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1|回复: 2

两本三国史料互相印证:魏延不是反贼,蜀汉四相中就有三个奸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6 16: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本三国史料互相印证:魏延不是反贼,蜀汉四相中就有三个奸臣?


    魏延有没有反叛,三国史料记载不一,陈寿在《三国志》中说魏延没有罪但有错,鱼豢所著《魏略》则说魏延完全是无辜的。这两本史料相互印证,我们似乎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魏延必须被文官们判定为反贼,如果魏延不是反贼,蜀汉四相中就有三个是陷害忠良的奸臣——他们为了争夺军权而蓄意进谗害死了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
    熟读三国史料的都知道,“蜀汉四相”指的是唯一有丞相之名的诸葛亮,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权的开府、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费祎,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的原黄门侍郎、侍中董允。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对刘备刘禅的忠诚不容置疑,其余三位在魏延杨仪之争中的表现,却似乎有点像演义小说中的潘仁美和庞籍(正史中潘、庞二人都是忠臣)。
  《三国志》给魏延杨仪之争下了一个结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魏延接掌蜀汉军权,不但是诸葛亮的意思,在当时也是众望所归,杨仪纯属是一个变数,就像更早些时候大家都以为张飞当为汉中太守而魏延成了变数一样。
    刘备的帝王心术令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诸葛亮临终前的安排也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只有杨仪和费祎知道,而杨仪和费祎是站在魏延对立面的,所以他们的证言是可信也可不信的。
    考据史实讲究“孤证不立”,杨仪费祎的一面之词公信力不足,我们可以看看《魏略》对这件事的记载:“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    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魏延如果接了诸葛亮的班,肯定会不死不休跟曹魏决战,这显然是文官集团不愿意看到的——在历朝历代,都是文官主降武将主战,这在三国时期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曹操下江南,东吴的文官个个要投降,而周瑜、鲁肃、程普、黄盖等人坚决主战。
    在三国正史中,鲁肃在江东一直是武行,赤壁之战时是赞军校尉,赤壁之战后升任奋武校尉、横江将军,并在周瑜病逝后接管了东吴军权。
    鲁肃是坚定的主战派,而费祎、蒋琬这两位蜀汉大司马、大将军,原本就没有半点带兵经验,他们只想手握大权过安稳日子,对打仗毫无兴趣:“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蒋琬和费祎没有诸葛亮的本事,却掌握着诸葛亮一样的权力,他们活着的时候,刘禅一样是个傀儡,他们不点头,刘禅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最有能力的武将姜维也被他们压得喘不上气来。
    我们细看费祎蒋琬的履历,就会发现诸葛亮病逝时,这二人的身份地位和威望,根本无法与魏延相比:魏延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县侯),蒋琬是丞相长史(丞相长史不止杨仪一人)、抚军将军、白身(无爵位),费祎是中护军、司马、白身。
    诸葛亮病逝,魏延被杀,这二位一下子就像坐了火箭,嗖地一下就升上去了:蒋琬升任尚书令、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然后就有了“安阳亭侯”爵位,也可以被称为“君侯”、“侯爷”,死了也可以叫“薨”了;费祎在诸葛亮病逝后才就任后军师(肯定比前军师小),没过多久(顷之)就代蒋琬为尚书令,自汉中还涪,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开府治事,并受封成乡侯,爵位跟诸葛亮持平了。
    费祎在蜀汉的权力极大,他的某些行为,是可以被视为有不臣之心的:“延熙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
大将军、录尚书事者听“望气者”的话跟皇帝分城而居,而且以丞相自居,这像不像“代汉者当涂高”?
    读者诸君都知道,诸葛亮辞世后,刘禅就取消了丞相一职,费祎以丞相自居本已不妥,跟妄言天命易数的人来往,更是会授人口实,如果不是底气十足,费祎是不敢如此明目张胆的。
    在魏延杨仪之争中,费祎和蒋琬都是坚定地站在杨仪一边的,但是杀掉魏延后,他们又把杨仪挂了起来:“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杨仪弄死了魏延,并没有如愿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他在大失所望之下显得十分狂暴,然后就犯了一连串的错误,被费祎蒋琬抓住把柄,直接弄死了。
    杨仪当刘备尚书的时候,蒋琬只是个尚书郎,后来虽然同为诸葛亮的丞相参军长史,但是杨仪干活更多、资格更老,看着蒋琬爬到自己头上,杨仪大发牢骚,然后就掉进了圈套:“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杨仪如何跟费祎发牢骚,也是密室之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外人不知,费祎如何秘密上告,那也是想说啥就说啥,反正蒋琬也不会给杨仪申辩的机会。
    杨仪和魏延谁是反贼,费祎作为当事人和中间人是心知肚明的,当时站在杨仪一边要置魏延于死地的,还有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的“志虑忠纯”的良实之臣董允和蒋琬:“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所有的文官异口同声说魏延是叛逆,还信誓旦旦地力保杨仪,但是杨仪亲口透露心声,却狠狠地给了他们一记耳光:“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蜀汉三相”力保的杨仪口出叛逆之言,并且话越说越离谱,要是不闭嘴的话,可能还会揭出更惊天动地的秘闻,于是有人让他永远闭上了嘴巴——这个见了魏延小刀子就吓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胆小鬼,忽然有胆量自杀了。
    杨仪的自杀,保住了妻小不被诛灭,也保住了蜀汉三相的颜面,而杨仪谋反真面目暴露后,魏延也并没有被平反,这件事就成了蜀汉无人敢提的陈年旧案,而我们把《三国志》和《魏略》相互印证,就会发现魏延根本就没有谋反:一向“善养士卒,勇猛过人”的魏延占据了有利地形,带着精锐部队居然打不过书生杨仪,他一向善待的士卒居然一哄而散。
    这些不合常理之处,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魏延根本就不想打——三国时期的士卒才不管谁有理谁没理,主将让他们打谁就打谁,打谁都是吃饭领赏,他们之所以散去,肯定是受了魏延之命。
    两本史料相互印证,我们似乎能还原出当时的大致场景:诸葛亮把军权交给了官爵最高的魏延,这让地位较低而且只注重权力不喜欢打仗的文官集团十分不爽,于是一向与魏延有仇的杨仪就被推出来当了出头鸟,势不两立的杨仪和魏延成了相争的鹬蚌,其结果就是文官集团卞庄刺虎一举两得,既干掉了主战派首领魏延,又让诸葛亮的大秘杨仪失去了军心,,军政大权落到蒋琬、费祎、董允手里,姜维只能靠边站,蜀汉也就有机会休养生息,大家也可以当“太平宰相”了。
    当然,说“蜀汉四相”中有三个是奸臣,肯定也不够公允,因为这三人并没有太欺负刘禅,更没有“代汉自立”,他们只不过是不想蜀汉军政大权落到鹰派魏延手中而已,这就像《宰相刘罗锅》主题歌唱的那样:“什么是功?什么是名?什么是奸?什么是忠?”
    天地之间原本就没有一杆公平秤,老百姓也当不了定盘星。魏延是不是反贼,蜀汉四相中是不是真有三个奸臣,单看一本史料是找不出答案的,所以最后还是要请教读者诸君:在诸葛亮辞世后的这场权力纷争中,谁是反骨仔谁是冤大头?如果魏延真是被冤枉的,那么在这桩冤案中,被称为君子、忠臣的蜀汉三相,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7 22: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老师,这篇文章是第二次发布,加过图章了的。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护善德 发表于 2023-11-17 22:42
东方老师,这篇文章是第二次发布,加过图章了的。拜读了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0:53 , Processed in 0.0336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