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11-13 19:46 编辑
老乡照片征集(2) “彭家十满嗲”一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生产队有三户姓彭的人家,住甘家圩子,即彭国斌和当时称呼“彭家十满嗲”和“彭家满嗲”的。大跃进时期彭国斌一家搬到干堤上来了,就剩下“彭家十满嗲”和“彭家满嗲”两户。 先说“彭家十满嗲”,从位置来说,他家住在我们生产队的顶东南端,和“彭家满嗲”的房子还隔一条东西向的小沟。人民公社搞村庄化小集中时“彭家满嗲”一家“北上”搬到我家合住,好像“彭家十满嗲”家没搬。我记得“彭家十满嗲”家的房子大,家里还有碾米的碾子,有一次我父亲把推子推好的糙米挑到他家碾,我负责看碾子,即看着蒙着眼睛的牛拖着石盘在碾槽里转,去掉米皮,糙米变熟米。我们附近汤家也有碾子,当时可能忙,有人在用。 “彭家十满嗲”的父亲母亲我没见着,父亲彭根清,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被土匪杀害的;母亲姚氏,人称“彭家二娭”。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彭定军,单传彭国保,再单传彭华平,我见到过他们父子二人,彭国保单身。彭华平大概是1949年生人,未婚,得肝病早故。父子好像依靠彭汉军居住。 二儿子彭学军,人称“十满嗲”,夫人周再珍,都出生清光绪年间,生卒不详。生有四个儿子: 彭学军、周再珍的大儿子彭春荣(1931—2000).夫人程玉珍(1931—2005)。有儿子,早故。三个女儿:彭雪梅(1963—)、彭竹英(1965—)、彭幺元(1969—)。
老二彭喜四(1935—),夫人王春秀(1936—2005)。彭喜四,我习惯称呼他彭四喜,以为他就叫这个名字,张慎国主任再三核实他叫彭喜四。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彭桂华(1964—)和彭再华(1968—),儿子彭秋华(1970—)。今年3月17日,我回老家参加表兄彭逢淼的丧葬,见到彭喜四老人,已经是快九十岁的高寿老人,他热情地喊我“应老师”,让我拍照留念。
王春秀(1936—2005) 彭喜四于老家,2023年3月笔者拍摄。
老三彭运六(1941—),夫人蒋凤英(1945—2015)。有三个女儿:彭爱华、彭菊华、彭妹华。我喊他运六哥,因为我们年龄相近,走得也近。他年轻搞集体时就看鸭子,后来搞农村责任制时私人也看芽子。我在六合学校教书,有时看见他看鸭子,我还和他聊聊看鸭子的事情,他告诉我鸭子有下蛋季节,称蛋季。春节过后就要迎接蛋季,要喂食,催蛋。什么时候喂饲料,有科学。另外,生蛋率,行话是几成蛋。
最小的儿子彭寿泉,好像是1950年前后生人,单身。他有过一段婚姻。是1970年从湖北搬到六合15队居住的彭春生的夫人熊福元介绍,彭寿泉到湖北闸口招郎,女方姓李,叫玉兰。后来,因为性格不合离异了,彭寿泉又回到老家来了。彭春生和熊福元夫妇和大儿子彭桂香及女儿彭桂英迁来六合垸,因为和十五队的彭家是共先祖的本族,当时15队在当地生产条件还算好,先进生产队;另外熊福元老家西河,是大队书记熊元香的远房妹妹,有亲戚关系。小儿子彭桂华一家没来。1975年,种种原因,举家又搬回湖北去了。
彭桂英迁住六合,曾在我任教的班级读书,她回忆:“我家住在大队部的后面,隔彭逢祥家只有十来米远。我大哥彭桂香,我父彭春生。大队部前面住的彭逢奇,那时小学只有五年半,半年就到大队部读了,初中也就在那,我隔得近,每天出早工后去上学,放学后,还回队出一歇工,那时靠工分呷饭。父母年岁高了,家庭条件不好,哥不同意我上学,那时候徐冬菊下放在我们队,后来她当老师了,就跟爸妈讲,要让我读书,没文化不行,后来才让我去。”
彭桂英,随父母迁移六合十五队后,曾在六合学校读初中。
彭学军、周再珍生有两个女儿:彭淑珍,远嫁黑龙江;彭玉梅,嫁南县九百弓。
【书名题字:徐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