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吴若愚 于 2023-11-13 15:33 编辑
第一任常澧镇守使王正雅(二)
文/葛乐山
这时,湖南都督谭延闿以荆州刚刚收复,千头万绪, 急待处理,便会同湖北都督黎元洪,电请王正雅留守荆州,而王正雅则谦虚地荐举鄂军唐牺支,认为攻下荆州与唐牺支的有力配合分不开,而自己是客军,唐是鄂军,理应由唐留守荆州,王于是引兵回到湖南来,他这种有功不居、善识大体的风度,一时传为佳话。 自此,王正雅影响更大,受到各方推崇并被谭延闿委任为常澧镇守使,管辖永顺、大庸、慈利、桑植、石门、临澧、澧县、 安乡、南县等9县。 当王正雅大军凯旋路过津市时,津市万人空巷,拥向大街两边, 争睹王的风采, 鞭炮声响彻云霄, 王频频点头,感谢津市父老的欢迎。王虽驻军县城,但鉴于津市是九澧门户、商业重镇,因而经常来津市坐镇和视察, 与津市老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
王正雅任镇守使时,能高瞻远瞩, 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他常说:“要把九澧建设好,首先要造就出一批有才能的人,而人才的来源,关键在于发展教育事业。”因此,他极力提倡办学。 不仅提倡办中、小学, 还重视职业教育。首先将澧县县中由小西门迁到大西门,扩充校舍,增加班级,使更多青年有入学机会。为了解放妇女,使女子也能学得文化知识,他又筹办武祖女子师范,学制7年,预科1年,本科5年, 专科2年, 鼓励女子入学,努力培养乡村教师(王遇刺后,武祖女师改为九澧第二女子联合师范)。他之后还在镇守使衙门里划出几间房屋设立了一个文学专修班,因五四运动后提倡新文学,他认为要国富民强,靠学“五经”是不行的,便动员读经书的儿童改读语体文。1919年, 他为了振兴九澧工业、农业,在漕澧城开办了甲种农业、商业学校,招收农、商各一个班,努力培养农业、商业骨干力量。不幸在他逝世后,好几所学校都先后停办了。
王正雅待人宽厚,有两件事足以说明:他小时读私整时, 有次因背书不出来,受到蒙师田春山重重体罚, 当他出任镇守使后, 一次回慈利视察,特地差人约见田老师,田老师担心他当了大官会进行报复,拒不见他,王正雅便亲自上门拜见,田老师不得不出迎。王挽田老师手说:“你当年从严教我是对的,要不是你教导有方,我哪能有今天。今天登门拜访,是专来向你致谢的。”说罢,脱帽一鞠躬。这件事,他常对人谈起, 并勉励他所办学校的教师都得效法田春山先生,师严弟子方强。但王正雅对自己子女的过失却不含糊、迁就。据说有次王正雅有个儿子,在澧城化装成女学生混入女师被人告发, 王正雅知道后大怒, 将儿子关押起来准备严办,后经田春山老师讨保, 王正雅碍于老师情面,才从宽处理。
辛亥革命后不久, 袁世凯梦想当皇帝,于1916年粉墨登场, 王正雅竟致电祝贺,电文中有“惟望早正天位,以慰望治之心”的语句,成为他一生莫大污点。1920年7月18日南军李温珩师进攻澧州,王正雅为做好迎战准备,派儿子春初在津市皇姑山设置 瞭望哨,日夜派兵守望。后因李温珩大军蜂拥而来,加之所率部属王子瑞营倒戈,使局势逆转,王正雅不得不撤出澧州城。22日路过慈利猫儿峪时,被常澧副镇守使卿衡部下喻营长刺死。王被刺后,王的部属拥戴王春初带兵前往报仇。 贺龙原为王正雅部下, 私交很深,闻王正雅被害,在王春初的请求下,便带领所部周朝武(号铁鞭)营,由桑植南下,卿衡见势不妙,交火后急忙逃跑。3年后,王正雅灵枢由慈利迁来津市关山大洼安葬。津、澧百姓缅怀王正雅在推翻清朝政府时立下的功绩,纷纷出动, 伫立宝塔湾至津市关山大洼沿河两岸,迎接护柩船队经过。
1923年, 王正雅的亲属和学生汤馥兰等数人发起,在澧县县城内白家巷正雅公馆里办起正雅女子学校(后来男女兼收),用以纪念王正雅生前重视知识、培养人才、积极兴办教育事业造福九澧之美德。
注:王正雅攻打荆州时,守军自持城坚兵众,安如磐石,扬言要想拿下荆州城,除非纸兵从天降。因“纸兵”与子豳”(音斌)谐音,意指王正雅军为神兵天降。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