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53|回复: 1

毛泽东对俺10位常德人为何格外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5 11: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3-12-25 19:46 编辑

毛泽东对俺10位常德人为何格外亲?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专刊之三
原创 常德小妹 常德女人 2023-12-24 17:46 发表于湖南
      一、毛泽东:“黄庞精神不死”
黄爱是中国工运先驱、湖南工运先行者、湖南劳工会创始人。
1897年生于武陵区芦荻山乡小井港村(现黄爱村)一个农民家庭。
1920年9月,黄爱在长沙结识毛泽东、何叔衡等,并与老战友庞人铨等发起组织湖南劳工会。
1921年12月25日,在毛泽东的策划下,湖南劳工会与长沙学界和社会各界联合举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华盛顿分赃会议的游行大会,黄爱任大会主席,参加的工人上万人,号召全湖南、全中国、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声势浩大,引起军阀政府恐惧和仇恨。
1922年1月17日,黄爱与庞人铨一起被反动军阀杀害于长沙浏阳门识字岭,时年25岁。
在黄爱牺牲之后毛泽东做出了十项善后工作中,可见毛泽东与黄爱的感情之深:
一是召集劳工成员秘密开会,研究纪念黄爱的宣传工作;
二是亲自起草揭露“117惨案”真相文章并高度评价他们“黄庞精神不死”;
三是派专人把“117惨案”真相文章送往武汉首先发出黄爱和庞人铨殉难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引起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
四是亲自为黄爱守灵扶棺;
五是亲笔题写挽联:奋斗为众生,千古伤心是工运;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
六是亲自撰写纪念特刊发行;
七是毛泽东亲自题词并设计制作了一枚“黄庞精神不死”纪念章,发放给当时参加黄、庞追悼会的人员;
八是亲自在长沙主持举行了两次追悼大会;
九是1922年3月下旬派李立三到常德动员黄爱的父亲去上海等地追悼烈士、向社会各界控诉赵恒惕的暴行;
十是毛泽东建议得到陈独秀和党中央完全支持,不仅决定在上海,而且指示天津、北京、广州等地也举行黄庞烈士的追悼大会,迅速把湖南、天津、北京、广州等地工人运动和群众斗争推向高潮。
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特作出决议,把每年1月17日定为黄爱、庞人铨殉难纪念日。
       二、毛泽东: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王尔琢,1903年生,湖南石门县人。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74团参谋长。
同年8月,率该团重机枪连参加南昌起义。
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
他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红4军取得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二、三、四次大规模“进剿”。
王尔琢率28团英勇作战,成为纵横井冈山的一员骁将,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在为王尔琢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朱德高度评价了他为革命所作的贡献。
会场上悬挂着由毛泽东拟稿、陈毅书写的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
        三、毛泽东为刘炎主持入党宣誓仪式
1927年10月15日上午,毛泽东在酃县(炎陵县)水口桥头江家召开各连党代表会议,决定为陈士榘、刘炎、欧阳健、李恒、赖毅、鄢辉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第一次把党支部真正建在了连上。
而这次宣誓仪式非同寻常,它的主持就是毛泽东。   
常德市桃源县刘炎同志就是六位之一。
晚上,叶家祠堂小阁楼里一灯如炬,靠北墙边放着一张四方桌,桌上放着一盏小马灯,灯下压着两张下垂的红纸,一张写着“CCP”三个英文字(Chinese  Communist  party的缩写),另一张写着入党誓词。
开会的人员陆续到齐,毛泽东走到方桌前庄严地宣布:今晚的会议是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
首先,各连党代表分别介绍新党员的简历,宛希先等党代表每介绍完一个新党员的情况,阁楼里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走到新党员面前,依次逐个进行询问,然后,他指着红纸上"CCP"解释说:它念“西西皮”,代表中国共产党,并指着一张纸上的入党誓词作了详细解释。
