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1-14 10:53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三十三)
第六章 工业立市 1970年以前,津市地方工业主要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在22个市属工业企业中,按行业分有:机械企业7个;化工企业3个;纺织企业3个;轻工企业7个;建材企业2个。1969年后,湘澧盐矿、湖南拖拉机制造厂、津市电子管厂相继在津建成投产,地方工业遂调整三年发展规划,以建立小而全的地方工业体系为目标,即电子工业体系、盐化工体系、纺织工业体系、建材工业体系、轻工业体系。这一期间,津市市属工业发展迅速,1972年,职工人数突破一万,1976年,年产值首次突破一亿。 1978年,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经济工作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八字方针,津市根据自身条件,对现有五大工业体系作出调整。在逐一分析现有1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后,优胜劣汰,主动放弃水泥厂、高压水管厂两建材企业,将大有前途的两家做味精的企业合并,来势不错的新产品酶制剂单独建厂,首次提出以食品、纺织、轻工、机电、化工作为工业立市的5大支柱产业。1990年,津市工业总产值3.72亿元,占全市总财政收入的64.33%,创汇389.18万美元,占全市创汇总额的85.50%,工业已成为津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及其他产业赖以发展的依托。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向。这旨在打破几十年一贯制的政府下计划,企业管生产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占全市工业80%以上的小型企业处于无所适从,处境艰难的状况。加之民营经济的崛起,全市工业企业几年之内便出现了塌方式的倒闭,仅有不到10%的工业企业挨到2000年的公有企业改制。所谓谋生者,必先死而后生,正是这种新旧的更替,蓄50年打下的工业基础,为津市日后的工业发展铺平了道路,也就有了日后的盐化工、酶化工、食品加工业、汽配产业链等新兴工业的出现,工业立市的战略定位没变。尤其是工业园高新区的创建,开启了津市工业的新纪元。
第一节 工业门类及主要产品
一、食品 津市食品工业起源于槽坊和斋坊,以酿酒为主的槽坊业历史悠久。津市历来为澧州最大的米市,米店老板顺便建个槽坊,如同就汤下面。1952年成立的康乐酒厂由27家私营酿酒户联营组设,津市槽坊业之发达可见一斑。斋坊属南货业,一般有点规模的南货铺均附有糕点作坊,如民国时期津市南货业的几大商号百禄斋、百福斋、芝兰斋等。斋坊除做糕点糖果外,还生产豆豉、酱菜、白酒,名扬九澧的黑豆豉及凤尾菜即源于此,津市南货铺生产的白酒驰名九澧。 1950年代初,津市依托周边资源优势相继建了澧东油厂和澧南粉厂,对私改造后又建起了津市酒厂、津市干菜厂、津市糕点厂等企业,以此打下了津市现代食品工业的基础。但食品工业真正的兴盛是在1970年代,首先是澧南粉厂试制出味精并规模化生产,随之日化厂开发出糖化酶新产品,后又有澧东油厂转产生产味精,使津市食品工业初具规模。1980年代,夹心糖厂引进意大利糖果生产线,食品工业又添新军,糖果生产一下跻身于津市五大工业行业之首。 2000年公企改制后,味精厂、酒厂相继破产消亡,干菜厂、糕点厂均由各私营业主传承并发扬光大。酶制剂厂改制由民营企业鸿鹰祥承顶,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年出口酶制剂约在30万标吨左右,总资产达1.6个亿,年产值3.5个亿,年上缴利税4000万元。 小食品是津市食品工业的一大特色,自2000年起,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以及举办各类食品评选推介活动,津市小食品行业呈蓬勃发展之势,现已有油类、肉类、鱼类、豆类、饮料、小食品加工企业30余家,涌现出张老头、十八子、绿康、南北特、大北农等年产值上千万的数家骨干企业。 1.味精 津市生产味精的企业原仅澧南粉厂一家,后澧东油厂转产,增至两家。1981年,两厂合并后,味精生产进入产销黄金期,每年上缴利税均在百万以上,于1987年达到264万元,成为津市工业企业名副其实的纳税大户,产品除拥有湖南大半个市场外,并涉足于中南广大地区,少量销往香港。