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之梅 于 2023-10-9 17:08 编辑
四言诗初探(初稿/上) 文/山之梅
一、四言诗的概念 什么是四言诗?“四言诗”,指四字组成的诗句,是中国传统诗歌中一句四字、双音一顿的一种诗体,属于古体诗范畴。换言之,通篇都是以四字句或基本上以四字句写成的诗歌,称作“四言诗”,或“四言古诗”。 四言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所,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对此,杨慎(明)誉叹为“古雅玄妙”。 四言诗主要盛行于《诗经》时代。刘勰(梁)《文心雕龙·章句》:“至于诗颂,大体以四言为正。”吴讷(明)《文章辨体》:“国风、雅、颂之诗,率以四言成章。若五、七言之句,则间出而仅有也”。以后历朝历代均有发展。 二、四言诗的发展 四言诗是我国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它的诞生与发展,似乎可以这样表达:源于上古,盛于先秦,长于两汉,拓于魏晋,融于南北,存于唐宋(含隋元),传于明清(含民初),兴于当下(盛世)。 (一)源于上古。最古老的四言诗存于上古时期的民间歌谣和韵语之中。上古时期的民歌(合乐为歌)、民谣(徒歌为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原始时代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四言或近似四言的代表作有《击壤歌》,我们经常引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则出自于此。还有《舜典》、《伊耆氏蜡辞》、《南风歌》等。 (二)盛于先秦。这一时期最早的四言诗歌总集是《诗经》,距今3000年左右。《诗经》共305篇,其中纯四言140篇、亚四言159篇、非四言仅6篇。其内容,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雅、颂”,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为诗之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如开篇之《关睢》,还有《子衿》、《木瓜》、《蒹葭》、《北风》、《氓》等等。西周的《周易》(《彖传上· 乾》)、《易林》中的四言虽为卦辞或爻辞,但富有诗意,与《诗经》并为四言诗矩。《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末期,在楚国出现了“楚辞”新诗体,创始人是屈原。代表作有楚辞体《橘颂》、《天问》、骚体《九歌》等,中之五言句,七言句,也是在《诗经》、《周易》四言基础上,把偶字句变为奇字句发展起来的。虽有突破,但还是源于四言体。《吕氏春秋》所载《侯人歌》:“侯人兮猗”,在表音“兮猗”二字前加上“侯人”二字,形式极为简单,但已经表达出一种具体的思想内容与较早的四言诗雏形。 (三)长于两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正体首唱是西汉初期的韦孟,高峰推进是东汉末年的曹操。韦孟在汉高帝年代为楚元王傅,代表作有《讽谏诗》(108句、430余字)、《在邹歌》(52句、210余字)。《讽谏诗》以忧国忧民为主题,以寄寓委婉的讽谏之意叙事布局,自成一体。对政治的腐败或执政者的不良作风和行为进行讽刺劝谏,体现着一位謇謇老臣的直率和忠诚。其艺术风格以典雅古奥,言辞质直,感情强烈,真切动人见长;押韵以自由灵活,转换变化错落有致为善,读之不乏义愤填胸与抑扬顿挫之感。梅鼎祚(明)誉《讽谏诗》为“四言长篇之祖”;刘勰(南朝梁)则称“汉初四言,韦孟首唱”,严羽(南宋)《沧浪诗话》说“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似乎均不为过。 然而在春秋战国《诗经》八百年后,是谁新将四言诗的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那就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其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脍炙人口。沈德潜(清)曾评价说:“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四)拓于魏晋。其代表人物当推魏晋时期的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以及陶渊明等。建安以后,四言诗已趋衰微。此时的嵇康对这一诗体进行革新,融入玄学“天人合一”、“寄情自然”的可取,蹊径另辟,赋予四言诗以新的生命力,使之重鸣于世。他们在题材开拓上,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上升到对于生命、宇宙的思考;在用词与句式上,从弱化或删除虚词向双音节词、骈偶句等方面倾斜;在意象上,从单纯的景物描写向人景相融、超越时空和现实方面突破……,善长于“清”与“浑”,从而成“清远峻切”风格、开“清新高浑”先河。嵇康的代表作是《四言诗十一首》、《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幽愤诗》等。阮籍代表作为《咏怀诗》。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评价:“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陈祚明(清初)曰:“叔夜诗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已全不似三百篇,故佳。”刘师培(民国国学大师)也说:“嵇诗清峻,而阮诗高浑。”