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69|回复: 0

读书与“读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7 19: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3-12-7 19:46 编辑





                                               读书与“读术
image.png
倪章荣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世界里,喜欢读书总不是什么坏事,读书是与知识和本事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常常把上学叫做读书,读书读到清华、北大,读到欧洲、美国,读到博士、博士后,这个人就是“读书厉害”了。也常常听到有人称自己为“读书人”,粗看起来是自谦——志不在做官发财(其实他们很可能已经升官发财了),细细品来却是在炫耀——我很有知识。


我们常说的“读书人”,可能是上学“厉害”者,也可能是走入社会后还时不时读几本书的人,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网络化时代。我意识里的“读书”是后者,在我看来,把上学称为读书至少是不准确的。读书是好事,可是“读术”就不一定了。有些表面上一本正经的读书人,从每一本书里读取的都是“术”。实事求是地说,不是所有的“术”都是歪门邪道,都是拿不上台面,每个人都得掌握一两门谋生的技术,不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包括那些想从读书中获得写作技巧与写作灵感的写作者。


这样的“术”有益无害,甚至不少人一辈子都在读书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术”艺,这个也正常。尽管我认为这种读书不是真正的读书,这样的人也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我倡导在具备了一定的生存技能之后,读书不能太功利。问题是,有些人的读书不仅与求知、探索、追求、精神满足没有关系,而且也不是为了提高技艺或学识水平、管理能力,而是为了不能言说的目的。他们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读的不是这段历史的波澜壮阔,人物的鲜活复杂,以及民俗文化、百姓疾苦,或者作者的写作技巧,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或不足,而是读计谋,读手段,读书外“功夫”。诸葛亮及其他将帅如何无中生有,如何不按常理出牌,如何绕开规则走捷径,如何相互提防、相互伤害……


读《水浒传》的时候,他们感兴趣的是,大碗喝酒,大刀杀人,随心所欲,老子天下第一。是如何将卢俊义这样一个与盗匪、造反格格不入的书生和富豪逼上梁山。他们注重的是,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收兵……读《西游记》,读的是孙悟空的打妖精技巧,什么时候使出金箍棒,什么时候收起金箍棒;什么妖精可打,什么妖精不可打……不管读什么书,都要有“术”才读,否则他们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读书上。就是与“术”没多大关系的书,他们也要读出点“术”来才安心,否则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比如上司安排读什么书,他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会认真去读,上司喜欢或需要什么答案,他们便能读出什么答案来。这样的“读术”人厉害不?厉害。



他们的心得与上司的如出一辙。不厉害不,还真与厉害无关。只要把脑袋典当给别人之后,顺着别人喜欢的话题说特别容易。“读术”者也并非人人都是草包饭桶,他们中的某些人还上过不少的学,拿过不少的学位、职称,他们知道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术”也不能停滞不前,田忌赛马的术道固然高,但现在还用田忌的方法赛马肯定是不行了,必须要想出比田忌更高明更隐密的方法来。因此,他们“读术”之余乃至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琢磨如何在“术”上推陈出新,如何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失败的泥潭。世界上有多少“读术人”,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市场上“成功学”“交际术”“职场规则”“计谋大全”之类的书籍十分畅销,不少成功人士与渴望成功人士案头上总是放置着几本这样的书籍。


还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将这种书籍作为训练员工、考核员工的教材。似乎没有一点出奇不意之术,便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有时候,我不免杞人忧天,如果这个世界人人都有了“术”之后,这些“术”还好使吗?你在“读术”我也在“读术”,你用“术”我也用“术”,谁怕谁呀。古往今来,人们对“读术”者都是赞赏有加,孙嫔、田忌、诸葛亮、阿凡提等人的“术道”,被认为是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骄傲。几乎每个民族、每个地区的民间传说中都有这样的有“术”之人。我的家乡湘北也不例外,传说有一个叫“李经明”的人(还有其他名字),特别聪明,特别有“术”。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某晚,“李经明”在一农户借宿,因出门没带棉被,同来借宿的好心人便招呼“李经明”同宿。不料第二天起床之后,“李经明”却说盖在身上的这床棉被是他的。二人因为棉被的归属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最后闹到了官府。二人在官府仍然各不相让。审案的县官问二人,你们各自都说棉被是自己的,那你们的棉被有什么特别之处?棉被的真主人除了说棉被是新棉被外,什么特点也说不出。而李经明却告诉县官:他的棉被四角都盖有他的大印。县官于是打开棉被,可不,棉被的四角都是李经明的红色印鉴。



于是,棉被归李经明,棉被的真主人被收监。类似的彰显其“聪明才智”的故事还有很多,一直被乡亲们津津乐道,赞不绝口。我不知道,一些人对“读术”的热衷,对“读术有成”者的褒扬,是不是“读术”行为“薪火相传”的原因,我只是担忧,这样的“读术”会误导读书的方向,会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让社会进入“内卷”循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8 16:48 , Processed in 0.0378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