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51|回复: 10

孟姜垸里寻访盼郎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31 16:4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杨翠秀 于 2024-1-31 16:44 编辑

        孟姜垸里寻访盼郎渡

        苍翠的嘉山北面,是秀美的孟姜垸,澧水似一条碧绸带把孟姜女垸系成个椭圆,也隔开了嘉山。明代以来,由澧水泥沙冲击而成的孟姜垸是一个富庶的小岛,盛产谷米,棉花,鲜鱼,芦苇,岛上住着数百户人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时期,明朝的皇帝们在全国大征徭役,押往北方筑长城,波及到湖南澧州(今津市)嘉山孟姜垸的中青年男子。除了全国性的大征徭役,还有湘西苗家的奴隶主——土司们大修“苗家边墙”,圈地割据,巩固他们的统治领地。嘉山孟姜垸属湘西苗家疆域,土司们更加疯狂强征湘西各地苗民,土家族民和汉民,大修苗长城。这座明代建的“南长城”,至今还在湘西凤凰县残存着四百余米,那风雨剥蚀,污迹斑斑的青石墙砖,可见证明代湘西,包括嘉山孟姜垸的中青年男丁用血肉筑起的“南长城”,及嘉山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苦难岁月。据当地村民说,朝廷官差和苗家土司上孟姜垸抓丁,征徭役时,必须从嘉山下横渡澧水,再登上孤岛孟姜垸。岸边有几个渡口,一个时期以来,专门渡中青年男丁,徭役去北方修长城或苗长城。于是,男人的妻、女、姐妹,一家数口,哭哭啼啼将自己的丈夫、父兄送至渡口,目送亲人远去。然后,天天在渡口盼望丈夫、父兄回家。后来,这里的百姓就把这个渡口叫做“盼郎渡”。明初以来,嘉山又大量流行孟姜女传说故事,这个巨大的沙洲又传说成了孟姜垸,是孟姜女的故宅。于是,古老的“盼郎渡”传说又成了是孟姜女盼望丈夫范喜郎的渡口。

        听完这个盼郎渡的故事,我异常兴奋,这个盼郎渡与嘉山孟姜女传说有着直接的联系,同嘉山顶上望夫台一样具有考察和研究价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正在新州镇举办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俗普查的学习班,培训自愿参与普查的众多村民,有两位村民愿意带我去孟姜垸的盼郎渡。

        我们乘一叶小舟出发了。秀丽的澧水绿得发蓝,河面惊起一阵风,传来阵阵苇叶的清香。水波骤起,在阳光下粼粼闪闪,小舟好似一只飞腾的小鸟,“拍拍”地扑打水面。望着那神秘的愈来愈近的苇岸,心中无限感慨。同行的小黄告诉我,孟姜垸原来有两个渡口,与孟姜垸紧连的北面醒过洲也有两个渡口。醒过州又叫孟过洲,因当地村民忌讳一个梦字,孟与梦同音,村民们但愿不做梦,做个清醒的人,所以叫醒过洲。醒过洲与孟姜垸毗连,也是澧水河心的孤岛。小黄却不知哪个渡口是盼郎渡,我说,先上孟姜垸再说。可孟姜垸因这些年成了大片芦苇滩,没人居住,可能找不见渡口了。小黄只得带我去醒过洲,那洲上有几户渔民,有两个渡口。

mmexport1706690109764.jpg
           (盼郎渡)

        小舟靠岸了,这果然是一个渡口,岸边长满茂密的芭茅,一洼水草上立着两只白色鱼鹰,黄绿色的圆眼一动不动盯住水面,水波“哗哗”地舔着沙岸,密密的芭茅中有一条泥径。我一个跨步跃上沙岸,脚踏着软软的泥径四面张望,紧走几步,泥径宽敞许多,而且有一个四十五度的斜坡。我忙登上斜坡,视野开阔了许多,朝后看,洲上真有几间房舍,木板壁、顶蓬还盖着青瓦。房舍前有很大院落,倒扣一只陈旧的木船,几根木柱上晒着一大张鱼网。朝前看,是清波荡漾的澧水河,河对岸是嘉山的北面平原,古时候可能是一条官道,直达西北面的澧州府,那么,这个与孟姜垸毗连的醒过洲(也许就是孟姜垸)上的妇女们,就在这古渡口盼郎回归,抽泣吟着凄苦哀伤的盼郎歌。我的心突然变得凄凉起来,我似乎听见了古楚萧瑟的风声,涔浦喃喃的水声,听见了楚怀王派遣的恶吏来到古楚大地,来到嘉山强征徭役,抓丁抓夫修筑长城,男人们抛妻别子的悲泣声,妻女们呼天抢地的悲号声。至今,这座楚长城还在湖北竹山县至河南泌阳县残存八百余米,那历经二千多年的残垣断砖,垒起的是古楚民众的尸骨血肉。蓦然,我又听见了天地苍穹间,楚诗人屈原那苍劲、悲壮的吟诵:
驾飞龙兮北征,
邅吾道兮洞庭。
望涔阳兮极浦,
横大江兮扬灵。

mmexport1706690112959.jpg
           (盼郎渡)



