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万死作诗囚——忆李寿富先生二三事(二)
文/万石诗
他说他自幼酷爱文学,从事教育工作后, 自编油印过两册自由诗和格律诗集。一场政治运动,毁掉了他的诗集和几箱子文学书籍。从那以后他再不买文学书。直到晚年,他要向爱好者讲授格律诗知识,于是又开始买书读。
也就是那场政治运动使他失去了教员职业, 失去了稳定收入。结婚两三年有个体面工作的原配妻子也因此离开了他。 他被安置在街道单位从事体力劳动,接着从事简单的技术工作。后来, 一位近郊芦家峪的芦氏农村女孩来到了他的身边。
寿富先生常在人前感恩继室。继室李妇小他十来岁,勤劳质朴,婚后持家,里外一把手,无怨无悔,这正好弥补了丈夫只知读书, 不善其他的缺陷。 寿富先生收入低,嗜烟酒,家境拮据。他的三个女儿,是靠妻子在街边摆摊炸油货赚的钱供其上学,大学毕业后成为人民教师的。我把这事讲给市电视台的记者听后,记者对寿富先生产生了好奇心,对炸油货炸出三个大学生的故事更感兴趣了,于是到他家做专题采访, 做成一期节目播放, 寿富先生的名声由此慢慢地传开了。
寿富先生是一位性情中人,桀骜不羁。 一次在后湖南岸阁楼间的午餐上, 他以读的书多自命不凡, 副社长秦自超看不惯,好言劝戒。 他立刻反驳,于是两位同样祖籍大庸的上河佬打起嘴巴仗来—-大嗓门,旁人看着像吵架。他耍了回孩子脾气,说要退出诗社,后来当然是没有退社, 这样的孩子气还使过好多回。
一次在澧水探源之旅的车上, 他又提起早些年一位企业家为逝父修建墓园,我邀他写诗联,他以不在富人跟前折腰为由拒绝参与,大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概, 让我难堪。而他在后来广泛参加诗社的活动中,被人拉着不断做着在权贵跟前折腰的事,回想初次的举动觉得愧疚,几次与我提起那件陈年旧事。这当时不是他的错, 即使再倔强的人也有为烟酒折腰的举动, 只是内心还存着一点骨气和义气,不至于如另一类人的主动。
寿富先生钟情格律诗,越近晚年, 创作的冲动越强烈。 “不辞万死作诗囚”是他一首诗中的诗眼,也是他常挂在嘴边,劝人学诗、 写诗的一句说辞。加入兰津诗社后他常说,过去虚度了时光,没有坚持格律诗的创作,老了和诗友们交流时也感叹这种不可挽回的损失。 他信誓旦旦, 要亡羊补牢,一日一诗, 到九十岁时创作一万首诗。
随着诗词活动在津市和澧县两地的开展,寿富先生有了用武之地。他近十几年不要报酬,不辞劳苦,风里雨里穿梭两地, 上讲台讲大课,到诗词爱好者家里,到餐桌上讲小课。他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收徒解惑,为格律诗词的复兴、传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即使近些年他住到常德女儿家去了,但仍然有求必应, 一年无数次的自费往返于常德与津市、澧县两地讲课。寿富先生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做了大贡献。 “不辞万死作诗囚”,此语非狂言。
寿富先生早年撰有《新篁春雨》两集,《鹊塘漫稿》六卷。近年有自费编印的《曝鳃 楼诗文选》《曝 鳃楼吟草》《寿富诗词选》赠人、存世。 他的诗词,语言古朴,章法有度,显示出娴熟的艺术功力, 然而有的诗用典偏多,故显晦涩。他的诗文多角度折射出了时代风貌、为人的品德和志向, 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寿富先生为继承中华传统, 身体力行。他古稀寿宴时,夫妇古装正襟端坐台中央, 女儿女婿们跪地叩拜。他信奉道教, 钻研道教文化,几十年坚持练静功,强体魄。在将近古稀那年诗友结伴游武当山时, 他独自寅时寻古人遗迹打坐。他同我谈过信奉道教却又不能潜心入道的苦恼:家有年轻的娇妻,自己体质本来就好,加上练功,更强壮,人性欲念与道教理念的冲突使他困惑。
他不信西医, 拒绝西医打针吃药, 不上西医诊所,即使离世前几个月因喉疾不能进食,被迫躺在医院病床上打吊针, 手脚不能动了,口里还在念着自己信奉道医,要喝草药汤。
曾经有一天,他突然问我,你们单位有位姓张的, 那人还好吗?原来他问的是一个许多年前跟他学民间医术的人。不是这一问,我还不知道他与我单位老张的那一层关系。老张那人本职工作一塌糊涂,论医,牛郎中也算不上。
今天是寿富先生离世半年的日子,我用寿富先生2004年追悼易奥法先生的挽联,追悼寿富先生:
行云流水辞章笔长存翰苑;论道传经孔孟心痛失诗人。(完)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