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3-12-25 15:02 编辑
纪念毛泽东 2023年12月25日
130年前的12月26日,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他就是后来成为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于一身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他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彻底打破旧世界,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他“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做出出兵朝鲜的英明决策,让中国人民从此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是他使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逐渐发展成为繁荣昌盛的世界强国;是他福泽东方,使亿万中国人民获得翻身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是他带领全国亿万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工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世界永远不会忘记他,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伟大英名定将永垂不朽! 我作为一个在他伟大思想指引下成长到老的普通退休人员,也永远不会忘记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永远不会忘记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所做出的历史性伟大贡献。在他诞生13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我在家里与老伴念叨:“今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生130周年的纪念日,我想去中共一大会址和毛主席在上海的旧居看看。”老伴说:“好哇,好哇,我陪你一起去!” 12月13日,风和日丽,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去一大会址和毛主席旧居这样神圣的地方,不可随随便便,需要精心打理一番,一人挑选了一套合适的衣服和鞋帽,在穿衣镜前照来照去,都觉得满意了才出发。 我俩乘公交车,换地铁1号线,在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下车后直奔一大会址。这里原本是一处非常熟悉的地段,本世纪初年来到上海时,就租住的离这里不远的瑞金一路的一个弄堂里。因为离得近,曾几次到一大会址参观。因为新天地的吸引,很多晚上都会散步到这儿走一圈。可是,后来搬到了闵行区,很多年没来过这儿了,为防止走弯路,还是打开了手机百度地图导航,沿黄陂南路向南步行300多米,就可到达。 一边走一边观看周围的环境,仍然是那么熟悉,仍然是那么繁华。毛主席啊毛主席,您如果在天有灵,您当年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76号)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家里参加一大会议的房子,还有您参加会议时居住的博文女校,仍然保存完好。您会惊奇地发现,就在这两栋房屋周围的很多石库门建筑也大部分被保留下来,并以这些上海近代标志性建筑石库门为基础,把这些反映历史文化的老房子改造为餐饮、商业、演艺、文化等休闲娱乐中心。在不远处的淮海中路两侧,则是高楼林立,商场遍布,现代化的元素尽显其中。在这一带,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称——上海新天地,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聚会场所,每年吸引无法统计的国内外游客来这里观光游玩。而您当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会址,则成为人们无限向往和满怀敬仰的参观场所。 记得初到上海时,参观一大会址的人并不是很多。三三两两,随便参观,随便出入;工作人员也少,就那么一两个,没有讲解。文物展出也不多,有一套开会的桌椅,一组参会代表们的雕塑。 这次参观一大会址已经大不一样了,入口处有好几名安保人员,像进机场进高铁站一样,需要进行安检。安检进门后,只见两栋房子之间竖立着五六道红色拱门,在尽头伫立着用红色飘带装饰的“永恒的誓言”几个金色大字牌匾。进入二楼展室,布展的内容也与入党誓词有关。在展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着庆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之际,党中央首次颁授的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的照片。大型银屏放映的内容,也与入党誓词有关。一楼是一大会址史迹陈列,墙上、橱窗陈列的都是历史照片和文物,当年开会的桌椅还陈列在这里。 从一大会址出来过马路,西侧斜对面有一处与会址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的房屋,这里便是前些年新建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进出也需要进行安检,进门便是一个宽敞的大厅,镶嵌着象征中国共产党的三幅巨型壁画。正面是《日出东方》,左右两侧是《民族脊梁》和《中流砥柱》。参观者纷纷在壁画前摄影留念。靠左有一个数十米长的扶梯,下行到地下一层便是一个3700平方米的陈列展厅。