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7|回复: 5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十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8 10:01: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9-28 11:38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十三)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三章 商业形态

    商业的集聚是商业形态的自然表现,而集聚的方式却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从乡市、草市到城市、街市,从传统商铺到专业市场,从街头巷尾的摊点到商场的购物中心,从现代超市到网络销售,但凡种种,买卖没变,变的是买卖的方式,即为商业在某一时期呈现的形态。故而有人说,一个城市的成长,其实是商业的成长。
    商由“市”而来,津市的“市”源于渔市。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看到这个“市”的,是元代进士出身的宋裴(1294-1346),他的一首《津市留题》,便让人看到了乡市的雏形,继后是明代文坛四杰之一的何景明(1483一1521),他的那首被津市人视为城市符号的《津市打鱼歌,现已镌刻在沅水河边的常德诗墙上,寓意很明显,它是要与那个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的三闾大夫屈原作一次时空的对接。“江边酒楼燕估客,割髻斫鲙不论百”,语境隽永而飘逸,给人呈现的是一个江南水镇的场景。明清两代,津市或称铺、称塘、称市、称镇。但不论哪一种称谓,商业皆是它的根本,而引带商业一路前行的,即是这个城市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商业形态。
第一节  码头造市
    一、市井起源   
gG_1.jpg

       ▲民国时期津市市井图(覃事春/绘)        
   
    津市人对自己所居住的这个城市有如此的表述:“上到杨湖口,下到小渡口。”意思是城市不大,就这么块地方,如将语境换成文字,则是“街长七里零三分”。令人诧异的是,这一长度在过往的数百年里竟未改变,延续至今。津市人说,上即是指西边方向,澧水自西奔来,城市随水赋形,就其“源”,津市应是从杨湖口开始。明公安派文学家袁中道在《澧游记》中曾这样描绘津市:“从涔澧交会之处,西上十余里,有千户之聚,名曰津市。”“千户”是语境之词,不一定就有千户人家,但此时津市的繁荣却不容置疑。杨湖口北边的品元宫为津市最早的宫庙,里面供天、地、水府三品三元三宫大帝,是为土著祭祀及中元节时举办带有巫傩仪式的盂兰会场所。
    早期的杨湖口就如同一尊硕大的犁头蛰伏于澧水北岸,将西来的澧水一分为二,主干径直向东,分支左拐入湖,因湖岸杨柳成荫,故名杨湖口,而湖则一度叫白杨湖或渔丝湖。两面临水,人亦聚居,始有渔村之说。《澧县调查笔记》中有“就其湖尾结茅者十八家”,因是口碑资料,难以确立。倒是一本贺姓族谱,备述详实,大元年间,江西南昌人贺觉贤以孝廉典牧慈利,由官落屯于慈利十八都(今鹤峰走马),自此在澧水流域繁衍生息,后有分支迁徙澧州,津市杨湖口的贺家湾,北面柏枝林的贺家台皆为贺姓子孙。这一脉贺氏后人没有像明清时期来津的赣籍人那样从事工商业,而是选择了亦工亦农、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他们多从事泥工和屠宰,有首民谣流传至今:“贺家湾,对关山,卖黄瓜,打龙船。”
