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762|回复: 25

浅谈咏物诗写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4 10: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咏物诗就是以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吟咏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已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等。古人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怎样创作咏物诗?通常的有三种写法:
一是形神并重,以神写形。描绘客观事物、塑造艺术形象讲究形神统一,讲究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观点,最初是作为绘画理论提出来的,后来逐渐地运用到文学创作领域中去,为大家普遍地接受,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观点。它的提出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水平和鉴赏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决定人物外形是否具有活的生命力的内在的精神面貌,就是神。不仅人物有自己的精神状态,就是自然景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都有自己的精神状态。如唐•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就写明了形神并重,秋风能解落三秋树叶,春风来了能摧开二月鲜花,风过江能捲起千层浪花,以神写形,体现了形神并重的效果。
二是托物言志,志高物洁。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借石灰作比喻,倾诉自已为国忠诚清白,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态度……。又比如秋瑾的《秋海棠》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平斗晚风。这首诗为咏物言志,诗人以海棠比自已,抒写独立自强的战斗情怀。如清•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号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亦工诗,有“三绝”之誉。作品反映其不满黑暗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和心胸磊落的高尚情操。
三,借物抒情,情真物美。咏物诗就是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这就要平时多留心身边事物,用多角度观察生活。如《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当时凭轩涕泗流。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4 11: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咏物诗写作知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4 12: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增长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4 12: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形神并重,以神写形。二是托物言志,志高物洁。三,借物抒情,情真物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4 16: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涨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4 17: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揭秘,好开眼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5 07:43: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研究深刻,指导性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08: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老师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7 22: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6 18: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振敏 于 2017-1-26 18:44 编辑

      好文章!和津市的诗友已经融为一体,和临澧的诗友接触太少,这不正常。我们要借正扬网的东风,加强联系,共同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8:39 , Processed in 0.0370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