。
渔鼓取名叫渔鼓,渔鼓是根鱼骨头。
东海有条大黄鱼,千百年前道法修。
龙王把它收到手,命它把守龙门头。
黄鱼不把本分守,违反旨意到处游。
龙王怒斩黄鱼头,抛尸露骨海外流。
骨头流到南山口,长成一根大南竹。
青枝绿叶雄赳赳,百年千年分了蔸。
……
五月南风涨大水,老龙触断南竹蔸。
小水送去三江口,大水冲到大码头。
去了巅来锯了蔸,只留中间一尺九。
……
一套渔鼓修成就,赠与湘子把行修。
洞宾钟离是师祖,时代相传一脉流。
五湖四海访朋友,各府州县拜码头。
金銮殿上参万岁,三宫六院拜皇后。
文官衙内我也走,武官堂上拜诸侯。
小姐房中我也行,相公房中任我游。
白天不带钱和米,晚上不带点灯油。
走路没有贼打劫,睡觉没有强盗偷。
天旱水灾我不怕,出门到处有朋友。
走遍天下坐上客,款待有肉又有酒。

        春节期间,三棒鼓挨家逐户拜年。我儿时第一次听三棒鼓曲目叫《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唱词开门见山:古往到今来,出一祝英台,聪明伶俐真可爱,好个女裙钗。”       三棒鼓和莲花闹经常结伴而行,是鼓艺,但不属鼓书之列。

(2007年10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2 23: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美图佳贴,为老师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3 11: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家澧县大堰垱是中国鼓艺之乡,听鼓书是儿时文化娱乐的重要部分。
这个判断、定义与开头,很是准确,也吸引人。
于是,下文便开始,“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3 11: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往事】听鼓书》,写的好,引人入胜!
所谓“写的好”,首先就是对这“鼓书”了解。不仅听的懂,而且会听、会意,还对“丧鼓”“说鼓”了解的一清二楚。
正因此,所以听的好,听的入迷!
难怪,这文,写的头头是道,而不是,“牛皮是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3 11: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读如下一段话,就让人捧腹!
为了过把隐,在家中我以水瓢、缸钵当鼓,学着说书先生,装模做样地说起书了:“日出东方遍地红,人民领袖毛泽东。横扫千军如卷席,东方飞腾中国龙。”倒还真说出了名堂,大人们休息时,也经常请我说上一段。只是打破了缸钵,打裂了水瓢,我免不了妈妈的责备。

看来,儿时的作者,不仅是个聪明人、调皮神,还是个爱好广泛之人!
而且,作者亦是个类似写《口技》之文的才气人!
不然,怎么会对弄鼓书之人、之态、之感受,写得如此惟妙惟肖呢!
佩服作者的才能与本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3 1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澧县大堰垱是中国鼓艺之乡。
欣赏毛会长美文美图佳贴,点大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18: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超球 发表于 2023-9-13 11:12
老家澧县大堰垱是中国鼓艺之乡,听鼓书是儿时文化娱乐的重要部分。
这个判断、定义与开头,很是 ...

谢谢张老师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18: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超球 发表于 2023-9-13 11:51
一读如下一段话,就让人捧腹!
为了过把隐,在家中我以水瓢、缸钵当鼓,学着说书先生,装模做 ...

谢谢谬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18: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23-9-13 11:56
澧县大堰垱是中国鼓艺之乡。
欣赏毛会长美文美图佳贴,点大赞!

上将军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18: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超球 发表于 2023-9-13 11:51
一读如下一段话,就让人捧腹!
为了过把隐,在家中我以水瓢、缸钵当鼓,学着说书先生,装模做 ...

儿时都有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3:22 , Processed in 0.0355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