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2-28 21:09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六十三)
第八章 工商记忆
第三节 岁月钩沉
十、援津技工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其实,在1950年代津市大办工业时期,就有很多上海、杭州、长沙等大中城市的技工,为了津市的工业建设,舍弃都市的繁华,义无反顾来到这个洞庭湖西岸的湘北小城。他们或举家迁徙,或在津市成家立业,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已至耄耋之年,抑或长眠于津,一切即将湮灭在时光的尘埃里而鲜为人知。现在有句时髦话叫:“向岁月致敬。”津市的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其中除有津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领,以及全市人民的发愤图强外,另与这些陆续援津的技师们为津市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故而在向岁月致敬的同时,也要向他们致敬。下面就以能追溯的技师来津工作的情况列举如下: 周仁元,上海人,1953年受聘津市电厂。电力是工业的基础,成立于1916年的津市光明电厂仅能维系市区部分商业和民用照明。为适应地方工业的发展,1953年,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由企业公司为其注入资金,津市光明电厂改组为公私合营津市电厂,派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朱永濂外出寻找发电机组。北京日化厂无偿赞助一台4吨锅炉,后因能量小了一点,朱又跑北京计委,替换了一台6.5吨锅炉,随后经国家电力部介绍到太原,调回一台10吨锅炉。由于缺乏安装维修技师,朱通过组织关系找到上海鸿祥兴船舶厂,聘请电力师傅周仁元来津负责安装维修,并为其办理调津户口和工作手续,周仁元技师及其家人由此落户在了津市。 毛忠林、毛景雅、王国良、王素琴、毛雅丁,杭州人,于1954年受聘津市五三蜡纸厂。津市五三蜡纸厂的前身是五三商贸公司,因贯彻中央六项措施,不与国营商业公司争市场,于1954年转业拟定生产蜡纸。时任企业公司副总经理的朱永濂凭借对江浙一带熟悉,专程赶往造纸发达的浙江衢州、杭州一带进行考察,衢州蜡纸厂生产的“风筝牌”铁笔蜡纸享誉国内外,经与该厂技工王光吉师傅协商,由他负责搭建一条流水作业线,所需要的全套班子一共是10人。那时期还是私营经济,不要说老板放不放人,就是工人愿不愿意来也还是个问题,而且这10人来自三个不同的私营企业,朱永濂仅凭人一个,嘴一张,竟成功地将他们游说到了津市。于是,津市就有了“星光牌”铁笔蜡纸,因工艺、技术与杭州那边丝毫不差,其产品畅销不衰。60多年过去了,当年这10人中有5人留在了津市。王国良回忆起这段往事,曾自嘲地说道:“当时把津市听成了天津,跑到新华书店看地图,杭州只是两个圈,而天津是三个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我就这么来了。”而毛忠林晚年最大的喜好,就是在后湖的茶肆喝茶,他说,看到后湖,就像看到了西湖,也就看到了家。 沈兆海、王广训,上海人,于1954年受聘津市螺钉厂。1954年,津市螺钉厂(当初叫新津螺丝厂)创建,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筹措资金,选定厂址,订购设备,培训工人,由企业公司副总朱永濂负责筹建和投产。朱先后到上海跑了十多家螺钉厂调查考察,最终选定上海国华螺钉厂代为培训,津市选派6名青工在该厂实习,并从上海主管局选聘沈兆海、王广训两名技术人员来津指导生产。该厂当年筹建当年开工,由于生产正常,产销对路,产品在省内畅销不衰,供不应求,1955年至1958年,四年时间,净获利润总额达27.34万元,成为当时工业企业盈利大户。沈、王两技师来津时都已有了妻室儿女,沈兆海小一点,第二个孩子出生不满周岁,为不耽误时间,沈将孩子寄托在上海,而王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沈、王二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本可过上大城市的生活,为了津市的工业,毅然决然地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津市,由此也改变了他们家人的命运。沈长期担任厂技术副厂长职务,1980年代乡镇企业突起,有人出高薪聘请沈去兼职,而沈不为心动,坚守于企业,体现了一位老技师爱厂如家的高尚情操。 黄连庚,上海人,于1959年受聘津市圆珠笔厂。1959年,朱永濂调入市轻工业局任副局长,到上海寻求工业项目,上海轻工业局推介圆珠笔是个理想项目。经介绍,朱与上海华丰圆珠笔厂协商接洽,对方同意为津市代办建厂和培训员工。津市随即派出32名学员来沪,后又聘请上海塑料技师黄连庚来津指导生产。次年,该厂顺利开工生产,至此,黄连庚以及他的家人也落户在了津市。 朱起亮,湘潭人,1942年至1949年在贵州大定发动机制造厂担任技师,1949年,该厂迁往台湾,朱因念母而滞留大陆。1950年,朱在等待湘潭县政府安排工作,正遇津市针织工会负责人湘潭籍王某回乡探亲,王极力撺掇朱来津工作。朱来津后见猪鬃前景可观,而朱的老家猪鬃业较为发达,遂回乡招募数批人次来津从事猪鬃行业,为日后津市猪鬃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1950年,由6家猪鬃加工户组成津市猪鬃加工厂,从业人员多达280人,其中半数以上都是朱引进的湘潭人。朱本人任加工厂厂长。因朱懂机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他的领头下,先后试制出各种简易机械十多种,在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施伯长、张磊,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生。1958年,时任螺钉厂厂长的朱永濂为筹建镀锌车间来沪,正遇施、张两人被打成右派,朱见其是人才,遂盛情邀两人来津工作。两人来津后,施随即主持望江楼的设计与施工,而张则投身于窑坡工区的厂房建设。几十年中,两人为津市的建筑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濒临澧水河边的望江楼,几乎成了津市风物的一张名片。张磊直到1979年右派平反才调离津市,他参与了津市的每一项重大建设,如窑坡工区、市电子管厂,尤其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津市防洪大堤工程,可谓功在千秋。 此外,还有一些短期来津援建的外地技工。如1958年筹办镀锌厂,以当时的市场看,镀锌圆丝是我省热门抢手货,投资少,见效快。为此,时任螺钉厂厂长的朱永濂与上海一家镀锌厂联系,争得培训和提供技术服务,随即在上海订购全套设备并聘请技师来津安装和指导生产。开工不久,产品畅销城乡,深受用户欢迎。为整合资源,镀锌生产线并入螺钉厂。 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以上这些人才的引进,几乎都与朱永濂有关。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因能为津市的建设引进人才而欣慰,在此过程中的所有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缘故使得那么多的人失去了大都市繁华的生活,尤其是在企业处境艰难,退休费都不能足额发放时,又使得他心里常掠过一丝丝的歉意。有首歌叫《祖国不会忘记我》,其中的一段歌词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诠释:“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