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巨匠孙世灏(一) 文/佚名
孙世灏,1895年5月27日出生新洲镇, 以油画名世,兼擅国画,工翎毛。
留学法国 1919年12月9日,孙世灏同周恩来、邓小平、徐特立、何长工、恽代英、罗宁(澧县人)等人赴法勤工俭学。他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画, 与徐悲鸿同窗。1920年7月,孙世灏在法国蒙达尼参加了由蔡和森、向警予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湖南新民学会会员研讨会,成为当时国家立志改革、追求进步的一代精英。
留法期间, 孙世灏在巴黎卢佛尔博物馆临幕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有人见了这幅足以乱真的油画,立即出高价要求买去珍藏,孙世灏婉言拒绝,后来将画带回了祖国。3年后,孙世灏转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高级油画班深造7年,先后在法国、比利时、德国举办个人画展。比利时皇室公主爱慕这位年轻英俊、才华横溢的美术博士,示意招他为驸马。 孙世灏想到国家组织他来欧洲留学,为的是学有专长,为祖国所用, 怎能为一己之私而背信弃义呢?况且,祖国有他的慈母。因此,他谢绝了比利时皇室的美意,毅然决然于1929年启程回国。
学成归国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租界,海关被外国人把持。入关时,外国官员见孙世灏随身携带许多画作, 竟当成商品强行要他缴纳关税,并示意他用英语说话。 孙世灏觉得在祖国的土地上竟为夷所制,实在欺人太甚,他以沉默不语反抗,并愤然将多幅画作抛入黄浦江中。一位中国官员见他留欧10年却忌讳说英语,那么多珍贵画作却一扔而去,很不理解地问他这为何故?孙世灏怒气未消地说:“在祖国的领土上,我只说中国话!我的画扔进江中,还可以随时画出,不足惜!我就是不给他们缴一文钱。”凛然正气感染了众多中国官员,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1930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聘请他任艺术系教授,他遂与徐悲鸿不期而遇。为友谊故,不久他便辞去了中央大学教授职务。这期间,他一反过去崇尚淡泊雅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含蓄蕴藉的画风,大胆采用写实手法,创作大幅国画《孙中山先生立像》, 震动画坛, 后为蔡元培先生所收藏。1932年,孙世灏应河南开封第一师范学校聘请,出任艺术系主任,直至抗战全面爆发,他才回到故乡澧县,暂住新洲。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