宣誓开始了,全场庄严、肃穆,毛泽东领着6名新党员,举起握着拳头的右手宣读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宏亮整齐的声音,在简陋的小阁楼里回荡。
刘炎后来成长为一名鲜为人知的新四军出色的政治工作者,在新四军与粟裕齐名,毛泽东曾电称“粟刘”。 (龚光平2023.12.23拍摄于刘少奇博物馆)     
刘 炎1946年11月20日病逝,时年42岁。
       四、毛泽东给丁玲挥毫赋诗发电文“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原名为蒋伟,字冰之。
在少女时代曾经先后在桃源、常德、长沙等地读书;与杨开慧是岳云中学同学。
1936年9月在党的营救下逃离了南京,经上海潜赴西安,不久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毛泽东写了著名的词《临江仙》用电文发给在前线的丁玲:
       五、毛主席身边的秘书长、开国大典最牛主持人——林伯渠
1886年出生于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
林伯渠1920年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
在江西中央苏区,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后任财政部长调任没委会主任及总供给部长。  
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林伯渠先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继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被毛主席列为“五老”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
在研究谁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毛泽东提议“非林老莫属”。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林伯渠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的重要身份,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他一头银发,戴着黑色圆框眼镜,脸上洋溢着喜悦,用质朴的湖南常德话宣布了典礼的开始,然后说“请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讲话”,这才有了接下来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庄严时刻。
开国大典彩色影像首次公开,听听林伯渠用常德口音主持开国大典,这段珍贵的历史瞬间视频:
        六、毛泽东儿子毛岸英最亲的“帅妈妈”
帅孟奇,1897年生于湖南汉寿县。
毛岸英从苏联刚回延安,毛泽东就叮嘱他去看望帅妈妈。
毛岸英懂事理、体贴人,帅妈妈长帅妈妈短地叫得她心里热乎乎的。
帅孟奇无儿无女,视毛岸英为亲身儿子。
自幼失去母爱的毛岸英也从帅孟奇那里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1950年10月的一天,毛岸英去朝鲜参战前向这位长期关照他疼爱他的老妈妈辞行。
他一走进帅孟奇的家门就兴奋地说:“帅妈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要去朝鲜了,去打美国鬼子!”
“什么好消息?”帅孟奇故作不悦地说,“你要去朝鲜打仗,我不同意!”
“为什么?帅妈妈。”毛岸英脸上的笑意一下子被赶跑了。
“不管你怎么说,就是不能去。我是组织部的人,没有我的批准,你就去不成!”帅盂奇语气坚决。
“唉……”毛岸英非常了解帅妈妈这份母爱情怀的真挚,他也更了解帅妈妈感情上不愿意自己上前线、道理上又不好太过阻拦的矛盾心境。
面对这份诚挚的母爱,他知道自己无法解释,也无须解释,一时间竞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毛岸英就要出发了,又来到了帅妈妈家。他拉着帅孟奇的手说:“帅妈妈,我这次来是向您辞行的。”
“岸英,你真的要走?”
帅孟奇知道毛主席已经决定,毛岸英决心已定,就没再多说什么,只是心里一阵酸楚。
她拉住毛岸英的手说:“既然你明天就要离开,以后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帅妈妈给你做饭去,吃了饭再走!”
“行,帅妈妈,我就喜欢吃您烧的菜。”
帅孟奇做的湘菜很适合毛岸英的胃口,但饭桌上的气氛沉闷。帅孟奇不再像以往那样喜笑颜开、问这问那,她除了不时给毛岸英添饭夹菜,让他多吃一些外,很少说话。毛岸英也没有过去的话多,只顾闷头一口一口地往嘴里扒饭。
临别时,帅孟奇要即将远行的毛岸英靠到她身旁,像慈母一样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他……
“岸英啊,我是真不同意你去的!唉......”帅孟奇叹了一口气,“可你和你爸爸一样,决定了的事情就非要去做不可。既然你爸爸同意你去,我也拦不住你,那就去吧!”
帅孟奇手牵着毛岸英,一边送行一边最后叮嘱道“上战场可不是儿戏,枪弹无情,你要当心啊!”
望着远去的毛岸英的背影,一行行眼泪流出来......
