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9|回复: 2

药山寺兴衰及寺名沿革(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5 09: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吴若愚 于 2024-2-28 12:24 编辑

药山寺兴衰及寺名沿革(一)
                                                                                     文/谭远辉
一、“药山”四义
       “药山”一名有四重含义,即:山名、人名、寺庙名和村名。村名是晚出义,不表。
       “药山”作为山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澧阳,平陈,置县,大业初置郡。有药山。”药山位于白云山西南,因白云山从古到今都处于常、澧两地的交界地带,“山北属澧,山南属武陵”,故”药山”在两地的方志中都有载录。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王象之所编《舆地纪胜·澧州》下有:“药山,在澧阳县南八十里,昔多芍药,故名。”《舆地纪胜·常德府》下无山名,但有“药山师”(即惟俨)的人名。《祖堂集》中称“芍药山”。明景泰年间(1450-1457)所修《寰宇通志》中“药山”则分别系于“岳州府”(辖澧州)和“常德府”下。继后的天顺(1457-1464)《大明一统志》云:“药山,在澧州南九十里,上多芍药。山有长啸峰,昔僧惟俨尝夜登山,云开月现,大啸一声,闻于数县,因名。”这里除了因袭前说外,与惟俨联系上。继后的《嘉靖常德府志》和《隆庆岳州府志》也都有载录。
      其次是人名(别号)。唐代高僧惟俨因驻锡药山,故以“药山”为其别号。惟俨别号药山,应该是惟俨生前已得名。在唐伸为其所撰《澧州药山故惟俨大师碑铭》(下简称“碑铭”》中称“澧阳郡药山释氏大师”,碑题中“药山”或可认为是山名,但“药山释氏大师”中的“药山”明显是惟俨的别号。《祖堂集》谓“师于贞元初居澧阳芍药山,因号药山和尚焉”。宋僧惠洪(1071—1128)也写有一首《渔父词·药山》诵咏惟俨禅师:野鹤精神云格调,逼人气韵霜天晓。松下残经看未了。当斜照,苍烟风撼流泉绕。
                                 闺阁珍奇徒照耀,光无渗漏方灵妙。活计现成谁管绍。孤峰表,一声月下闻清啸。
      在以后的佛学典籍中常称“药山惟俨”或“药山”。除惟俨禅师号“药山”外,还有“药山冲虚”“药山藥”“药山忠彦”“药山可琼”等。大凡药山的住持僧都可号“药山”,但单称“药山”都是指惟俨禅师。
      “药山”又是寺名。山名、人名和寺名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惟俨别号是因山得名,而寺名则可能兼具山名和惟俨别号的因素。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药山寺的兴衰和寺名的沿革变迁。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25 1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寰字通志》应是《寰宇通志》,请查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2:05: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市吴若愚 于 2024-2-28 12:07 编辑
傅启芳 发表于 2024-2-25 11:31
《寰字通志》应是《寰宇通志》,请查校。


谢谢傅老师的关注!系笔误。谢谢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4:15 , Processed in 0.0325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