        约在公元前280年,屈原被放逐后来到“涔阳浦”,就是今天津市的涔水和嘉山,吟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赞美生活的“湘君”。接着,屈原溯水而上,又来到沅水澧水,放声吟唱:
沅有芷兮澧有兰,
思公子兮敢言。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

        屈原来到澧水、嘉山,看见了楚国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看见无数百姓被繁重徭役、兵灾压得喘不过气来,看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无限哀伤,仰天悲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漫漫一千八百余年过去了。明代,沧桑变更,嘉山下面的澧水河冲积成巨大的沙州,古楚后裔在这块肥沃的河洲上植桑垦土,捕鱼耕田,然而,封建专制的桎梏仍然紧锁在苦难的楚地子民身上、心上。我默然伫立在这个历史的渡口,感受着封建皇权压迫下妇女们的苦难生活,我仿佛看见了一群群妇女来到古渡,听见了那凄婉、忧伤的盼郎歌在耳边响起。

       清晨,古渡口一片幽谧宁静,天空露出青白的曙光,缥缈的晨雾在河渡浓密芭茅丛中漫延,一阵阵凄冷的晓风掠过,发出响声,弯弯曲曲的泥径上,走来一群忧伤、无神的妇女,脸色木然端着木盆,衣物,站在渡口,遥望北方,含着泪水唱着盼夫的歌谣:
清早下河洗衣袖,
眼泪汪汪似水流。
一不是婆婆吵媳妇,
二不是姑嫂争吵把气呕。
三不是生病添痛苦,
只忧丈夫北去一年不回头!

        午饭罢,天空飘来几朵愁云,一行大雁成人字形朝北飞去。孤岛上阴沉沉的,瑟瑟寒风在芭茅丛中穿行,发出令人心颤的嗖嗖声,思念丈夫心切的妇女们又成群来到盼郎渡,朝着北方唱起凄苦的盼夫歌。
望穿雁鹅朝北飞,
奴问郎君几时回?
万里路上累不累?
有不有雨有风吹?
衣服穿得薄不薄?
哪里吃来哪里睡?
雁鹅给奴捎句话,
为妻盼郎好伤悲。

        夜色幽暗,万籁俱寂。黑夜蜷缩着,紧抱着这个孤岛,天上的星斗也似乎怕冷、怕风,全藏在漆黑的夜色之中。盼郎渡口,仍然站着一群妇女,双手捧着一支支小烛,抬头望着黝黑的澧水河,盼望丈夫会突然乘舟回到这个渡口,一家团聚。忧愁的歌儿在古渡口飘荡。
日头落土嘉山黄,
犀牛望月姐盼郎。
犀牛望月归东海,
姐盼郎来归绣房。
盼郎渡口风儿冷,
姐想靠在郎胸膛!

     多么质朴、忧伤的盼郎歌,多么揪心、丢魂的盼郎渡!站在这个历史的渡口,回溯几千年的妇女悲惨命运,我能说些什么呢?我想最应该说的就是千百年来,孟姜垸的妇女们创造的这些歌谣艺术魅力!盼郎渡只是一个历史的载体,它承载起了楚人的生存希冀,生生不息的繁衍。那么升华为文化艺术,就成了楚人的思想、灵魂、尊严、自由的体现。在那个时代,人的思想情感是一颗颗散落的珠子,被皇权抛得四处乱滚。而文化艺术,就好象一根柔弱强韧的丝线,将散落的珠子串起来,串成了一个情感大社会。当民众不会轻信和依附虚伪残忍的专制皇权,文化艺术就成了民众粘合剂,用来抚慰、擦拭民众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流血伤口。这也许就是盼郎渡口盼郎歌艺术的作用。

mmexport1706690116884.jpg
           (盼郎渡)

原创:王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4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的“盼郎渡”传说又成了是孟姜女盼望丈夫范喜郎的渡口。

mmexport170669011688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46: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盼郎渡只是一个历史的载体,它承载起了楚人的生存希冀,生生不息的繁衍。那么升华为文化艺术,就成了楚人的思想、灵魂、尊严、自由的体现。

mmexport170669011295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4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默然伫立在这个历史的渡口,感受着封建皇权压迫下妇女们的苦难生活,我仿佛看见了一群群妇女来到古渡,听见了那凄婉、忧伤的盼郎歌在耳边响起。

mmexport170669010976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31 17:0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个时代,人的思想情感是一颗颗散落的珠子,被皇权抛得四处乱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31 17:0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波“哗哗”地舔着沙岸,美文,好多妙句,令人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31 17:1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的传说,己无法考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7:3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蔡校长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7:39: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舒中一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31 19: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7:08 , Processed in 0.0398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