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7|回复: 0

贺玉波的文学传奇(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9 16: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贺玉波的文学传奇(六)


                                                                                                                           文/韩川
        贺玉波是列入《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唯一一个津市人。他离开津市很早,但非常眷念家乡,他的文章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恋。他在《冬天的影子中说:“从省城回到我们的故乡,有五百里水程;路线是由湘江而下,横过洞庭湖而入澧水。可是一到冬天,我们就不能痛快地乘小火轮,只花两天到家了。因为水浅滩多,内江的航线便被截成了三段;而且澧水已不通行轮船,只好经沅水,过常德,再行180里山路, 才能到达故乡澧县。所费的行期须延长至半月之久。”
        1930年初夏他回津市, 写有《湘行留影》,文说:“记得最末一次我从上海回到湖南,还是三四年以前的事情。 那次回来只住了三个来月,便因了种种关系,又仓促地从湘西的故乡重复流浪到长江下游来。 自此以后, 就不曾再回去过,也不曾做过返乡的梦。”又说:“像我们这种在异地飘荡得久了的人,无论怎样,一提到了自己生长教育的乡里,总免不掉一种带有伤感的憧憬”“在省垣小住个把月之后,我便决心回到湘西自己的故乡去。长沙离津市有四百八十里水路,也须乘小火轮,沿湘江而下,经资水,过沅江县,渡洞庭湖,入澧水上行, 方能达到。”
        他的妹妹曾先后在澹津女校、九澧女师和长沙女中读书,后与妹夫莜堂在岳阳县立女子中学任教。他在《妹归》中说:“每当有人从故乡里来上海的时候,照例,我们要问故乡里的人事。他们虽说不是从湖南津市来的,但是,是从省垣临近的岳州来的,那地方和故乡的相隔总比较上海近得多,当然容易得知故乡的消息。"大伯父的铺子老早不做了,大伯娘已病死了。还有,姑妈曾经到省里来过一次,在女儿女婿那里住了个把月,后来被那可恶的姑父找到, 被领回故乡去了。”他又说“我们本来是受不了故乡的兵荒匪祸和苛捐重税, 才逃亡到上海栖身的:虽说一家老小能够在大都市里苟延残喘, 不致变成饿殍,但是,一向在本土住惯了的老年父母怎么不追念那久别的故乡呢?但是,从妹妹的口中所听到的故乡的消息,却仍然是些兵匪连天、苛政有如猛虎的坏消息,还加上一些亲戚和邻居们的衰败和死亡,我们这些要从故乡找到安慰的人,反而因他们而感到了无谓的烦恼!”
        贺玉波的原配夫人是谁已经无从知道,只知道他婚后,婆媳关系紧张,妻长期住在娘家。后来的夫人黄蕊珠, 也是津市人,1932年3月与贺玉波结婚。蕊珠和贺玉波曾以笔名蕊珠、兰城在《青年界》上发表科普小品,如《汽车顶上的幕帐》《透明的笛子》《电力摩托椅》《飞机式的雪橇》《双丝电灯泡》《法国军队的飞机探听机》等,图文并茂,亦受读者欢迎。她和贺玉波被《读书月刊》的编辑誉为夫妇作家。
       贺玉波在《妻》中说:“她是和我同一镇上的人, 是我的妹妹的同学:她俩由小学而同到中学,怪好的, 一直到变成我的妻子的时候。记得在我恋爱她以前的几年,我是老早就认识她了的。因为她的哥哥也是我小学的同学。”
        “就在闹着大水灾的那年秋天,我的家人们由恐慌的内地市镇逃亡到上海这个大都市里来,她便随着他们一同来到这里,打算找一处适意的工场去做工,过她那理想的半工半读的生活。”她虽然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但终究稿费太低, 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出后,家庭经济捉襟见肘,难以维持。满月后,她去考机关办事员,才有了第一份固定的工作。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02:26 , Processed in 0.030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