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8|回复: 2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三十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7 10:33: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1-17 10:39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三十六)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六章  工业立市

第一节 工业门类及主要产品

四、化工
    津市化工工业起步较晚,清末仅有硝磺和肥皂作坊,民国时期津市曾设硝磺局,统一办理附近各县的硝磺管理和征税。1952年,远东、美丽、正光、强华、南洋五家个体户组建津联肥皂厂,年均产15000箱,“大跃进”时期,澧水上游桐、木梓树砍伐殆尽,该厂关门闭业。1958年全民办工业,化学工业随之兴起,初土法上马制作酚醛树脂、太古油、硫酸等十多种产品,均因条件限制而半途而止。1964年,街道洞庭化工厂在为市五金公司处理一批过期油漆时得到启迪,遂派人到重庆油漆厂学习制漆技术获得成功,同年,企业更名为津市油漆化工厂。1970年,津市木屐油鞋社转向生产胶鞋、胶靴,因质次价高而销量低迷。于是派人到沙市橡胶二厂学习制作橡胶三角带,遂获成功,在市物资部门的支持下,当年企业更名为津市橡胶厂,除三角带外,先后曾试制板车轮胎、胶套圈、高压垫圈等。1984年,汪家桥办事处投资30多万兴建香料厂,翌年即出产品,质量超过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后因污染严重而迁走。除此之外,津市还有日用电池和玻璃器皿两家企业。
    1.涂料
    1964年,津市洞庭化工厂首次承接市五金公司,加工超贮油漆业务,以半截废油鼓熬油,边学边干,是为该厂转向涂料化工契机,职工以“半截油鼓闹革命”谑之。后工厂派专人赴渝学习造漆技术,陆续试制压滤机、搅拌机、手摇二辊碾漆机等20多台专用设备,年产油漆15.66吨,遂改名为津市油漆化工厂,成为油漆生产专业厂家。1967年,油漆产品发展到4大类30多个品种,产量达259吨,较1964年翻了4番。同年,“航海牌”商标正式注册,并试产中档醇酸漆类。1968年,工厂迁至南岸麓山新址,次年改称津市造漆厂。
    1970年代末,企业筹资28万元改造设备,添置4500立升不锈钢反应釜、5吨漂油锅、53立升研磨机、15立升卧式沙磨机、3500立升调漆罐及全套检测仪器,实现配料、研磨、配漆、装罐、包装一条龙生产,日产能力达20吨。产品发展到硝基漆、氨基树脂漆等10大类180余个品种。1980年,企业投资22万元建成制罐车间,年可产各种规格铁包装桶100万个。1981年,油漆年产达2177.88吨,产值918.1万元,上缴税利165.82万元。同年5月,该厂参加全国油漆产品物理检测,送检10个品种中8个达部颁标准,其中C04-2大红醇酸磁漆获全国第一。6月参加湖南涂料行业质量检查评比,总分略逊于湖南造漆厂,名列第二。嗣后陆续推出酚醛水溶性自干漆、无光聚醋酸乙烯乳胶漆、冰烯酸烘漆、墨绿环氧黑板漆、氨基闪光漆等新品,产量逐步上升,1985年,年产达2669.38吨。
    1987年,企业又投资建成3层立体式醇酸树脂车间,改造回流装置,更新工艺流程,年产首次突破3000吨。1990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74.58万元,职工 373人,是年生产各类油漆2386吨,产值875.16万元,上交税利275万元。转产以来累计实现税利2962万元。1992年,该厂将通过省级鉴定的石油树脂调和漆、松香改性聚酯调和漆、超快干氨基烘漆3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实行双轨制营销,在确保五交化二、三级站销售外,增设地级市销售网点,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年实产油漆3100吨,创产值215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192万元,上缴利税280万元,是为历史新高。在弥补往年潜亏46.18万元后仍实现利润收入56000元。嗣后,进口调和漆大量涌入市场,企业在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的情况下难以匹敌,渐次衰落,1996年后,企业以个人承租的形式继续经营。
    2.橡胶制品
    1970年代初,津市木屐油鞋社传统产品为市场淘汰,遂另谋生计,始以翻修板车、汽车轮胎为业,后自制成型机、硫化机、刷胶机等简易设备,土法生产三角带。其时全厂资金不足万元,只能快产快销,加速资金周转。原材料需从湖北公安购进,为节约运费,职工自己用板车连夜拖运回厂,工厂遂起死回生。至1975年,5年共产三角带220万A米,上交税利47万元。1980年,工厂迁至北大路新址,改称津市橡胶厂,逐步以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操作。1984年,工厂贷款75000美元引进日本DX-75密炼机1台,次年三角带年产达216万A米,上交税利42.8万元。1987年,为改变产品原料结构,节约国家外汇开支,试制橡塑三角带获成功。
    1988年,杨安平、徐新生等青年技术员以街办小厂利民制绳厂为基础创办利民橡塑厂,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研制开发TE-1型高分子防水卷材,次年产品通过省级鉴定,获华南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高教局科技发明三等奖,于1990年又通过国家科技发明奖励初、复审。建厂2年共产防水卷材27万平方米,创产值178.46万元,实现税利26万余元。