陶渊明的《停云(并序)》(四章32句)布局严谨、语言质朴、自然精炼,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与“清远峻切”如出一辙又别有洞天。 (五)融于南北。南北朝时期风行骈文即骈四俪六”中的“骈四”,属于四言诗的范畴,它们之间有个互相启迪、共同提高的际遇。骈文,也称“骈体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又称骈俪文,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它起源于汉代,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四字密而不促, 六字格而非缓”为骈文的大致格式。正因为如此,四言诗 与骈文,还包括汉代辞赋、宫廷乐府、六朝韵文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独自成文,或相融相通,互相启发,共同成长。这一时期四言诗代表作有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六)存于唐宋(含隋与元)。唐诗宋词元曲各具特色地风行在三个朝代,它们似乎优于四言,但又源于四言,所以四言诗在这几个朝代与各自的诗体并存,有的还成了旷世佳作。如隋朝(有说东汉)阴长生《遗世四言诗》、唐代李白的《雪馋赠友人》、韩愈的《元和圣德诗》。柳宗元的《平淮夷雅》,曾被吴讷(明)所编《文章辨体序说》誉为“词严气伟,非后人所及”。北宋苏轼的《山行见月》传世至今。南宋胡一桂也善四言诗,代表作如《四弦一德》、《四言诗十六首》以及元朝周密的《题雪溪图》等。 (七)传于明清(含民初)。明清两代对四言诗的鉴赏水平颇高,且注意收藏、编排与创作。鉴赏名家有梅鼎祚、杨慎、吴讷、马一龙、袁中道、罗廷绣、唐伯虎、吴嘉纪、张居正,以及明末清初的沈德潜、扬维桢、陈如松、一休宗纯、为霖道霈、乐彝尊、魏僖、徐士俊以及刘师培等大家,阵容强大,语出惊人。赏析并点评从上古、先秦以来的诸多四言名篇佳作,也涌现了程敏政《芝颂》、何景明《溵之水》、郑板桥《诗四言》等名家名篇,为推进四言诗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民国时期,四言诗仍在传承。“五四”运动前后,在白话文迅速崛起、自由体诗歌活跃在新世纪文坛之际,深研传统文化的陈寅恪、胡适、马一浮、熊十力、钱钟书等人士继续吟咏,毛泽东主席更是这一时期传统诗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明耻篇》、《祭黄帝陵》、《祭母文》等四言诗,还有周恩来总理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均为旷世佳作,引领“五四”运动至今,不尽诗流踏浪而来、滔滔诗潮滚滚向前。 (八)兴于当下。当今盛世华夏,四言诗呈澎湃之势。尤其是常德,四言诗的创作已经站在全国的潮头。常德的四言名家,除屈原行吟泽畔,陶渊明佳记桃源,当数本土明清时期的龙膺(武陵人)、清末民初的易顺鼎(汉寿人)、当代四言大家刘明(鼎城人)。 龙膺,湖广武陵人,明万历八年中进士,曾任陕西参政,后为南太常寺卿,是明末清初的诗家、散曲大家,他的五言诗尤为卓越(代表作《赠天竺比邱梵名娑羯延主北禅古寺十六韵》),究其根底亦是从四言的发展而来。 易顺鼎,光绪乙亥举人,官至广东钦廉道,是清末民(国)初的诗家、散曲大家。其四言诗代表作是《琴志楼诗集卷九》:“峨峨山高,洋洋水深。杂花照涧,幽柯蔽林。目送万化,手劳孤斟。危亭若笠,中有一琴”。 刘明先生从常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任上退休后,从戊戌开始至癸卯夏,五年时间创作四言诗3000余首达20万字,乃当今中国诗坛第一人。常德四言诗专家王永刚先生如是说:“刘明的四言诗歌自成一体,情态多变,拥有与诗经内涵一样的品质”。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助理、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陈柯平先生读了《24节气四言诗》,赞叹“在当代诗词百花园中,新发现了一丛古朴、凝练、似曾相识的稻菽、麦穗、高梁”,可谓“智借泉源滋稼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红网、凤凰网、常德日报、江苏、广东等60多家媒体报道其原创四言诗。在刘明先生的倡导下,“常德市四言研究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沅郡学校召开大会,率先在全国成立。继常德市于2003年被授予全国第一个“中华诗词之市”后,扛起了振兴四言诗的大旗。 三、四言诗的特点
一是节奏鲜明,有青铜美。四言诗四字一拍的“二二”节奏,形式简单表达灵活,每句的词汇虽然有限,但少有垫话的虚词,没有过度雕琢的余地,显得节奏鲜明,简练朴拙,通顺明快,给人以青铜器之美感。《诗经》中的每一篇都由若干章组成,每一章的字句基本相同,时而略有变化,形成一种重叠复沓的结构,在回环往复中达到抒情效果。《国风》、《小雅》、《大雅》等,《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均有此感。