    元末明初,澧境无垸堤,围垸垦殖肇始于明万历年间,后规模逐年扩大,迨至清康乾年间,津市澧水南岸阳由、复兴(今果园)两垸建成,津澧之间,澧水南岸刘家河至道水口堤垸完工,澧水北岸的改口、东洲、永固、毕李等小垸相继筑成,致使澧城以下澧水主泓约束一线,调蓄功能丧失。每遇洪峰来袭,浊浪滔天,径直撞向关山脚下岩壁,尔后徙折北往,势如悍马,滔滔威逼市区,致使河岸常处于崩塌之势、街市被迫东移。先于大巷口,后至五通庙,最终在大码头停下脚步,这里河窄水深,适合泊船,且对岸关山余脉断尾,正应了风水学之说,没挡遮财路。果真,后来这里成了商业宝地,这是后话。
    明末清初,澧州烽烟不绝,李自成、张献忠所部累克澧州,城内官署民房尽遭焚毁。顺治三年(1646),闯王旧部马进忠复陷州城,州官皆避匿于津市,因杨湖口一带河港交错,人口稠密,时有闯王旧部高一功、李过、刘体纯、袁宗弟、张光翠、牛万才等频繁过境,而州官们混迹于市井之间,倒是有惊无险。顺治七年(1650),重建澧州州署,知州汤调鼎有感于这段经历,作为回报,捐俸在津建延光书院,藉以造士,是为津市文脉之源。
二、专业码头
    “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是为商贾舟楫所会,人杂事繁。清雍正十一年(1733),嘉山巡检司移于津市,首任巡检为四川人彭鳌。然仅隔24年,津市商业繁盛,已成为澧水流域重要商镇,经商者日众,事务纷繁,“奉文裁减巡司,将州判移驻津市,巡检移驻石门水南渡”,首任州判为直隶举人蔡汇征。州判衙署的设置,象征着津市已从普通的市镇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商埠。巡检司仅是一个司法部门(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而州判则是知州的佐官,从七品,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津市发展之迅速。不过,这时的商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沿街商铺的初级阶段,带有浓厚的日中为市的乡市印迹。
    明清时期的津市码头,除少有毛岩砌垒外,大多是自然河坡。因最早的船是从西边来的,故码头由西东渐。时至清末,依序已有货物装卸码头9个。晚清由于外来船只日渐增多,遂出现以地域划分的各路船帮,水运路线除涵盖本省的湘、资、沅、澧外,北通长江,上至川、汉,下至沿海。这时,以码头为中心的列肆如栉。因受货物来源、装卸方便等因素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高度自由化,行而久之,便出现了专业码头。码头之上,便是市场。以下是清代晚期津市的几个专业码头。
    1.汤家巷粮食码头
    清康熙、乾隆年间,澧州东境湖区垦殖加剧,粮食主产区逐渐转移到涔、澹二水(俗称小河)流域以及滨湖一带。粮食集聚由小河船运出六冢口入澧,上溯一里便是汤家巷,而滨湖各路船只抵津离汤家巷最近,由是,这里成了澧州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每岁采运湖南者,帆樯相望不绝。”民国后,水果逐渐入市,遂相傍为水果码头。
    2.太子庙煤码头
    津市煤炭均来自湘中或湘南,从新建坊至汤家巷沿线均为湘帮、宝帮、衡帮船只停泊范围,而太子庙位置最为适中,历来为煤炭装卸码头,民国后,特别是抗战时期,有少许辰溪煤炭在此入市。煤炭除津市本地消费外,部分由此转输至澧水上游诸县。
    3.大码头盐码头
    津市历为澧水流域数县盐岸。清初,淮盐20600引(一引合4000担),嘉庆时增至 35600 引,因战乱时有川盐入境。同治年后,盐改为官方经办,商户运销,一时盐商四起。淮盐由长江入洞庭溯澧水到津市,川盐由宜、沙经荆江分支松滋河入涔水到津市。盐船多在大码头靠岸,故大码头是津市盐商最为集中的地方。
    4.关爷楼药材码头
