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的书纸业 清末,津市书纸店,最早以“堂”为牌名,有聚贤堂、会文堂、三元堂、义元堂、崇文堂五家。 民国十年(1921年)以来,发展了仁昌祥、郑聚兴、义元堂改为义元长,前后共有七家,民国十八年(1929年)鼎新开业即有八家。 民国二十年(1931年)聚贤堂、会文堂收束,新增公盛义、喻恒大、文华、晋国长、周其昌共十一家。 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五年,市场出现畸形发展,是历史上商业鼎盛时期,书纸业也相应发展,原有九家中除仁昌祥、崇文堂收束外,老店有三元堂改为德庆祥、鼎新改为杨鼎新、公盛义改为公盛福、义元长改为大吉康、周文华、喻恒大、郑聚兴,继之开业的有江义兴、大公、大成、锦大、新民、周其昌、晋国长、天成、永和、仁和、仁大、金玉堂等十九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治上的反动、军事上的崩溃,市场通货膨胀,金融贬值,出现了经济危机,加之湖北、四川等地商人返籍,津市商业经济萧条,书纸业维持门面或维持生计的尚有十五家,即永吉康(大吉康改牌)、大成仁(大成改组)、丰成(天成改牌)、新民、锦大、大公、江义兴、杨鼎新、公盛福、仁大、公大、志胜、信孚、正新、金玉堂。 书纸业一览表 牌名 | 店址 | 经理人 | 独资合资 | 经营时间 | 说明 | 聚贤堂 | 新码头正街 | 王赐林 | 独 | 清末—1931年 |
| 会文堂 | 三元宫正街 | 周XX | 独 | 清末—1931年 |
| 三元堂 | 祁家巷正街 | 徐乾吉 | 独 | 清末—1935年 |
| 义九堂 | 大码头正街 | 王 | 独 | 清末—1921年 |
| 崇文堂 | 汤家巷正街 | 周 | 独 | 清末—1935年 | 1945年后改为裕康 | 郑聚兴 | 拐子巷正街 | 郑xx | 独 | 1920年—1937年 |
| 仁昌祥 | 水府庙正街 | 杨明锡 | 独 | 1921年—1935年 |
| 义元长 | 大码头正街 | 王植庭 | 合 | 1921年—1937年 | 由义元堂改牌 | 鼎新 | 大码头横街 | 杨汉贤 | 合 | 1929年—1937年 | 抗战后改杨鼎新 | 周其昌 | 三元宫正街 | 周寿山 | 独 | 1931年—1940年 |
| 喻恒大 |
| 喻XX | 独 | 1931年—1940年 |
| 文华 | 大码头正街 | 盛XX | 合 | 1931年—1940年 | 常德驻津分店 | 公盛义 | 大码头正街 | 王文俊 | 合 | 1931年—1937年 |
| 德庆祥 | 祁家巷正街 | 王庆元 | 独 | 1940年 | 三元堂原址 | 杨鼎新 | 观音桥正街 | 杨炳煌 | 独 | 1937年—1952年 | 由鼎新改牌 | 公盛福 | 大码头正街 | 苏全如 | 独 | 1937年—1952年 | 由公盛义改牌 | 大吉康 | 大码头正街 | 曾舒荪 | 合 | 1937年—1956年 | 由义元长改牌 | 江义兴 | 三元宫 | 江文初 | 独 | 1937年—1956年 |
| 晋国长 | 关爷楼 | 苏德金 | 独 | 1931年—1940年 |
| 大公 | 大码头横街 | 邓积庆 | 合 | 1947年—1956年 |
| 大成 | 商会街 | 李圣清 | 合 | 1937年—1945年 |
| 锦大 | 石家巷正街 | 前周永发后周绍湘 | 独 | 1937年—1956年 |
| 新民 | 新码头 | 刘中孚 | 合 | 1937年—1956年 |
| 永成 | 大码头 | 王文俊 | 合 | 1937年—1945年 |
| 天成 | 大码头横街 | 王维汉 | 合 | 1940年—1942年 |
| 永和 | 大码头横街 | 郑景堂 | 合 | 1940年—1945年 |
| 仁大 | 三元宫正街 | 周寿山 | 独 | 1940年—1952年 |
| 金玉堂 | 油榨街 | 张文轩 | 独 | 1937年—1952年 |
