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3-12 15:01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八十八)
第九章 工商人物
第二节 工业人物
津市的传统手工业几乎与商业同行,近代工业始于民国,但只能算浅尝辄止抑或是浮光掠影,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梦想。1951年春,由津市有儒商之称的禹禹三等人发起组建的澧东机制油厂,算是吹响了津市向近代工业进军的号角。向工业转型,将津市由消费型商业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工业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津市工商界的共识。嗣后,一个个工厂拔地而起,从皇姑山北麓的开拓,到窑坡工区的建立,以及北大路东端的二轻一条街。五十年筚路蓝缕,几代人前赴后继,终于夺得“湘北明珠”的美誉。 津市工业有两大特征:一是多由手工业孵化而来,由小聚大,由弱变强,最终“儿孙满堂”。列数津市市属工业企业,它们几乎占了70%。二是由“商”引领。1950年代,由于多是由商转工,工厂的领导者大多是过去的老板、掌柜。后逐一替换,均由1950年代转干的原商业学徒担任工厂领导。计划经济下的公有企业,在工人当家作主的口号下,以及领导者调动频繁的情况下,很难显示出个人的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锅饭之弊。然而,也就有那么一些执着者,以不依不饶的韧性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将一个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救活,将一个个弱不禁风的企业变得强大。 凡此种种,我们把这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为津市工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记录在案,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十一、邹庆珍
1971年8月,走出中学校门的邹庆珍,没有像很多人那样幸运地招工进津市的电子管、丝绸大院这些赫赫有名的国营大厂,而是来到了从北岸城区南迁至麓头山脚下没几年的集体企业一造漆厂。此时的造漆厂刚刚褪去“街道铺儿”的外衣,虽说厂地面积有4000平方米,但两三栋车间,一排干打垒的宿舍,三面都是农田,怎么看去都不像一个正儿八经的工厂。不过,幸运的是邹庆珍分得了一个好工种,在厂化验室当了一名化验员。 造漆属于化工企业,化验室不仅把关产品质量,而且还是一个开发新产品的科室,邹庆珍十分珍惜这个岗位,认真钻研技术,任劳任怨工作。1974年,邹庆珍被派往兰州参加化工部举办的为期半年的全国化工技术培训班,学习油漆制造技术。回厂不久,她先后担任厂质捡科、技术科科长。任职期间,参与了厂里的多项技术革新与设备改造,为厂扩大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了条件,产品由原来的四大类扩大到硝基漆、氨基树脂漆等十大类。在1980年的全省涂料行业评比中,津市造漆厂略次于湖南造漆厂,名列第二。同年5月,在全国油漆产品物理检验中, C04-2大红醇酸磁漆获得全国第一名。于1982年在全省油漆产品质量厂际竞赛中,津市造漆厂荣获全省第一名,邹庆珍当年选为湖南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邹庆珍被津市科委推荐到大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脱产学习2年,1986年,即被任命为主管技术的副厂长,于1989年获工程师技术职称,随后被任命为造漆厂厂长。在任职期间,该厂主要经济指标均按15%一25%的速度递增,连续几年利税上缴均在200万元以上,1993年上缴利税290万元,成为全市仅次于湘澧盐矿的缴税大户,位居全市市属工业企业之首,并被列入常德地区企业纳税百强单位(排名31)。邹庆珍在注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企业职工的福利,造漆厂离市区较远,双职工比较多,在其短短的四年厂长任期之间,挤出资金,一是在市区购买了两栋商品房,二是在厂区内修建了一栋单元式的职工宿舍,除双职工优先外,部分有特殊贡献的单职工也分到了房。集体厂、集体工与国营厂、全民工历来有着一定福利上的差距,作为集体性质的造漆厂的职工也能分到福利房,这无疑激发了全厂职工的自豪感和工作热情。 邹庆珍属于技术型的厂长,许是化验员出身,无论当年在检验科还是技术科,以至后来当了厂长,重视产品质量、注重产品开发是她一贯的作风。没有产品,企业难以生存,没有质量,有产品也上不去,这也是她治厂的法宝。1979年在她任技术科科长时,她便为该厂产品自编了一本11万多字的《航海牌涂料产品说明书》。在担任厂长期间,该厂开发的聚胺脂黑板漆成为省优质产品,实现了该厂省优产品零的突破,完成了石油树脂、快干胺基漆、腈纶树脂、耐水砂纸漆等四项新产品的开发,企业曾达到年生产油漆3100余吨,实现产值2158万元的经营规模。1993年,邹被省经委授予“湖南省技术开发先进个人”称号。由于邹庆珍工作成绩突出,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多次给予表彰和奖励,多家媒体,如湖南省电视台的专题节目《澧水银屏》,以及报纸媒体《常德日报》《中国化工报》等,也曾先后对邹庆珍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