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4-3-3 10:01 编辑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背后的深思
萧骏琪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伊始,中国打工人无疑是一支声势浩大的大军,他们纷纷从农村中走出,然后涌向沿海一带的城市务工。说实话,他们不但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确实取得了口碑般的作用,而且还改变了家庭的景况。国家对务工人的政策也愈来愈优厚。到了上世纪90年代,留在农村中的人只有老年人和儿童了,有人把这两种人称之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就这样,老人固守着乡下的风景线,他们带着下一代,含辛茹苦地照顾他们,以最原始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成长。到了节日,老人们就在村口处,眺望远方,希望儿子儿媳风尘仆仆回到眼前。 什么时候,陈红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啊,“常回家看看“成了一家人团聚的心结,那一声声激动人心的亲情呼唤,那一个个热烈的拥抱,让万物为之动容。 到了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的时候,正是百万打工大军回家的日子。于是,在纵横交错的回家路上,打工人或自己开车或乘车急急赶回家。 年底,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回了,老爹的皱纹舒展了,老娘的眉梢笑弯了,留守孩子也欢欣雀跃了,家乡的炊烟袅袅,山村的笑声腾腾,昔日沉寂的农村,现在充满了盈盈笑语。 可是,可是这世界怎么了啊?我在一个国人皆庆的传统节日里,竟看到了举家团圆背后的阴影。 一家团了圆了,虽然是短暂的幸福,但老人却欣慰地笑了,他们的腰不弯了,胸挺直了,老倌子取下熏得喷香的腊肉,翁妈几去炖刚杀的土鸡,猪脚上了蒸笼,肥肠已洗得干净……在这大雪飞舞的春节,两老忙得脸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可儿女们却烤着炭火在打麻将或看手机。 菜热气燃燃端上了餐桌,酒也摆好了,翁妈几千呼万唤,儿女们才迟迟疑疑地出来了。可是,吃完了饭呢,便一哄而散了,剩下的残菜剩饭归两位老人收拾…… 春节就这样轰轰烈烈地过去了,二老也累得直不起腰。儿女们走的那天,带着父母辛苦喂的鸡鸭、薰的腊肉腊鱼、晒制的坛子菜……然后开着车一溜烟走了,剩下老人站在村口抹着眼泪。 整个正月,老人孩子吃的都是剩菜剩饭。 我心痛地记载着这些文字,但我绝不是这些儿女们之中的一个,我回了家,便是一日三餐下厨,而且试图把饭菜烹饪得可口,让83岁的老娘和15岁的女儿吃得开心。 一个大国的崛起,是和孝文化分不开的。古有“卧冰求鲤”“孟宗哭笋”的传说,今有层出不穷的孝道故事感动国人。外去务工的群体,你们为了改变家庭景光,你们为了建设城市辛苦了,这点是无可非议的。 理解父母的辛劳吧,他们任劳任怨,他们含辛茹苦,他们老了,但他们付去的太多,朋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亲情的呼唤与回归,请放下你的麻将,请放下你的手机,投入一个名叫春节的节日,陪老人过一个幸福吉祥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