| 永吉康 | 大码头正街 | 曾舒荪 | 独 | 1945年 | 由大吉康改牌 | 大成仁 | 商会街 | 1950年前李圣清 后宋玉山 | 合 | 1945年—1956年 | 由大成改牌 | 丰成 | 大码头横街 | 王维汉 | 合 | 1942年—1956年 | 由天成改牌 | 公大 | 新建坊正街 | 徐炳煌 | 合 | 1945年—1952年 |
| 志胜 | 关爷楼 | 周绍泉 | 独 | 1947年—1956年 |
| 信孚 | 拐子巷下 | 陈仁富 | 独 | 1945年—1956年 |
| 正新 | 拐子巷下 | 张云鹏 | 独 | 1948年—1956年 |
| 太吉祥 |
| 徐丕鑫 | 独 | 1946年—1950年 |
| 仁和 | 观音桥 | 彭大久 | 合 | 1944年—1946年 |
|
书纸业主要经营纸张,包括文化用纸、包装用纸,有花胚(福建长汀产)、汀贡(浏阳和江西萍乡产品)、官堆、古帘、竹帘、玉版老仄、宝毛(邵阳新化产品)、顶账、二账(湘乡产品)、皮纸、色纸等主要商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洋纸”输入,即经营机制纸、有光纸、道林纸、新闻纸等。此外,经营文具笔墨、经济账表、课本书本、对练字帖、迷信用品,也有少数店铺以经营其他商品如公盛义以锅铁为主,文华、新民以书本为主,金玉堂是个小店,则是自刻自印专营歌本、迷信品。 民国九年(1920年)前,三元堂、义元堂两家资本雄厚,在宝庆(即今邵阳)购进散页土版书,批售各店,装订成本出售。 土版书多为五经四书以及三字经、女儿经、教儿经、增广、千字文、百家姓、古文观止、古文课本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前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以机制纸印刷,称谓“洋版书”,土版书逐渐淘汰。 对联也是书纸业经营大宗商品,逢年过节店铺开张,婚礼葬挽,祝寿喜庆,多以对联奉送,杨鼎新开始手写对联供应,后与长沙、益阳、湘潭等地订购包销,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对联除销往澧水上游邻近县城农村外,还远销四川等地。 书纸,主要从长沙、湘潭、邵阳、益阳等地进货。杨鼎新在长沙、湘潭、益阳设有座庄开有店铺,公盛福、大成仁、永吉康、锦大一类较有名望的店铺,也派有外庄、流动采购。一般小店则在本市进货或则临时外出进货。纸张主要销往澧县各集镇,澧水上游即石门、慈利、大庸、临澧,澧水下游的安乡以及湘鄂邻近的公安、松滋、石首、藕池一带,年销售额约六万元上下。抗日战争时期,机制纸不易输入,大多经营土纸,远销襄阳、樊城、老河口以及四川万县,甚至重庆三斗坪通津道上,日以500件计算,年运量达十八至二十万件,交易额达200万元左右。 书纸业的旺季以清明、中元为迷信纸旺季,秋后为族谱印刷旺季,春秋开学为课本旺季,冬季账表旺季,五八腊则是包装用纸旺季。 书纸店均有加工作坊,大店作坊约十人左右,小店则有三至五人的,主要印刷账表课本、迷信用品,均为木板、手工印刷,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才有石印,但木板印刷一直沿袭至建国初期,抗战时期有的书纸店为集中经营业务。手工印刷制品则由专门作坊代替,当时有作坊十余家,操作工人达60余人,印刷技术差的坐黑印台,即印黑色迷信品,质量粗劣无妨;技术较好的坐绿印台,即印课本;技术强的才能坐红印台,即印账本。 津市书纸业设有同业公会,一九三七年以来,担任同业公会理事长的先后有王植庭、曾舒荪、杨炳煌、周绍湘等,同业公会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行情、议定货价、摊派捐款、调解纠纷、劳资协商等。同业公会有时还要与各种捐税的摊派讨价还价,或分摊各户。建国前的捐税名目繁多,如厘金税、迷信用纸税、印花税、营业税、所得税、利润税、海关税、货物税、商会办公费,还有慈善堂、津市日报、房地产、消防费等,以上各种捐税,都由同业公会分摊、收齐、付出。同业公会理事长都是义务制,工作还是繁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