    同年,市橡胶厂三角带产量达283万A米。全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62.3万元,实现税利73.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4.6万元,职工总数249人。具备年产橡胶三角带500万A米,新型防水卷材25万平方米生产能力。次年,产三角带392万A米,防水卷材13万平方米,创历史最好水平。1994年,防水卷材被市场淘汰而停产。1996年,橡胶厂进行股份制改革,更名为鸵鸟橡胶有限公司,1998 年,橡胶三角带年产量降到72万A米,亏损严重,于次年停产。
    3.水杨醛
    1984年,街办津市油毡厂分出部分人力、设备另组津市香料厂,与武汉化工研究所合作,采用邻甲酚路线研制水杨醛,当年告成。次年年产17.45吨,产品通过上海检测中心检测,含醛量98%以上,具国际先进水平。旋2次贷款221万元,自筹资金43万元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选定市境东北郊谭家湾另辟新厂,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规模。1988年,水杨醛产量达101吨,实现产值1111.20万元,上交税利66.53万元,5年时间即由街办小厂崛起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同年,该厂获湖南省“先进企业”和“区街工业先进单位”称号。产品进入澳大利亚、西德等国际市场。1990年,生产水杨醛113吨,创产值1250万元,税利38.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20万元,职工121人,具备年产水杨醛200吨,香兰素50吨生产能力。此后,水杨醛产量逐年递增。1993年,高含量水杨醛试制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1994年,企业进行量化股份制改革,更名为津市市香料有限公司,生产逐年见好,于1997年产品产量跃至200吨。后因企业长期负债经营,市场价格波动无常,周边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关门停产。
    4.玻璃
    1928年,市境有江西人饶仪所办澧阳玻璃厂,生产日用玻璃器皿。1959年3月,市红星日用品厂分出职工37人,在中华路另设金星玻璃厂,生产普通玻璃、明瓦及玻璃料器。同年11月改为地方国营津市玻璃厂,于1966年迁至窑坡渡新址,生产花瓶、灯罩、压花玻璃等10余种日用玻璃。1971年起,开发医疗玻璃器材,先后投产14种规格标准漏斗及磅瓶、培养皿、康维皿、染色缸、乳钵等。同年,市电子管厂玻璃车间建成投产,生产中小功率玻璃发射管玻壳。1980年代初,该厂先后生产显像管玻壳及日用玻璃,未几中辍。1990年,市境仅有1家玻璃厂,年产医疗、日用玻璃50余个品种共181吨,产值51.4万元,有固定资产原值48.5万元,职工136人。1990年代后,广东玻璃行业兴起,迅速占领市场,市玻璃厂由于设施陈旧,技术落后,很快落伍,于1994年停产,成为市属国营工业企业倒闭较早的单位之一,其工人大多在广东玻璃制品工厂再就业。
    5.电池
    1948年,津市有私营电池厂生产手电池。1952年,市人民政府鼓励私营商业向工业转移,雷立森等人遂在人民路组建新新五金电池厂,日产手电池数百只。1956年公私合营,该厂并入新津螺丝厂,于1958年析出,次年改为地方国营津市电池厂。生产“三羊牌”电池,因质量低劣,被消费者讥为“一夜光”。1960-1962年,夜间打鱼摸虾者甚众,电池销量陡增,遂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质量亦有进步。所产“飞鸽牌”电池参加1962年全国电池质量评比,名列第二。1979年,突破1000万只,产值240.8万元。1984年,增加镀镍铜帽半自动滚镀流水线两个系列,形成年产R20电池2000万只,R20、R14及R6镀镍铜帽4亿只的生产能力。铜帽部分供应省内外同行厂家。1988年,该厂招聘外地厂长失败,管理混乱,效益下降。1992年,企业利用本厂设备的优势,电池歇业,专以生产电池帽,次年与省轻工供销公司、省华轻国际经济合作公司联营组建湖南电池配件厂。1994年,产能达4.1亿只电池钢帽,当年实现产值418万元,利税2.2万元,甩掉连续4年亏损企业的帽子。翌年,产能上升到6.44亿只,产值实现546.9万元,“嘉山”牌电池钢帽远销17个省市49家电池厂。后企业生产逐年滑坡,效益衰退,于1999年关门停产。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7 10: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化工工业起步较晚,清末仅有硝磺和肥皂作坊,民国时期津市曾设硝磺局,统一办理附近各县的硝磺管理和征税。1952年,远东、美丽、正光、强华、南洋五家个体户组建津联肥皂厂,年均产15000箱,“大跃进”时期,澧水上游桐、木梓树砍伐殆尽,该厂关门闭业。1958年全民办工业,化学工业随之兴起,初土法上马制作酚醛树脂、太古油、硫酸等十多种产品,均因条件限制而半途而止。1964年,街道洞庭化工厂在为市五金公司处理一批过期油漆时得到启迪,遂派人到重庆油漆厂学习制漆技术获得成功,同年,企业更名为津市油漆化工厂。1970年,津市木屐油鞋社转向生产胶鞋、胶靴,因质次价高而销量低迷。于是派人到沙市橡胶二厂学习制作橡胶三角带,遂获成功,在市物资部门的支持下,当年企业更名为津市橡胶厂,除三角带外,先后曾试制板车轮胎、胶套圈、高压垫圈等。1984年,汪家桥办事处投资30多万兴建香料厂,翌年即出产品,质量超过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后因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7 20:4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知津史,点赞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0:07 , Processed in 0.0375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