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4-3-26 19:27 编辑
高考趣事
侯铁光
1977年是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也是我下乡到锦州郊区大薛公社大薛大队的第二年。作为一名知青,我当时是青年点长、团总支书记、民兵连长,工作琐事不断,也来不及临阵磨枪,稀里糊涂地上了“前线”。不知是上帝的安排还是性格使然,参加高考时在我身上发生了两件趣事,令我终生难以忘怀。
后排右二为本文作者侯铁光
一、加试题的遗憾
数学卷100分题之外有一道加试题,分值20分。题目是:“一个圆柱形氨水罐,当它的底面直径与高成什么比例时,其容积最大?” 其实答案很简单:列一个极值公式就值10分,再答出底面直径与高相等时容积最大,又是10分。
可以说,那一年的数学题考生能答上一半儿就不错了,谁还敢想去解答加试题呢?所以当见到加试题字样时,我没敢往下看便放弃了。
后来才知道这道加试题就是文革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数学篇里的一道趣味极值题,原版原装的一字都不差的搬到了这次高考考题中。而这本读物我自己就有,也不知读了多少遍,包括这道题也不知做了多少遍。在考场上,却因不敢相信自己,本应白捡的20分白扔了,遗憾至极呀!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太深刻了。实际上在我们生活实践中,有很多很多类似的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认真的对待,经过努力,定会成功。这一年高考我的总分进入了体检线,距离录取分数线仅差六分……
[color=rgba(0, 0, 0, 0.9)] ]
本文作者侯铁光
二、命题作文
语文考试的作文是在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一个是《谈青年时代》,另一个是《在沸腾的日子里》。乍一看“青年时代”好谈,“沸腾的日子”难找。于是乎,绝大多数考生选择“谈青年时代”。我也不例外,开始在草稿纸上大谈青年时代,可是越谈越淡,搜肠刮肚地堆砌几个所谓的好词之后便理屈词穷了。
我是六六年上学,七六年毕业,十年文革全满贯。那个年代里讲用稿、批判文章满天飞,遇到这种“正规”的论说文怎能顺理成章呢?时针在飞转,考生在冒汗,很多人露出了无奈甚至放弃的表情。此时的我也逐渐意识到,此文难成呀。
突然,也不知自己哪来的那一股劲儿,拿起写了多一半的草稿撕碎攥成一团,抛在桌角,在考卷上重重地写上“在沸腾的日子里”。
此时再打草稿肯定来不及了,眼睛盯在标题上足有三分钟,不知哪来的灵感,忽然想起了我作为代表参加在锦州火车站广场举行的粉碎四人帮庆祝大会的壮观场面,那锣鼓声鞭炮声满街游行的欢呼声似乎又在耳边响起,那沸腾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这不就是我要找的“沸腾的日子”吗?
此时,我的笔简直成了打字机,用笔下生风,笔下生辉,出笔成章,一气呵成都不能算是过分。就我的文学功底,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写出较完整的文章,也应该算是超水平发挥了,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句号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年锦州市高考复习题中作文的范文,竟是我这个匆忙之作。那范文中八个错别字还原装的保留着,并用括号儿将正确字附在错别字的后边,八个括号像是八只眼睛在耻笑我浅薄的功底及马虎的毛病。可又有谁知道这个全市高考复习范文的作者竟然是当年高考的落榜生呢?
|