后来周恩来告诉她毛岸英牺牲的消息,顿时感到天昏地转,大病了一场。
您阅读这一段令人内心酸楚的故事,可想而知毛泽东一家与帅孟奇是什么样的情谊。
        七、毛泽东和国民党人覃振的交情
覃振(1885-1947) 字理鸣,原名道让,湖南桃源人。
1903年,覃振从桃源高等小学堂(漳江书院此前合并入高等小学堂)肄业,考入常德府中学堂(常德一中的前身),是湖南共和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覃振等24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等17人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此时覃振年届40岁,毛泽东刚满30岁,但两人老乡见老乡,话语融洽,意气相投、相互仰慕。
这是覃振与毛泽东的第一次握手。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和蒋介石谈判。覃振这次见到毛泽东非常激动,特地宴请了毛泽东。
后来毛泽东托林伯渠送给覃振一件黑色羊皮袍,覃振一直非常珍视。国共和谈彻底破裂,覃振辞去了国民党内的职务,一心想进入解放区,因病逝世为了心愿。
         八、毛泽东很看重这位马列新史学家翦伯赞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出生在湖南常德桃源县枫树乡。
翦伯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与翦伯赞握手。
 1959年2月19日在《史学》专刊第152期首先发表了翦伯赞撰写的《应该替曹操翻案——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
同时还发表了希望学术界人士和读者参加讨论的《编者按》。
这篇文章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
毛泽东对此很关注,他看了翦伯赞的文章,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道路。”其后,这场讨论在报纸上展开,郭沫若、吴晗、王昆仑等都发表文章,重新评价曹操。
毛泽东是很看重翦伯赞的,他曾经告诉身边的人:“翦伯赞是讲帝王将相的,我们要想知道一点帝王将相的事,也得去找他。”
        九、毛泽东的儿媳妇邵华
邵华,女,1938年10月出生于延安,其父陈振亚,湖南石门人。
由于她的姐姐刘思齐曾在1949年10月15日嫁给了毛岸英,毛岸青是毛岸英的弟弟,所以邵华在小时候就认识了毛岸青,两家人经常来往,关系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邵华和毛岸青都懂得了男女之间的姻缘爱情。
他们热恋的消息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主席关切地给岸青写信说:“听说你同邵华通了不少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邵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同她谈一谈。”
1960年9月,大连市委市政府领导祝贺毛岸青、邵华喜结良缘。
1970年,毛岸青和邵华生下一子,毛泽东为其取名“新宇”,即“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之意。
2007年八一建军节,邵华与儿子毛新宇、儿媳刘滨、孙子毛东东在一起。
         十、毛泽东:一砖头把你打到延安来了”的法学家陈瑾昆
陈瑾昆(1887-1959),男,汉族,1875年生,曾名文辉、辉庭,字克生,常德柳叶湖月亮山人。6岁起在家塾读书8年,1903年考入县办小学堂。
1908-1917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归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奉天省高等审判所推事和庭长、修订法律馆纂修、大理院推事、最高法院院长。是享誉中外的著名法学家。
1946年10月,陈瑾昆就在北平地下党的安排下,同符定一、鲍明钤赴延安访问。百忙中的毛泽东专门抽出时间与他们见面,还与陈瑾昆商议筹办一所新型的“法律大学”。
1946年12月,陈瑾昆接受毛泽东诚挚地邀请,带着一家八口,欣然从北平到了延安。
数月里凝神于战事的毛泽东,在延安枣园驻地的窑洞里,热情接待了自北平而来的法学家陈瑾昆。
毛泽东早就听说了陈瑾昆由北平一路而来的种种遭遇,在席间风趣地说:“一砖头把你打到延安来了,还有国民党特务为你送行,真得感谢他们啊!”
陈瑾昆感慨地说:“是您和共产党救了我们全家,我的这条命已经不属于我自己了。”
1946年12月,经毛泽东和刘少奇共同介绍,中共中央直接批准陈瑾昆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担任了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
此后,陈瑾昆按照毛泽东的安排,开始起草解放区的《宪法》《婚姻法》《土地法》等法律文件,经常当面请示或书面报告毛泽东。
1947年1月16日,毛泽东写信给他说:“从新的观念出发研究法律,甚为必要。新民主主义的法律,一方面,与社会主义的法律相区别,另一方面,又与欧美日本一切资本主义的法律相区别,请本此旨加以研究。”
同年7月13日,毛泽东又写信给他说:“立法工作是一新部门,得兄主持,日起有功,是大好事。”充分肯定了陈瑾昆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收录了毛泽东写给陈瑾昆的四封亲笔信。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封外,还有1947年11月18日一封。

        参考文章:《中共党史》《三湘英烈传》《湖南工人运动史》《中国法制报》《帅孟奇故事》《我的外公邹蕴真》《湖南日报》等文章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25 12:25: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帖,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9:51 , Processed in 0.0356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