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病毒——澧州明清时期见于记载的大瘟疫
作者:谭远辉
在古代,人们总是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中生存与发展,瘟疫是一种恶性传染病,而且致死率较高。瘟疫的种类有疟疾、鼠疫、痢疾、天花、伤寒、猩红热、霍乱等。
瘟疫在南方发生最为频繁,由于环境、医疗水平、防范措施等因素, 古代瘟疫爆发的频率远高于现代。梁启超《新民说》曾记:“近十年来,广东人死于疫病者,每岁以数十万计。”但在古地方志中对灾害的记录主要体现在战乱、水旱、蝗灾、地震等,记载瘟疫的较少,澧州的志书中亦然。
澧州在明代辖安乡、石门、慈利三县,以及永定、九溪二卫,桑植安抚司、津市属澧州直管。在弘治《岳州府志》、嘉靖《澧州志》和康熙《安乡县志》中检索到三处有关瘟疫的记载。
1.弘治《岳州府志》卷十《慈利县.祥异志》:“大疫:宣德十年(1435)夏,大疫相继,亡者数百人。官为命医行疗,越数月始息。”
2.嘉靖《澧州志》卷四《正祀纪》李槃《澧州城隍庙记》:“又昨岁(嘉靖四十一年,1562)春夏之交,民苦厉疫,兹岁复作。”
3.康熙《安乡县志》卷二《灾祥》:“(万历)戊子十六年(1588)大水,疫病,死徙载道。”
清代澧州辖安乡、安福(今临澧)、石门、慈利、永定五县。见于记载的瘟疫有如下几条:
1.乾隆《直隶澧州志林》卷十九《禨祥》:“顺治元年甲申(1644)三月大疫,安乡死者过半,民废耕,米肉价三四倍。仰给常、澧,赖开五厂,活命万计。永定饥,疫同。”
2.乾隆《续修安乡县志》卷八《禨祥》:"(康熙)丙戌四十五年(1706),熟。病疫遍行,死者无数。”“丁亥四十六年(1707),熟。病疫历春始消。”这次瘟疫在乾隆《直隶澧州志林》中记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澧州、县瘟疫大作, 次年尤甚,孤丁寡族至有田宅无主者。"
3.同上:“(雍正)戊申六年(1728),微旱,半熟。民多疾疫。”这次瘟疫在民国《安乡县志初稿》卷九中说得更具体:“(雍正)戊申六年(1728)春,大疫,田半荒。大饥之后复瘟疫数月,一家或连死数人,赤身埋堂中,比邻不知。”
4.同治《直隶澧州志》卷十九《襪祥》:“(乾隆)三十四年已丑(1769)六月,疫。”
5.同上:“道光十二年王辰(1832)大疫,道瑾相望。”该条并见于安乡、安福今临澧)两县的条例中。但石门、慈利、永定等县不列。
以上宣德十年发生于慈利的瘟疫、万历十六年发生于安乡的瘟疫以及乾隆三十四年发生于澧州的瘟疫都在夏天, 且安乡的瘟疫乃由水灾引发,应与暑热、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可能为霍乱、痢疾一类肠道传染病。嘉靖四十一年澧州的瘟疫首先发生于春夏之交, 当年可能平息了。 “兹岁复作”, 意为到处可以看见匆匆忙忙抬棺木的人。顺治元年的大瘟疫也发生在安乡,为暮春爆发,致“死者过半”。而且这一年在永定也发生了疫情, 也很严重。
康熙四十五年至康熙四十六年,自秋且春, “澧州、 县瘟疫大作”,数月乃息,多县映及。 “病疫遍行,死者无数。”雍正六年安乡也爆发了两次瘟疫, 先是春季大疫,以致田地无人耕种,造成饥荒,大疫后再次发生瘟疫,持续数月。致有“一家或连死数人”,无人掩埋的惨状。
道光十二年的大瘟疫波及澧州、 安乡、安福(今临澧)三地, “道瑾相望”。
以上主要以安乡和澧州处于湖区和平原的瘟疫为多。 在湖区其实还有高致死率的血吸虫病, 虽然不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染, 但在血吸虫泛滥的疫区常能造成群体死亡, “万户萧疏鬼唱歌”。 在今天澧县的洪湖区、津市、安乡都有血吸虫疫区,而今天,血吸虫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了。
瘟疫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人群越密集的地方瘟疫爆发的概率越高,所以古代军队在作战期间就经常发生瘟疫, 还有家庭感染, 一家之中只要有一人得传染病,家庭其他成员就先后染病,乃至有灭门之灾。
在古代,人们面对瘟疫毫无办法, 全靠自生自灭。于是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好向神灵祈祷, 祈求消灾弭祸, 佑我苍生。于是各种神庙应运而生, 如城隍庙、龙神庙、五岳四渎之神等,凡水旱疾疫无所不祭,这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