    明清时期,津市已是澧水上游诸县乃至鄂西地区的主要出口,药材属于山货类,随其他物资一起来津。但真正形成批量是在清初江西药业在津扎根之后,兴盛已到了清晚期,这时的津市药号以及山货行已达数十家。因货源来路有水运和陆运,药号集中于城隍庙和关爷楼河街,山货行集中于大巷口及牌楼口一线。陆路来津的俗称“背篓客”,一般以十人为伙,回时带布匹及杂货。水运运输量远大于陆路。
    5.五通庙桐油码头
    津市植物油脂均来自澧水上游,早期多为原籽,经津市专业榨坊或油行自家榨坊加工而成原油,油脂以桐油、皮油、梓油等为主,桐油为大宗。桐油为山区与滨湖地区的早期斠换物资之一,但真正形成规模是在晚清,汉口开埠后,桐油逐渐有了出口。桐籽果秋季采收,来年春季榨油,待大河发水船运至津市。因是上河来船,故油行多分布于五通庙至关爷楼河街。津市油商和药商均为赣籍一家人,故桐油码头即是药材码头。
三、河街商铺
    像所有水边的城镇一样,津市最早的街市是在河边形成的。所以,河街又叫老街。河街从大巷口发轫,随河岸东延,直至六冢口(民国后称小渡口)。
    河街是由一个一个的码头所衔接的,码头没了,街市也就没了。从前老说津市七里零三分,其实是指杨湖口至小渡口的这段距离。汤家巷以东除了竹木排均和渔船停泊外,不再有商业码头。故人们在逛街时,往往会在汤家巷止步。同样,大巷口至杨湖口沿线,因洪水年年啮岸,河街崩塌不已,最终连州判衙署也给崩没了。迨至晚清,津市的河街,通常是指上从天主堂,下至南华宫这段河街。
    河街的居户是商户,生意无谓大小,开门见商。若是按行当划分的话,这一时期的河街可分为工坊区和商业区。上河街以制绳、制伞、染织为主。下河街则以竹篾编织、圆木加工为主。中段便是以大码头为中心的商业区,商铺最为密集。
    河街是一道可以变换的风景,濒河一侧全是吊脚楼,这种悬坡而建的土家族民居格式显然是上河人带来的。自清康熙年起,因下游年年筑堤,洪道淤塞,津市水患渐频。每逢大水,洪峰来袭,势如摧枯拉朽,吊脚楼首当其中,拆屋卷楼,少则三五间,多则一条街。许是地皮金贵,抑或是房主的执拗,常常是当年冲走,当年兴建。用桐油抹过的新房,其桐油特有的气味,往往会香去整整一条街,仿佛在向世间宣示立业的决心。涨水时节,随着河面升高,常有木帆船直接将缆绳系在某座吊脚楼的木柱上,诚然,双方主人或是熟识或是相好,水手翻越栏杆直接入楼,两手绝不会空着,要么是一腿腊麂肉,抑或是两包鹤峰毛尖。这情形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常能看到,只是津市的城市味道更为浓烈,多了几分斯文。
    吊脚楼还保留着大山里的风格,因结构的缘故,业主在大门的一侧,开一腰身高的窗口用以营业。白日,业主可在自己的门前撑一凉棚,凉棚下摆满货物,这种即遮阴凉又占地盘的凉棚几乎家家都有,只是布料、颜色不同,远远看去,就像是雨后长了一丛丛蘑菇。而街的对面,又是另外一番风景,建筑呈赣派式样,白墙黛瓦,说是砖木结构,但除封火墙外,其他全是木,这种房屋主要特征是,二楼当街一面是栏杆和板壁,夏天炎热时,板壁便可卸掉,只剩下栏杆,凉快许多。店铺打烊开业都得上下梭板,于是,在早晚的某个时辰,便能听到一阵紧过一阵“噼噼啪啪”如同鞭炮炸响的上下梭板声。
    河街除商铺外,铁匠铺随处可见,这种只需一个简陋的棚屋便可开业的铺子,是河街最早的工坊。最初只为水上服务,如造船用的钉焗、行船用的铁锚等,后出产日繁,分炊具、农具、钉具三类。业内又有大铁匠、小铁匠之称。如锻两三百斤铁锚的人,即称大铁匠了。而像刀、剪、铲之类的零碎小件则是小铁匠所为。进了铁铺是看不清人的,除炉火通红外,只能看到对方的牙齿和眼珠,其他一团黑。他们的衣着在一年的大半个时间里没有什么变化,除胸前的那块挡火星的生牛皮兜外,里面也就一条短裤,而那些刚入行的小徒弟们,甚至连短裤也没穿,坊间说是防悴火星子溅进裤裆里了抖不掉,那样会伤了命根子。
四、绿酒红灯大码头
    清咸丰五年(1855),赣商为首的一拨富商大贾醵资,于大码头之上建一座三层楼阁,取名大观楼,意为大观在上。因是河街的制高点,每日清晨,从东边斜过来的第一缕阳光便洒落在大观楼的屋顶上,一片金黄,故此楼又称朝阳阁。
