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5|回复: 0

药山寺兴衰及寺名沿革(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6 09: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山寺兴衰及寺名沿革(六)
                                                                                    文/谭远辉
      当地人普遍传说,庙貌最盛时共20进,后枕月亮山,前抵兔儿山,需“骑马关山门”。但笔者认为,所谓“骑马关山门”之说在许多庙字都有流传。因而,其不过是极言庙宇宏大而已。其实,再大的庙宇关山门也不需骑马,自有临近山门的僧人来开关。纵然从月亮山到兔儿山也就一华里左右,何需骑马?澧县一中退休教师邓学初(药山人)说民国时庙宇尚有六进,称是据 武中学首任校长许和钩回忆录中所说。但据现药山村还健在的老者叙述,都说所见到的药山寺只剩下三进,年龄最大的为钱月初老人,他生于1930年,现已八十多岁,依然身体康健,思维清晰。当翊武中学寄校舍于药山寺时,他曾为学校工友,为学校养猪、打杂,翊武中学迁回渡口东山时,他又随去。据此,许和钩的回忆应有误。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并现场测量,我们绘出了民国至新中国初期的寺庙复原图。寺庙前为一座戏台,但戏台不属庙产,戏台往后大致30米,便是庙门。门内第一进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出后门为一块场坪,场坪中间为丹熙,丹熙东侧有紫荆树和罗汉松各1株,东西两侧靠围墙为厢房。第二进为观音殿,观音殿后为祖师殿(方丈殿),其格局大致同第二进,但较第二进浅。庙堂四周有围墙,总面积约6500 平方米。
      据当地老人回忆,在1943年以前,庙里还有3个和尚,其中1个当家和尚,两个徒弟。当家和尚俗名叫杨兴吉,汉寿人。据传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将领,但他自己从未承认。杨和尚似乎没有法名,当地人都叫他木易和尚(将“杨”开而名),权当他的法名吧。
      1943年,羽武中学由渡口东山迁址于药山寺。教室宿舍和办公室主要设于寺内两侧的厢房中,“大雄宝殿”为大礼堂,庙前的戏台为会场。共招收初中两个班的学生,有生员100多人。办校以后,药山寺里两名小和尚也不知所终,仅剩下无处可去的木易和尚1人,住在庙中一间偏房中。木易和尚也为学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主要靠村民的施舍和政府接济度日。1945年, 翊武中学迁走后,药山寺继续办校,改为药山小学,药山村一带60岁以上的人大都在药山寺内读过书。钱焕章老人(曾任药山村村主任)于1953年在药山寺内上小学。据他回忆,当时各殿的菩萨雕像都还在。1956年,大佛殿(大雄宝殿)的佛像部分拆毁。观音殿的佛像也相继被毁。1960年代,药山大队在佛殿内设打米厂和榨坊。1968年,本村民兵造反派将庙内尚存的木雕佛像全部推倒,搬出庙外焚毁。1971年寺庙全部拆毁,木材、砖瓦用于修建棠华中学和药山村油脂加工厂。至此,曹洞祖庭毁于一旦,海内名寺销声匿迹。拆庙赶和尚,木易和尚被村里安置在一间茅草房居住,纳入五保户,度过晚年。1970年代初,木易和尚殁于药山,葬于药山。鸣呼!木易和尚和药山寺一道 没于历史的荒烟衰草之中。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3:53 , Processed in 0.0329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