“麦穗牌”大型广告牌矗立在武汉、长沙街头,1988年,麦穗牌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代开始出现颓势,后经几次改组未有成效,于2000年后退出市场。 2.酶制剂 酶制剂是被逼出来的一个产品。津市日用化工厂原是一个生产雪花膏、哈利油等低端日用化工产品的小厂,1970年代濒临倒闭。为寻生存,在厂长向顺滋的带领下,赴华东、华北等地调查市场,恰时酶制剂工业在国内刚刚崛起,发展前景广阔,向遂决定以本厂化工生产基础设施转产酶制剂。1980年,该厂在四川食品研究所鼎力扶持下,首次试制糖化酶告成,企业随之走出困境。1982年,将业已停产的津市车辆厂兼并,利用其场地扩大规模,引进人才,企业不断得到提升,几年便跻身国内同行业前列。1985年,其糖化酶年产在国内排名第二,上交税利125.18万元。 1980年代,酶制剂市场旺盛,企业蒸蒸日上,一切向好。1988年,津市阳由乡投资400多万元兴办新型发酵厂,成为我市第二家酶制剂厂家。嗣后两家企业分分合合,终因体制等诸多原因未能形成合力。1990年代开始,企业渐次式微,困境迭现,直至鸿鹰祥承顶,力挽颓势,酶制剂渐见曙光,并在企业改制中凤凰涅槃,成为我市工业的骄子。 3.津市糕点 1956年,津市私营斋馆9户成立公私合营糕饼加工厂,次年改为糖业糕点公司加工厂,沿袭传统工艺生产,年产糖果、糕点600余吨。1960年代初,粮食匮乏,一度以野生植物为原料生产糕点,质量粗劣,但以花样繁多名闻遐迩。1970年,改称地方国营津市糖果糕点厂。嗣后陆续添置糖果机、饼干机等20余种专用设备,实现机械化生产,有了现代设备的辅助,加上津市糕点业的扎实基础,遂即出现向好局面,新产品不断涌现,并在省、部各项展览评比中夺得桂冠,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产销两旺。即使后来企业改制,企业关门走人,但津市糕点不但未沉沦,反而火爆市场,出现了一大批像谭记、华华、姜师傅、张氏等糕点名坊。成为我市食品工业的“小鲜肉”。 4.津市糖果 1986年,街办企业津市食品总厂以50万美元贷款引进意大利夹心糖生产线,年末竣工投产,年单班生产能力1224吨。该项目引进时为节约外汇,砍掉后工序包糖机部分,以致制糖与包糖不配套,设备效益未能充分发挥。投产后年产徘徊在500吨左右。1990年负债总额已达435.33万元,企业濒临倒闭。1994年,食品总厂改组更名为中意糖果公司,经营渐有起色,后因影视演员孙俪代为广告,由此产生名人效益,企业日渐红火,一跃而成食品行业骨干企业。2008年,公司迁入工业园,现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糖果、果冻生产基地。其“中意”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4年,金健米业整体收购中意糖果公司,组建成立湖南新中意食品有限公司。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坚果多多、酸奶果肉布丁等20多个新品相继上市,销售客户总量近200家,并同上海一嘉形成战略联盟,选择性地进入了大润发、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KA系统,还成功将果冻产品出口到了美国。 5.食品加工 津市是座人口密集的城市,肉制品需求由来旺盛,1931年,屠宰业公会成立。民国时期,肉案开歇无定,但一般维持在三四十余户,七里街市,划分上下两区管束,故时有津市肉案“48码头”之称。1953年,国家对生猪实行专营,私营肉案遽减。1955年,澧县废牛屠宰场移交津市。次年又新建两处生猪屠宰场。1960年,“津市肉食加工厂”挂牌。此后陆续添置设备,操作实现半自动化,并增设肉类加工点生产猪肉和牛肉卤、腊制品,品种达30多个,其中猪肉脯、蝴蝶腊猪头、五香牛肉脯等多次在常德地区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夺魁。进入1980年代后,国家放开生猪市场,私营肉案猛增,1990年达225户。市肉食公司日生猪屠宰量降至35头左右,仅及个体肉案屠宰量的1/6。随着牲猪市场放开,一批私营加工企业应运而生,2000年后,市面有名的肉食加工民营企业有张老头、云露、湘泰、绿康等,产品多达数十种,其中的牛肉干、香酥鱼、腊猪头在市场走俏。现全市食品各类加工企业多达十几家,年产值上千万的有五家,业已成为食品工业的中坚力量。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