    大码头,通常是指从关爷楼至观音桥的一条东西向直街,以及从码头而上至筲箕洼的一条南北向的横街这片区域。明清时期,这种横直两街交错的格局在津市仅一例,故而列肆交汇,是为街市中心。大码头的形成,应是明清两代的结晶。据资料记载,清顺治年间(1644-1661),江西吉安人来此开设升泰隆秤铺,随之有笔、渔具、棕索、圆木、竹器、雨伞、油漆、皮箱、雕刻、香编等坊店相继在这里开业。各家生产的产品,除部分在本市消费外,其他的一些也会随上下的船只运往各地。这种依附于码头的前店后坊、亦工亦商、自产自销的商业模式是津市大码头最初的商业雏形。
    大码头的升级换代是在清咸丰以后。此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咸丰十一年(1861)汉口开埠,津市始有农产品出口;二是同治十二年(1873)北水松滋河的形成,成为津市到沙市、宜昌最捷径的新航道。汉口开埠给津市带来的好处就是茶叶的出口。光绪十五年(1889)粤商卢次伦在石门泥市创“泰和合”茶号,分别在津市和汉口设立茶庄。每年茶叶通过津市转输汉口,这无疑给津市的消费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晚清,政府对盐的管束略有放松,澧州由淮、川两地同时供盐。川盐由宜、沙两地顺松滋河进入澧境,汉口开埠后木材用量大增,无疑带动了澧水流域的木材市场。有趣的是,澧水的集材场在上河40里的合口,而交易却在津市。由于茶、木、盐三大主业的活跃,津市市场一度繁盛,民间有“茶商、木客、盐贩子”一说,排名顺序一目了然。
    晚清的这种商业格局终因民国初年的洋货入境而打破,1919年,泰和合茶号收束,替代它的是桐油的出口和工业品的进口,津市市场始由农副产品的集散,转换为农副产品与工业品的斠换市场,最能看出这种变化的是大码头商号的生意越来越大,门面越来越洋气,一改传统的梭板门为石库门,毗邻大码头的津市富商禹惠堂为了满足自己的侄子打篮球,竟在院内建了半个篮球场,实属时髦。许是过于传统,大码头依然保留着早期集市的印迹,如凌晨点灯开市,于上午10点形成高峰,摩肩接踵,喧嚣无比,午时收敛于饭铺酒楼,日昃过后行人渐稀。故老津市人说起大码头,总不忘在后面加上市场二字。
    大码头上岸靠东的第一家酒肆即是晚清有名的酒家一集贤楼,当时澧州才子郭春生是这里的常客,也不知是哪一次在这里喝醉了酒,挥毫为朝阳阁写下了那半幅“绿酒红灯大码头”的楹联。为凑齐另一半,后人遐想了近半个世纪,也没人吟诵出满意的词句来。
    1913年7月,最后一任澧州知州朱其元(宣统二年任)卸职返乡,朱在任期间,为官清廉,体恤民困,政声颇著,深得民心,在大码头登船启程时,市民闻讯,纷纷赶来送行,启航时,沿岸市民招手挥巾,依依惜别,大船小艇,一路护行,其场面极为感人。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8 10:24: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8 20:23: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明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8 21:1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9 10: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14 07:27: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2:57 , Processed in 0.042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