二是朗朗上口,有韵律感。四言诗的特点是以平仄为主,形成一定的韵律,以显平衡和谐。同时还要求每句诗的韵脚要相同,进而形成一定的声韵美感。四言古诗的韵律美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诗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过重要作用。《诗经》的语言朗朗上口,大多四字连起。后来我们的成语就是用的这种技巧,往往四个字就将道理阐述清楚,简洁易懂,好记好诵,老少咸宜,广受欢迎,便于传播与传承。 三是感情丰富,有表现力。《诗经》四言诗所表达的情感极其充沛又很接地气,其朴素、自然、婉转、真诚之美贯串始终。之中还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或杂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用双声叠韵使声调优美,情感表现力抓人,“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精彩句子为人们津津乐道并时常加以引用。《诗经》里的作者都是无名的,最早的已经远离我们三千年了,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里有思念,有欢乐,有痛苦,有愤慨,这些情感穿越千年,今天读来依然很是感人。《诗经》中的作品还在重叠中采用口语,使用之、乎、也、兮等语气助词,使诗歌富于旋律,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真切。《王风·采葛》这首诗中就添加了六个语气助词“兮”,增加了作品的韵律美。《秦风·蒹葭》中以佳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重叠而不重意,意境可谓情景交融、朴素自然,情感表达更加充分、强烈。 四是古朴庄重,有仪式感。四言诗由偶数组成,偶数句比奇数句更容易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此外,尤其是在庆典、祭祀、纪事等活动中,在名胜游记、选集序跋、纪念碑刻等文牒里,常常以四言诗表达,如《轩辕黄帝祭文》、《炎帝祭文》,与其他文体相比,更显古朴庄重和仪式感。 五是意境雄浑,有感染力。如曹操的四言诗,雄浑开阔豪迈奔放,语言沉雄质朴,意境和语言均佳。比如《观沧海》,写诗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事,采用质朴的语言,写最开阔、雄浑的意境,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一幅苍茫的海景图表现的淋漓尽致,好像日月星辰全在大海之中,体现了曹操那种俯仰天地的广阔胸襟。
六是清远峻切,有穿透力。如嵇康的《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之十四:“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猗猗兰蔼,殖彼中原。绿叶幽茂,丽蕊浓繁。馥馥蕙芳,顺风而宣。微风清扇,云气四除。皎皎亮月,丽于高隅。”诗中的意象如“流水”、“清风”、“兰蔼”、“微风”、“亮月”等,仿佛是信手拈来,看似平淡,但诗人通过运用白描、比兴等手法,寥寥数语中的轻描淡写,便创造了一个一尘不染、澄静精纯的氛围,如人间仙境一般。诗人将自己的“仙心”巧妙地融化到了自己的诗歌之中。 七是以诗鉴史,有厚重感、激励性。四言诗有很多写历史,读后深感厚重。还有《周易》(易经)中许多名句,如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人们至今吟诵不绝,启迪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由于四言诗的流传,唐丞相魏征面对唐太宗些许过失常直言不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就有了李世民“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以史为镜,以知兴替;以人为镜,以明得失;朕此三镜,以防已过;今徵殂逝,遂一镜矣”的警世之言。 八是格律宽松,有适应性。四言诗有规矩可循,但相比五言、七言,格律要求相对宽松,写作的束缚要少。这种相对自由之随性,诗歌之古体、古味、古风、古韵会体现得更好。 九是题材广泛,有包罗感。人们从刘明先生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立足常德、放眼天下,植根本土、紧贴时代,从山川河岳到名楼名阁,从古村古城到乡村振兴,从抗疫历程到寄托乡愁,从风土人情到四头月节,从无题到有题,无所不及,佳作频频。 十是服务事要,有时代感。从四言诗的演变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四言诗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与节奏。由于四言诗的偶数句比奇数句更容易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在颂诗中表现的尤其明显。所以在宣读或吟诵时,一般采用四言诗或带韵律的以四言为主的辞赋。后世诗人往往出于复古心理而有拟作,碑铭之文也多用四言。显现出时代感、节奏感、仪式感较强的特点。 四言诗也有它的不足,主要是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显得有些呆板,对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显得欠缺。有时候要完整表达一个意思,往往需要凑好多句才成,所以不得不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上“之乎也兮”文言文语气助词偏多,青少年读起来有些异觉。还有,四言诗要不要格律、押韵是平仄单用还是混用;四言诗中可不可以适度添加五、六、七言;怎样与格律体诗、自由体诗融合促进……都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好在常德如今扛起了研究大旗,这一缺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弥补,需要探讨的问题也许在传承发展中将得到很好解决。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