展出内容为《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分为《前赴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五个部分。有各种藏品5万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000多件(套)。如果过细观看,可能要好几个小时,由于时间有限,我俩粗略地观看了一个多小时,走完全部展室便乘电梯上到地面一层。 走出展馆,已经是中午12点多钟了。便在新天地找了一家叫做陶陶居的餐馆吃中饭。因为吃饭的游客较多,需要排队等候,还好我们等候的时间不长,前台服务员叫号让我们上三楼就座。整个一个大厅,分成几个区间,座无虚席,食客真多。 吃完午饭后,我在百度地图上查了一下到太仓路127号博文女校的距离,只有140米。博文女校是当年部分一大代表住居的地方,毛泽东曾在这里打地铺。据上海泰东图书局老板赵南公1921年8月11日的日记记录,一大会议在嘉兴南湖结束后,毛泽东再次来到上海,仍然客居博文女校。因此,这次非得去看看。100多米,几分钟就到了,石库门房屋粉刷一新,可是不对外开放。既然到了这里,赶紧留下几张照片。 这里距离茂名北路120弄甲秀里毛泽东旧居仅两公里,我们决定步行前往,权且当作散步,顺便看看沿途风光。 甲秀里牌坊下面是两扇大铁门,平时不开放,进门左侧是参观入口。右侧是一面诗墙,镶嵌着用青石板雕刻的《沁园春·雪》等毛泽东的诗词,迎面是毛泽东一家在竹林下小憩的铜像。左拐过去便是甲秀里5、7、9号,完全是石库门对石库门的里弄格局。但是,看得出来,左面的石库门墙完全是贴在一幢高楼墙体上的,周围也是新修的楼房,仅旧居陈列馆是一栋两层的石库门房屋。 参观完陈列馆,便可得知毛泽东一生曾50多次来到上海。在一面墙上清楚地记录着解放后44次到上海的情形。解放前的1919年至1926年,毛泽东曾12次来到上海,有个展室的墙壁上有块巨大的上海地图屏幕,上面有12个用阿拉伯数字标注的闪光点。与此对应的,在展室中央位置,台子上有一块台式电脑大小的地图屏幕,上面也有12个数字标注的亮点。我好奇地按了一下小屏幕上的亮点,大屏幕上对应的亮点不停地闪亮,不知道隐藏在哪里的音箱发出声音,开始介绍毛泽东来上海的时间、居住的地点及工作等情况等。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便从1开始往后按,一直听完。可惜没有录音,脑子记不住这么多。 住在甲秀里7号是毛泽东第十次到上海,也是住得最长的一次。1924年1月,毛泽东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到上海,住在闸北三曾里。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任文书科代理主任兼组织部秘书,不久便搬到现在的甲秀里7号居住。6月,杨开慧与母亲向振熙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也来到上海,与毛泽东一起住在这里。同时,还有蔡和森、向警予一家也住在这里,毛家住一楼,蔡家住二楼。这一段时间,毛泽东身居要职,在共产党内是中央局五位成员之一,担任中央局秘书兼组织部长,要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央日常工作,起草中央重要文件;在国民党内,参与上海执行部的领导工作,和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加强国共合作,还要负责黄埔军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招生工作。在这里,毛泽东不管是为中国革命还是为维护国共合作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工作繁忙,日理万机,但有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毛泽东还是很开心的。后来他曾经说过,这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安定、最富有家庭生活气息的日子”。年底,毛泽东因积劳成疾,携全家回到湖南养病。 正是因为毛泽东在这里居住的时间最长,1977年12月,旧居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旧居经修缮后成为陈列馆,向公众开放。现在不仅陈列着部分家居用品和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及相关实物,而且还有很多复制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充分展示着伟人毛泽东的崇高信仰和家国情怀,非常值得参观敬仰和缅怀。 除了参观一大会址和毛泽东旧居,12月24日,我还参加了一个盛大的纪念活动。活动由上海市湖南商会举办,主题叫做“赓续红色基因·创造新的辉煌——纪念伟人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暨湖南人在上海网站成立20周年大会”,与会者超500人,我有幸作为主要受邀嘉宾出席。 大会聘请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唐小兵系统地介绍了1919年至1926年毛泽东历次来到上海的事迹,反映伟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知名国学讲师谢伦波则从湖湘文化的传承方面论述造就伟人毛泽东的必然性。还有一些著名学者、教授、艺术家、企业家、领导则通过论坛形式或讲述毛泽东的故事,或讲述毛泽东思想,或讲述学习毛泽东某一论述的体会,或讲述自己在毛泽东时代的成长经历。在文艺演出中,绝大多数节目都与毛泽东有关,或歌颂他的伟大功绩,或朗诵他的诗词,或高唱红歌对他进行由衷的赞美。整个活动有声有色,大家纷纷表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我有充分理由相信,通过几百名与会者的传播,一定会在上海的湖南人中掀起新一轮的毛泽东热。
(摄影:陈希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