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文人风骨郎朗(二)
文/谌建章
活跃于上海
初到上海,贺玉波住在一户董姓人家,与钱壮飞巧遇,二人在客厅开地铺同眠。虽然境遇相近,心灵相通,但未有过组织上的联系。在白色恐怖环境中,他们不敢随意相认,只能各自保守秘密各奔前程。但二人的交往是友好的,钱拜托贺为其女介绍工作, 贺欣然应允,将其女黎蓁蓁推荐给黎锦辉, 便是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上海滩“四大天王”之一的名演员黎莉莉,其出演的《大路》《狼山碟血记》《塞上风云》都是当时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1928年,贺玉波从上海返回津市,一为在家乡创业谋生,二是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因此在津市创办《通俗日报》,但因登载激进文章受胁迫,只办了几期就夭折了。于是,他再次来到上海,在一家纱厂找了个工作。他边工作边创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不久进入章锡琛先生的上海开明书店当校编。从此开始, 贺玉波逐渐活跃于上海左翼文坛。
当时,开明书店的工作人员有包括夏丐尊、章雪村、丰子恺、顾均正、索非、胡愈之、周建人、孙伏园 、夏衍、贾祖璋、朱光潜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在这样的文学土壤中,贺玉波笔耕不辍, 很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1929年10月,贺玉波的小说集《她的消息》正式出版,收录了《同命鸟》《她的消息》《离婚后》《营长太太》《离京》《破产》《自沉》《选举》等作品。开明书店主编赵景深先生为之作序,吴世灯先生曾说:“值得称赞的是, 开明书店能不遗余力提携无名作家和年轻作者。1930年代尚无名气的黎锦明、罗黑芷、贺玉波等人的创作,首先是开明为他们出版的。”此时虽“尚无名气”,但赵景深赞他“将来是未可限量的”。201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孤云独去闲:民国闲人那些事》中有一个篇章专写贺玉波, 其中就提到了赵景深的这篇序言:“像《离婚后》这样的以乡村为背景来描写恋爱的小说,如‘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以和汪静之的《耶稣的吩咐》以及许杰的《邻居》并美,无论在结构上,词句上都是很使人愉悦的。我们如果按著作的年月来看,便知《离婚后》是最近的一篇, 依这样的进步比例下去,我想贺先生的将来是未可限量的。现在,即使只有一篇《离婚后》,已经很使我满足了。”这部短篇小说集算得上一部自传体小说,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营长太太》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多情的女伶》,在各地上演。
1928年,他获悉一名红军师长来上海治伤,曾动员开明书店的同事捐款,自己也捐了5块银圆。后来得知这位师长正是陈赓将军。大概也是因着心中这份红色情结,1930年7月,他曾有一次秘密返回津市, 却因“共党”嫌疑被关押,释放后,曾在军队呆了七天,便再次逃走。1931年又一次返回上海后,在光华书局任编辑主任。这个选择,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文艺批评家”身份。
《孤云独去闲:民国闲人那些事》的作者肖伊绯在书中写道:“光华书局在四马路山东路口太和坊弄堂楼上,商报馆对门,这里除了图书之外,还经营着数量众多的各类期刊,其中当然不乏富于左翼色彩的各类杂志,譬如郭沫若主编的《洪水》、田汉主编的《南国》、郁达夫主编的《大众文艺》、 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丁玲主编的《战地》、胡风主编的《七月》等。贺玉波在接触到这些期刊之后,开始频繁地为这些期刊写稿。”
这一时期,贺玉波的作品涉猎范围很广,不仅翻译了屠格涅夫、塞万提斯、霍桑等人的小说,也有小说、儿童文学等作品问世, 甚至有《日记文作法》这样的小品文。但此时,贺玉波最重要的标签已经是“文艺批评家”。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